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還給學生--廈門一中初中語文新課標新教材實踐感悟
把課堂還給學生---------------廈門一中初中語文新課標新教材實踐感悟
廈門一中 黃小娟
去年秋天,廈門地區和全國37個地區率先進入新課標新教材的實當中,面對新教材,面對課改的大氣候,廈門一中初中語文教研組改變教學策略,調整工作思路,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觀念入手,做到五個轉變:
變"教師為本"轉而"以學生為本",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課堂上必須留足學生活動的時間;變"師道尊嚴"轉而為"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中學在教中悟,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不將個人感悟強加給學生;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而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要廣泛查找資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 ,將活動落實到位;變傳統的"聚焦式"的教學轉而為"立體型輻射型"的教學,課堂上注意營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讓學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動;變"知識傳授"為目的轉而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為目的,對學生進行動態的發展性的評價,不將分數看作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2、在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落實五個環節:我們調整課堂教學結構,在導入 中抓住一個"趣"字來激發學生思維;在朗讀中抓住一個"情"字來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在課堂中抓住一個"疑"字來突破難點;在學生自讀品味中抓住一個"悟"字來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練習中抓住一個"精"字來強化提高。
我們采用"聽音樂、猜謎語、讀畫片、講故事、背古詩、說成語、引名言警句、設置問題、營造情境"等方法來創設學習的氣氛,引導學生學習的思路,提示學生學習的方法,迅速調動學生的感覺,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為師生共同完成任務蓄勢;我們采用"神入角色,心駐課文"的方法要求學生把自己當作冰心、當作亨特、當作盲孩子......去"親臨親歷","深入體會",大聲地,動情地,陶醉地朗讀,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我們采用"每人每課提三個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預習時提出三個問題,抄寫在預習本上,在課堂上交流提問,讓學生與書本零距離接觸;我們采用"統一符號、圈點批注"的形式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品味語言時找出喜歡的字詞句段,用"我喜歡......因為......"的句式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們采用 "小測、聽寫、抄詞"的形式抓字詞的落實,我們還"刪繁(難)就簡(活)"增加一些讓學生"親臨親歷"、"感悟體驗"、"引發興趣"、"激活思維"的作業 ,讓學生做有熱情,做有樂趣,做有效用。如:學完《生命·生命》讓學生進行幼小生命活動的觀察,用一連串的動詞,寫出小生命的活動過程 ;學習《紫藤蘿瀑布》時,讓學生用問家長、查書或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動亂"、"文革"、"極左思潮"、"寧要社會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詞的含義,直接感知此文的寫作背景;學習詩歌《理想》時,讓學生查找有關理想與人生的故事。學生查到"瓦特發明蒸汽機"、"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勾踐滅吳"、"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類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斷想前發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努力"的主旨;學習第三單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詩歌的課文,要求學生查找有關四季的成語、俗語、古詩,并為課文做畫,課外查找剪貼描寫四季景象的美文,用"我喜歡......因為......"的句式造句,將句子制成卡片張貼在板報上,并把這句話擴寫成3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章;學習《看云識天氣》,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利用早讀和放學時間觀察云像的形態變化、色彩變化,推斷天氣的情況,每天預報天氣;學習《綠色蟈蟈》時,布置學生飼、養一個小生物:小貓、小狗、小金魚、小烏龜或者豆芽、水仙花......觀察小動物的行為、動作、飲食情況、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的形態變化,顏色變化,每天寫一段觀察日記,一周后做觀察報告;學習《詩兩首》時,讓學生寫歌頌母愛,抒寫真情的詩歌;學習童話、寓言,讓學生編寫童話、寓言故事;學習《化石吟》時,讓學生寫想象作文"我與хх(某一古生物生物)的故事";學習《月亮上的足跡》時,讓全班同學寫《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科幻故事接龍......
3、在"活動"兩字做文章,開展綜合性學習:
我們三個老師分工合作,每人集中精力準備兩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力求把活動課做精、做全、做好。我們抓住"活動"兩字做文章,設置情境,創造氛圍,開展競賽,引導學法,歸納總結,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動心,要五官并用,聽說讀寫思做等六能并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走進四季》活動課,我們的操作過程是:
學生準備
結合第三單元"我與自然"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用十六開圖畫紙為課文內容畫插圖,并配上課文中的語句;課外收集查找有關描寫四季景象的精彩文段,按不同季節分類抄在摘錄本上;課外查找有關描寫四季景象的古詩名句,理解并背誦下來;為喜歡的季節寫一句贊語,(如:我喜歡秋天,因為秋天云淡風輕,秋高氣爽,是放風箏的好天氣。)并將它制作成精美的卡片;
教師準備:
收集、歸納、整理學生收集的有關四季的精彩的詩、文和學生所畫的課本插圖,將其制作成課件,力求圖文并茂,充滿詩情畫意;為學生的課本插圖評獎,并制作成版報張貼展示;恰當布置教室,營造輕松愉快的活動氣氛,設立一塊"走進四季"的版面,略作修飾,讓學生為喜歡的季節寫一句贊語制成精美的卡片,貼在"走進四季"的版面上;將學生按所喜歡的季節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小組進行背詩比賽,形成競賽的氛圍,激活活動的場面;
