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新時期語文教師鑄魂的首要舉措
山東省墾利縣郝家鎮中學 張守軍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它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高級的心理活動現象,它的產生以客觀事物和對象是否滿足個人的需求為中介的。教師的情感主要體現在對教育工作的熱愛之中,體現于對自己的教育對象的熱愛之中。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當某一個人、事、物引起你情感上的強烈共鳴,使你心動,使你向往,使你心情愉快,使你恍然大悟,使你豁然開朗之時,教師講起課來便會思路開闊,妙語連珠,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一節課下來,得意極了,而學生呢?也會聽得如癡如醉,激動不已,從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想象。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如行云流水,泉從地涌,自然天成。師生之間的配合好像珠聯璧合,整個課堂氣氛簡直是妙趣橫生。反之,教師上課無動于衷,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把內容硬塞給學生。學生就會聽的懨懨欲睡,深感度日如年,從而對教師產生厭倦之感,這樣的教學效果能好嗎
一個學生,甚至是學生家長,他們所選擇的是自己喜歡的老師,如果你受到了家長的歡迎,就說明你的教學已經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內化學生,做學生的典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也就會用心去體會、品味你所教學科的內容。此時,你還得把學科知識和情感教育巧妙融合,把學生的情感傾向于自己教學的意向溝通融合,使兩者產生超越自我的交流,產生共鳴,并讓這種情感升華到更高,德境界,以使學生求得崇高的知識美與人格美。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一教育目的,那就是我們鑄魂的巨大成功。它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這樣的效果將對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為什么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會如此顯赫呢?
首先,它是由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比如語文這門學科,內容豐富,涉及的范圍很廣。它包括了極為豐富的人類社會知識,是人們在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情感交流的真實寫照。幾乎每一個方面的內容都蘊含了濃厚的文化科學知識,成為一個神秘的知識殿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注意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和奇妙性,注重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適度向學生坦露自己同甘共苦、不出迷宮不罷休的真情實感,形成師生之間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學生就會由你而愛上你的學科,在這種的情感氛圍中,常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它是由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自身情感的流露所決定的。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老師,與他在教學中的強烈感情分不開的。教師上課的言談舉止,表情上的細微變化,都逃脫不了學生的眼睛。教師的言情于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只有將所授知識傾注以自己的感情,以熱烈的情趣,飽滿的精神進行教學,以親切信任的態度聆聽學生的回答,以熱情的態度給學生以點撥啟迪,才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學習的相應的情感,才能收到優良的教學效果。“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力。贊科夫說的好: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獲取的知識,達到“共振共鳴”的效果。
所以,教師只有把教學內容所蘊含的積極情感通過自身折射出來,才能讓學生直觀地盡快地受到熏陶。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直到能激起自己情感的波濤為止,使自己真正進入角色,才能教化學生,感化學生。
第三,它是由師生的情感交流所決定的。在學校里,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是頻繁的,師生以什么樣的人際關系相處,就顯得很重要了。我國過去信奉“師道尊嚴”,如今已吸引西方精華,提倡師生平等。老師應該與學生建立真摯、親密的情感關系,以情育人,以情動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是一種鼓勵,更始一種動力。教師由衷的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情緒,用真誠和善意去贏得學生的尊敬的信賴,學生就會愛你,得到學生的愛,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的多。
所以,教師以愛心、真情、實感來感化學生,學生必然以此相報,這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若能融會貫通,高達共鳴的至高境界,即使將來師生是在天涯海角,也有“天涯若比鄰,千里共嬋娟”之感。若能達到此高度,即便是頑石也要被孵化。故有俗語云:真情所至,金石為開。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對轉化“后進生”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轉化“后進生”,就必須付出艱苦、復雜、繁重的勞動,要使“后進生”“曉之以理,必先動之以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政治上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業務上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與博學多才;方法上的多變性與綜合性的教育藝術。當然深入細致地了解“后進生”是做好工作的開端,客觀公正的分析評價是轉變差生的前提,優質恰當的方法是轉變差生的關鍵,愛心、耐心、信心是轉變“后進生”的保障。對后進生,教師還要設法給他們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注意發現他們的發光點,讓他們特體驗一下獲得成功的滋味,以激發他們的求知的熱情和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必須設置一些能夠讓“后進生”回答的問題,就實避虛,揚長避短,為他們不斷創造成功的機遇,這也符合先圣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則,也是今天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之一。
既然情感教育這么重要,那我們教師又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一種平等寬松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進入課堂,我們的表情要親切熱情,精神飽滿,切忌故作嚴肅,對學生不屑一顧,或專制苛刻。如果這樣,學生就會變的的冷漠,甚至無情,師生之間就會出現鴻溝,心靈之間無法溝通,難以引起情感的共鳴。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外表、語言、動作創設一種生動形象的場面。數學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枯燥五味,那該怎樣消除這令人尷尬的局面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語言藝術上多下點工夫,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例如,幽默語言讓平板語言環境中綻出"紅杏",能給聽者以驅除煩悶、削減凝滯的效果,適當使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課外活動的增設可以增強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活動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下去,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會取得老師和同學的尊重注意,逐漸消除自己在數學課堂上表現的壓抑、自卑和消沉的心理,漸漸喜歡上你的課,從而達成感情上的統一。
第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采用激勵欣賞的手段。每個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應及時抓住它,并加以激勵欣賞,讓孩子在老師的欣賞下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這樣不但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還會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此時的情感教育便會在“潤物細無聲”中自然達成,從而更加激發起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那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會有什么問題嗎?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最深層次的核心教育,也是最容易實施的教育,教師必須把它當作教育學生的最高境界,永遠擁有一顆真誠的童心,永遠有一雙公正信實的眼睛,永遠操著一口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以便達到鑄造凈化人類靈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