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創)
曾經在報紙上登過這樣的一些新聞:一些學生因為考試不合格,或因為和父母,同學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師批評了,或者考試成績和自己預定的目標有距離,然后就選擇了自殺。如浙江金華市中學生徐立因其母的“專橫”“嘮叨”而弒母;黑龍江七臺河高二學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個女生不成而跳樓自殺;記得我讀大二那年,有一個高考沒考到大學的19歲的男孩子跑到我們大學宿舍樓自殺。
每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都為那些早逝的花一樣的生命而感到痛惜,為那些孩子僅僅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輕生感到震驚。孩子們的心怎么變得那么脆弱,孩子們怎么會如此輕易地放棄生命,孩子怎么會變得那么殘忍?在他們以生命為代價的悲劇中,不難看出當代中學生心理存在著嚴重失衡和錯位。據有關研究報道:“我國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個別學生還相當嚴重,這種問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上升的趨勢”; 有專家認為,中小學生中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不健康現象,其比率高至50%。各種嚴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癥等當然很少,情況較多的是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經癥,如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憂郁癥、焦慮癥,還包括神經衰弱等,在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也存在著比如迷茫、失落、孤獨等心理脆弱的問題。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上情況說明現在的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問題。
現代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⑴自我意識觀念明確,能正確處理同學、師生和家庭間的關系,具備初步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⑵能正視現實,接受現實,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有充滿朝氣的情緒;⑶智力、人格、個性發展和諧。然而許多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穩定,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不相信別人,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中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種的心理問題,與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當今的應試教育是緊密關聯的。
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現在的升學激烈競爭一點也不夸張,升學的壓力使中學生肩負了重大的壓力,所面臨的競爭越激烈,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從而所遭受的困難與挫折也就越多,同時,由于中學生又正處生理和心理說成熟又未成熟的時期,除了要承受來自升學的壓力,成績的壓力,家庭經濟的壓力,還要承受來自父母,老師的期望的壓力和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的壓力,在這些層層的壓力之下,學生的心理變得躁動不安,復雜,不知所措,如果沒有人及時地引導他們,讓他們正確地對待壓力和舒緩壓力,就容易產生各種觸目驚心的問題,如有強烈的叛逆心理,厭學、逃學、出走、自殺、校園暴力、家庭暴力等等,他們用不正確的方法來擺脫和舒緩身上的壓力。對學習困難學生來說,心靈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愈加扭曲,產生了更嚴重的學習障礙。因此,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問題,是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關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當前我國教育推行素質教育,也說到了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教育部長陳至立曾經指出學生的負擔主要有三種形式: 課業負擔、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這三個方面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們素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注意和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壓力呢?
我個人認為要做好這個工作,首先需要細心和耐心。細心是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一步,耐心的解決問題的重要步驟。一個人的心理產生變化總是有個時間過程,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學生總是緩慢而微小的一個量變,我們常常在悲劇面前驚嘆:他怎么會變成這樣!他可不是這樣的人,平時是怎樣……,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學生的變化過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量變。每個人在最后做出某種行為之前,他總是有個心理變化過程。所以,與其在悲劇發生后才吸取教訓,不如早早做好預防工作:細心地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尤其是學生的反常行為,耐心地疏導學生的壓力和煩惱。
其次:學好心理學和教育學,并把理論變成實際
教育者在師范都學過教育學和心理學,每個人的行為,語言和表情總是表達出當事人的一種思想和心情,傳達出一種信息。教育者應該關注這些信息,去捕捉這些信息,以更好地去引導學生。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相同,所以我們既要“齊攻”,還要“個個擊破”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在幫助學習困難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時,對具有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說教和開導方式,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眾多的學生,情貌不一,情感心理問題又深隱于內心,為他人所不知,甚至他們自己也不曾察覺過。那么,如何才能知悉其內心世界的情感問題呢?我們可以通過察言觀色,觀之所行,是有可能了解到他們內心存在的障礙,然后通過談話,加以確證。問話和說教開導時教育者應該掌握住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特點:⑴偏激型——個性暴躁、易怒、好勝;⑵孤癖型──個性孤癖,沉默寡言,自尊心強;⑶敏感型──個性脆弱,患得患失,多愁善感,情緒變化無常;⑷遲鈍型──個性溫和、思維遲鈍、不善言辭、健忘;⑸頑皮型──個性剛強、好動、固執,常常鋌而走險。掌握了特點,就可以更加明確其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開導轉化。例如,孤癖型的學生在集體中往往獨來獨往,雖不愛說話,但很介意別人對他的評論,自尊心強,要教育好這一類學生,需真心,耐心地關心他,處處注意保留他的面子,以真誠來打動和教育他們。