我們將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設計成競賽式的,活動的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1)、觀畫背文,感悟四季。教師用課件一一展示學生為課文所畫的"春笛"等10幅插圖,學生用舉手搶答的形式背誦課文,為同學們所畫的插圖配上課文中的原文語句。
(2)、讀文品意,鑒別四季。教師用幻燈打出學生收集的精彩文段,并下發書面文字,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判定文段所屬季節,為文段加上適當的標題。要求標題中盡量包含季節的名稱,如"夏日的海濱"、"春到人間"、"秋日情懷"、"冬之神韻"等。
(3)、背誦名句,描繪四季。老師要求學生男女生對壘背誦描繪春夏秋冬的名句,古詩、現代、外國抒情詩都可以。
(4)、快速造句,贊美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請用"我最喜歡......,因為......"的句式說一句話,力求語言生動形象優美。如:我喜歡秋天,因為秋風吹熟了稻谷,吹紅了果實,給大地披上了新裝。
《小小飼養員》活動課,我們的操作過程是:賞析《綠色的蟈蟈》中描寫蟈蟈的動作、行為、吃食情況等的精彩片段——確定自己喜歡的小生物——選定其生活場所——觀察、記錄(重點、難點)——帶上飼養物展示匯報觀察結果。
開學以來的幾次活動課是學生的繪畫能力、想象能力、聯想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課堂反映能力、課堂注意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過程;是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的激發與引領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熱情的引發與釋放、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語文能力的展示與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與加強的過程。活動課給我的最深的時體會是: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表現。要把課堂還給學生。
4、用發展的、綜合的眼光評價學生:
我們采用"兩相結合,綜合評估"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發展性、綜合性的評價。開卷閉卷兩相結合,卷面成績與活動成績綜合評估。閉卷考試與以往考法一致,以單元為單位,按100分計,每單元考查一次;開卷部分用"專題"組元,每單元考一次,重點抓字詞過關,精彩字詞句分析,這些內容全部在書上筆記上課堂討論上,學生有答案可查,這一環節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發展性、綜合性的評價項目包括學生的基本技能等級、基礎知識掌握、課堂參與能力、學習習慣養成、參加活動情況、參加競賽情況等,通過自評、同桌評、家長評、老師評等形式,來確定分值。
5、把握時機,抓好課外閱讀:
在課外閱讀的處理上,我們把握住"經典性、前沿性、趣味性、實用性"原則,利用運動會、國慶長假、寒假的機會,向學生推介新書。
運動會、國慶長假期間,我們推介的書目有:
必讀書目推薦:
1、《愛的教育》(【意大利】德·亞米契斯) 2、《繁星》、《春水》(冰心)
3、《伊索寓言》 4、《安徒生童話故事選》
5、《童年》(【蘇聯】高爾基) 6、劉墉文集
7、《哈利·波特》 8、《魔戒》
9、《居里夫人傳》 10、《唐詩一百首》
報刊雜志推薦:
1、《東方少年》 2、《小小說選刊》
3、《微型小說選刊》 4、《奧秘》
5、《作文通訊》 6、《語文報》
7、《初中生閱讀》 8、《讀者》
9、《青年文摘》 10、《中文自修》
熱點新書推薦:
1、 葉子: 《馬路在跳舞》
2、 童天米:《我的鑰匙你的門》
3、 戴縈裊:《話說我班男生》
4、 費瀅瀅:《經常走神的女孩》
5、 張旗: 《走馬神燈》
在寒假期間,我們由愛好文學的同學推薦,老師圈定審閱,介紹了一批同學們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目:
1、《海底兩萬里》
2、《氣球上的星期五》
3、《昆蟲記》
4、《讀者》或《青年文摘》
5、雞皮疙瘩叢書,如《鋼琴殺手》、《濕地狼人》、《死亡之屋》、《遠離地下室》等
6、格列佛游記系列叢書
三、實踐反思:
通過實踐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學校應該是學生學習、娛樂、求知、交友、自我發展的殿堂;課堂應該是充滿生機、充滿興趣、充滿智慧、"充滿生命活力"的場所。學生應該是學習、研究的主體,他應該得到的是獵漁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獵物和魚。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學生群體的智慧和創造力應大于單個的老師。教師要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表現,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真真正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與學生對話、交流、讓學生去表現,我們常常會獲得意外的收獲。往往是這節語文課剛下課,就有同學來問:老師,下一節課我們做什么?明天語文課我們做什么?我的觀察日記寫不好了,可不可以再另外換養一種小動物,重寫觀察日記?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在"小小飼養員"活動開始之時,同學們每天的話題都是小動物、小植物。活動課小結上,同學們從家里帶來了小貓小兔小龜翠鳥......甚至魚飼、貓食,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玩的過程中思考,在玩的過程中總結,不知不覺當中,膽量增強了,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知識豐富了。在上《化石吟》時,不少同學帶來了化石的圖片、化石的模型、《少年百科全書》......他們懂得了怎樣獲取信息、怎樣查找資料、怎樣歸納資料。
放開手腳讓學生去表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常會有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閃現:在品味《理想》這首詩的語言的時候,有同學提出:"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敲碎"用詞不當,要改作"驚醒",還有同學提出:"如果保留敲碎,也可以將鬧鐘改作鐵錘,變成‘理想是鐵錘,敲碎你的黃金夢'。"
四、困惑與希望
使用新教材,學生老師都很開心,都很投入,但是,常常會出現"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后一問什么都不知道"的現象。來自學生那一方的表現是:學生說的比做的和考的好,課堂表現比卷面成績好,口語表達比書面反饋好。一方面是課改、創新、搞活動、抓課外閱讀,一方面還是"一考定終身",這兩者的矛盾如何去協調?我們希望初中的語文考試能簡化點,不考字詞,少考識記類的知識(古詩文積累除外),甚至像湖北宜昌市那樣完全放開,進行開卷考試。學生成績的評定也參照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興趣愛好、參與情況、能力層次、投入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測評。這樣,老師在教改實驗時步子一定更大,點子一定更多,方法一定更妙,效果一定更好。(此文是2003、2、15在教師繼續教育課堂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