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作文在的化“俗”為“新”
“文章切忌隨人后”,文章的可貴之處在于求新求變。這是古往今來的共同要求。我們諄諄告誡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富有時代氣息的人,事,物,景,寫人所未寫,不要老發“陳論”,抒“舊情””,但是,“四周高墻隔絕”的環境決定了中學生不可能有更多的空間去捕捉更多的富有時代氣息的人,事,物,景。相同的人生經歷及大致相似的人生閱歷,也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有過多的犧牲獨特的人生感受。所以讓初中生作文,常能見表現人物“助人為樂”就寫幫忙推車,扶盲人過馬路,送小妹回家等使用頻率高的材料,寫出一些令人看了生厭的文章。那么,如何在寫作中化俗為新,推陳出新,從而提高作文成績呢?
一,題材新穎
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如果材料陳舊,缺乏新穎,勢必令人看了乏味。
所謂文章的題材新穎,是指新的人,新的事,新的情況,新的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思想以及新的風尚,新的觀點,新的認識等。
題材的新穎,本身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材料本身的“新”,即前面所指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等。二是指作者在運用這結材料地能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材料,發掘材料,表現材料。要選擇新穎的材料,首先,要求學生對于現實生活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獨具“慧眼”,有伯樂相馬之才,并能迅速地將材料表現出來。其次,讓學生一定要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眾多的表現角度中選擇出一個新奇的表現角度,給一些本來并不新鮮的材料賦予新的生命。同學們看慣了反映學校,家庭題材的作文,接觸面比較窄,所以有時即使有新人,新事,新思想也難于抓住。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多調動自己的感官,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覺。題材上的突破,創新還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聯想能力,利用現有知識去幻想未來世界。還可以對本來平凡的事件加以深入思考,變換角度寫出自己對人情世態的新認識等等。如有一篇學生作文《假如我只有十天可活》從題目來看令人瞠目結舌,小作者是不是要輕生呢?生命對人只有一次,是應倍加珍惜的,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未來是十分美好的,也是非常漫長的。作者恰恰敢于突破常規思維,突破描寫現實的束縛,大膽想象,以全新的幻想,給讀者展示他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懺悔,游歷,大吃一頓,同文學天才,吹口哨,目睹本世界十大災難,冥想,自制自我,開演唱會,與朋友談心等等,期間有宏偉的愿望,也有鎖屑的小事,有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也有哲理式的思索,反映了當代中學生知識的廣博,興趣的廣泛及內心世界的復雜和對現實生活的獨特感受。
二,見解新鮮
所謂見解新鮮就是要求作者能夠標新立異,見他人之所未見,發他人之所未發。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創造,要想創造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常常廣博的知識打基礎,但知識并不等于創新思維,知識轉化為創新思維需要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常常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運用,人們常說“反彈琵琶,自成曲調”,這其實是運用逆向思維獲得的一種新認識。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但事實上人們總是習慣于認識此一面,而忽視彼一面的探索。如果我們反常意而思之,去探索另一面,就會有新穎獨到的發現。如“這山望著那山高”這個論斷,本來含有貶義,是指責那些見異思遷,朝三暮四之人的,有一位同學敢于從相反的方向質疑:“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對嗎?人類不就是因為不滿足才不斷攀登而進步的嗎?于是,提出自己新的見解:應當把目光投向高山。再比如人們常說的“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習慣上的認識是摜不良環境對人的消極影響;采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得出結論“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就可以用來寫如何抵制不良環境的消極影響,表現出一塵不染的自律的精神。再如“班門弄斧”,眾所周知是用來批語那些缺乏自知的人;如果要寫“要敢于向權威挑戰”這樣文章的話,大可提出這論斷“弄斧就要到班門”,生氣十足,沖勁十足。還有什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批評得過且過無聊混天的人,反向立意,便可表達“在其位說要謀其政”思想。要想使學生的觀點鮮明且新穎獨到,不妨從現在開始,注意加強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
三,視角翻新
在一些娛樂節目中,不少主持人嘗試著進行“角色”反串,往往使節目更加情趣盎然。如果寫同樣的一件事,變換一下視角。或以兒童的口吻入筆,或從老年人的視角切入等等,由此所帶來的情趣肯定不一樣。如有一篇作文《城里人真怪》,就是從山里孩子的視角寫出了對城里人和城中事的種種困惑,反映出城鄉人生存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儲蓄地批評了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風氣問題,構思巧妙,手法獨特,以人深思。寫作視角上的創新在說明文中更能被廣泛采用。如學生寫的《青蛙的自述》,《老鼠的自白》等文章用擬人的手法,使枯燥的說明變得生動有趣。讀起來饒有情趣。在平常的作文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大膽翻新出奇。如在定“自我介紹”的文章中,可以用“家長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來構思文章,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會與眾不同了。
四,語言清新
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構思,最后都必須借助語言這個工具,才能把它們表現出來。有人作過這樣的比喻:文章的主題就如人的“靈魂”,材料好比人的“血肉”,結構就像人的“骨骼”,語言就恰似人的“細胞”。這個比喻很能說明語言的特點和很重要性,因為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而語言則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離開語言,一切都是空的。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二者密不可分,沒有清晰,嚴密的思維,就沒有明白,暢通的語言;反之,沒有準確,生動的語言,也就沒有敏銳豐富的思維。因此,寫作訓練必須支持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并舉,還應以積極因素的思維訓練帶動語言訓練,又在語言訓練中檢查思維訓練。在運用語言寫作時,應當做到“(一)言之有形。即語言要形象化,因為形象既能傳情,也能寓理。(二)言之有情。語言的感情色彩是語言功能的重要因素任何人寫文章都要注意以揮語言感情色彩的作用,做到以情感人。(三)言之有理。寫作中應力爭做到言簡而意賅,用平常的語言寫出不平常的思想。(四)言之有趣。語言的趣味性,是增強語言效果的一零點重要方面,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可引人入勝。耐人尋味。要使文章的的形成清新,自然,明快的風格,使人讀完有如賞一幅畫,聽一支歌般愜意,就必須做一個“心靈美”的人,張開身上每一個觸角用心去體味生活,用真情寫美文。要注意多角度結合,細致入微地刻畫,要融情于景,景中含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才能使文字充滿靈氣與神韻。
培養,訓練語言的表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長時間乃至一輩子修煉的,這就要求學生多讀多練,在實踐中摸索方法,以求進取。
要做到作文中化“俗”為“新”,還包括許多方面如體裁的翻新,風格的別致,想象的奇特等等,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其實,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并不難,只要訓練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嘗試,在寫法上不斷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同樣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