心理輔導是教育者根據自己對學習要領和學習過程的理解,針對影響學生實際情況的各種因素,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學習壓力是學生的最大的壓力,據心航網站做的一項名為“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態度”的調查顯示,45%的學生“痛恨”學習,這些學生既有學習困難的,也有成績優秀的。可見學習的壓力對于學生而言就如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所以我們要著重對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學生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加強指導,首先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講授如何訂學習計劃,記課堂筆記,如何向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復習等環節,幫助學生形成個人特色的學習方法;向學生講如何面對成績的進退,如何增強信心,如何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得失,如何對待考試,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如何從失敗,失落和自卑中走出來等等,幫助學生培養堅強面對一切的勇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學會傾訴、行為糾正、放松等自我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逐漸排除心理障礙。
我經常和學生談話,他們流露出對學習成績的擔心,他們害怕退步,他們害怕自己考不好,他們害怕老師和父母的責備,他們害怕同學的嘲笑……為了使考試不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我經常在每一次考試前和后都及時地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勇敢面對成績,增強學生的信心,讓他們知道每一次的考試都不是最后的結果。這樣學生對考試的心理壓力和懼怕感就少了很多,而且對于考得差和退步較大的學生要個人談心,幫助他們找原因,樹立他們的信心。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把學生當作聰明的學生來看待時,就會采用夸獎、鼓勵、欣賞的態度去教育學生,就會設計一套訓練聰明的學生的方法,而這些學生也會確實變得比較聰明,當學生自己確信自己是聰明的, 有這個自信,就會產生更好的效應。教育者的語言、動作、表情甚至服裝,學校的教學環境都會給學生以某種暗示或自我暗示。不良的暗示會使人產生自卑的情結,自卑的極限反動也可能變成自負,這種暗示通過潛移默化的重復和內模擬的方式影響人,是造成學生非智力心理素質差的主要原因。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通過暗示、啟發和正面教育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塑起強者的心理素質。所以,重建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是提高他們心理素質的關鍵。
再次,教育工作者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做好生活心理輔導工作
學生的壓力除了學習的壓力,生活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我們還要做好學生的生活心理輔導。
學生的叛逆性很強,個性化也很強,不再是那個大人說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乖孩子”了,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想法,然而由于年少,由于社會經驗少,他們往往不能正確地判斷是非,但他們卻總認為自己長大了,總認為自己可以處理一切問題了,因此他們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喜歡放在心里,不輕易地向父母和老師傾訴,問題多了,就壓在他們心上,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思想。
作為教育者應該重視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變化,當一個樂觀的學生變得消沉,當一個遵紀守法的學生變得故意搗蛋,當一個認真學習的學生變得上課走神,那說明學生的心理有了一塊大石頭。但學生不喜歡大道理,他們認為大道理解決不了小問題,所以我通常會采取以自己和朋友的例子來告訴他們如何處理他們學習以外的問題。也讓學生以信件形式直抒自己的心理問題,我認真細致解答,以書面形式回答給學生。
中學生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思想也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心理輔導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別人,積極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學習生活技能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交往溝通能力等。我們教學生知識,更要教學生做人,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負責的良好的心理品質,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輔導和教育。如向學生講授“放松訓練”以緩解緊張心態,學會“自我暗示法”,學會“阿Q”精神法來笑對人生,幫助學生解決疑惑和心理障礙,積極對學生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及時消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最后,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中
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是有個量化過程,只有積累到一定的量才會爆發出來,而等學生的問題爆發出來再去解決,我們教育者面對的難度就大了,工作量也多了,要轉化學生思想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了,所以預防和早早地做好工作是重要的一環。
學生每天見得最多的就是同學和老師,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計的,教育者可以利用這個影響,將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利用課堂的時間去引導學生,比如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尤其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講授課文時可以適當地灌輸一些思想品德教育,一些正確的人生觀,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比如我在講《岳陽樓記》的時候,我就注重引導學生要有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在學李白的《行路難》就注重引導學生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樂觀向上和豁達的生活態度,在學《麥琪的禮物》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要有正確的愛情觀……總之善于利用課文和課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觀念,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還會和學生講社會的新聞和現象,講一些鼓勵學生的小故事,讀一些積極向上的美文,也會在課堂上去討論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事無大小,內容廣泛,就是想讓學生學會面對生活的種種意外和挫折,有堅定的信念,學會勇敢和堅強地生活,有適應環境的能力(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己),學會接納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學會自理、自立、自律、自覺為主。
當學生學會面對問題和調整心態的時候,那么許多壓力也就能自己解決了。
把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具體教學活動中去,更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
學生的教育的主體,我們國家的未來,一個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健康的人格。我們全社會的人都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別再讓那些脆弱的生命過早地凋謝,別再讓那些悲劇再發生在我們純凈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