“新課改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課題方案
一、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的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 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改革是本次改革成敗的標志,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方式中最重要的內容。
二、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⑴改變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中接受學習一統天下的單一方式,變為學生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⑵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中缺少創新與探究,列記硬背,機械重復的現狀。
⑶改變教學中學生幾乎完全依照教師的“要求”與“布置”,你講我聽,你寫我抄,你問我答,你出題我作業 ,學生成為知識容器的現狀,形成主動的學習,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局面。
⑷改變學生學習以個人獨立作業 為主,很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合作學習。
三、本課題現狀與趨勢分析:
⑴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歐美諸國紛紛倡導“主題探究”與“設計教學”活動,日本在新課程體系中專設“綜合性學習時間”我國臺灣省非常強調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研究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香港特別行政區確立的基本學習理念是“終身學習,全人發展”,貫穿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學會學習”為總目標。
⑵國內課程改革的重點:
現代社會掌握知識的多少不是重要的,關鍵在如何掌握知識,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培養終身學習的過程能力。
縱觀教學現狀,不難發現傳統的灌輸,單一的機械的課堂教學模式仍屢見不鮮,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綜合國內處有關“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現狀,進行本課題研究,既響應世界學習方式轉變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進行新一輪課改的必然和必需”,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學習時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的以改的形式呈直接呈現出來,其基本特征為學生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其特征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兩者都有存在價值,相輔相成,但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或忽視發現與探究, 息了人的思維,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本次課改的核心任務就是改變這種狀態,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發現者。
五、課題研究目標:
⑴學校目標:通過研究,提高學校新課程實施的實效,并提升辦學層次,實現“四個形成”①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②形成一支骨干隊伍,③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④形成學校優秀的學習氣氛。
⑵教師目標:通過研究促進教師教學形為的變化,使教師做到“四個學會” ①學會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②學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③學會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④學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⑶學生的目標:通過研究,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根本的轉變,其主要特征是從單一走向多樣,達到四個具有:①具有主動的學習精神;②具有靈活豐富的學習方法;③具有探究學習的能力;④具有合作學習的習慣。
七、研究過程設計:
1、2005年2月——2005年7月為第一階段,對本校目前各學科教育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進行摸底調查,分析現狀,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理清轉變教育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在新課改中的價值取向,并制定師資培訓,學習學習方式轉變的培訓計劃,圍繞現代學習方式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等特點,在各學科和相關班級開展試點研究。
2、2005年9月——2005年12月為第二階段,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集的編撰工作,并不定期展示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如學習方式轉變研討會,成果展示,專家論壇,各學科課件展活動實錄,論文交流評比。
3、2006年2月——2006年7月為結題準備階段,完成結題報告,整理研究成果,籌備結題鑒定會。
八、研究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逐步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培養主體意識,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探究學習,培養科學態度。選擇社會生活中與學習密切相關的課題,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行小課題研究)
九、研究方法設計:
本課題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原理,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等人文科學的研究 式為指導,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在具體實施中,根據不同的研究方面及特殊性,運用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和個案分析法。
十、預期研究成果:
①《當前中學教師教育方法的現狀調研報告》(2005年2月—8月)
②《當前中學生學習方式現狀調查報告》(2005年2月—8月)
③《關于新課程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2005年4月——6月
④《新課程改革下教育方法多元化分析》(2005年3月—2006年3月)
⑤《新課程改革下中學生學習方式探究》(2005年3月——2007年2月)
⑥《現代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運用個案匯編》(2005——2007年2月)
⑦《現代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下的中學課堂教育實錄》(2005——2007年2月)
⑧《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間的協同關系分析與研究》(2005——2007年2月))
十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關于新課程改革下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緊圍繞新課改的精神展,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乃至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課改精神的貫徹,必將帶來深遠影響。①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學習方式的研究,充分關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鼓勵學生個性的形成,張揚,發展,這是一場學習觀的變革,學習將成為一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②本課題研究對學校管理制度的重建起到了推動作用?梢酝苿訉W校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和體現新課改精神的新舉措首先,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在全校可形成崇尚學術和研究的氛圍;其次建立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專的考證制度;第三,對學生的考評走向多無化,評價中關注個別差異,幫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③課題研究將引發對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深度思考。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證措施
對課題研究的經費,如資料購置,教師培訓,活動費用等,學校盡一切力量予以落實,以確保研究活動順利進行
尚店鄉中學
20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