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作文個性化
湖北省潛江市高石碑一中李仁海
對中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應該說唯一的依據是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標準》的7—9年級寫作部分第二條明確規定: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的體驗。我們不妨將《課標》的這一表述,理解為《課標》對學生寫作提出了具有個性化的文章的要求。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寫作教學的工具性,過分注重習作知識、技巧的傳授,忽視了寫作過程應該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學生個體體驗、個性表達的過程,是學生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因此,學生心中的情感不能噴吐,學生個體體驗得不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的語言遭到抹殺,作文變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為了完成任務,學生要么循著老師的思路完成,要么東拼西湊、敷衍了事。根據課程標準精神,我們認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使作文成為學生展現個性的廣闊天地。
一、營造表現個性的氛圍
和諧、民主、平等的作文教學環境是學生作文個性化的基礎,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寫作心境。"當學生寫話和習作的興趣盎然,處在良好的學習心境時,他們的思路會十分廣闊,思維出奇地靈敏,語言表達驚人地暢達而富有個性。"(張化萬主編:《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如果學生的寫作心境差,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可以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學生并不是空著頭腦進課堂的,他們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也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幫助學生把當前的學習任務與先前知識經驗聯系起來,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開放發展個性的時空
1、開放時間
每周的兩節課不再是作文教學的唯一時間,教學時間應該向學生開放,因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口袋。學生必須有充分的學習實踐時間,課內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參與學習時間、語言實踐時間在3/4以上。在單元作文課或科學小實驗作文課中,學生觀察、動手實踐的時間都在20分鐘以上,加上8分鐘的片斷寫作,1分鐘的自由擬題,學習的時間大部分是學生的,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策劃者,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新理念。
2、開放時空
作文課要向各學科、向家庭和社區開放,讓作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我們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生活中的各種景物、現象都能成為學生作文的素材,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作文積極干預生活。加強作文教學的實踐性、應用性,使作文生活化、社會化。
三、學會表達個性的方法
一篇表達個性的好作文,在立意上,能將筆鋒觸及別人尚為寫到的新人新事新問題,表達出獨到的觀察和認識感受,這就要求能夠巧于構思,讓舊素材表達出別人未能表達的新意來。學會表達個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森林中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大海上沒有兩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個性化作文,重在思維的獨特個性。個性思維,體現在立意新穎,而不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更不是按圖索驥,依葫蘆畫瓢。
2、情感求實。
寫作是生活的反應,是主觀情感的抒發,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勞動。我們要寫最熟悉的東西,要寫那些打動過我們心靈的東西。心靈,只有經歷過顛簸與震蕩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滲透著淚與笑才會獲得真的生命。
3,自我求真。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卡夫卡說過,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中國國務院總理家寶在美國哈福大學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時說,人能做到“真實、真情、真摯、真切,境界就會不一樣,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問題,但我敢說實話”。有不少個人日記,情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也與這種純真袒露的自我意識有很大的關系。
4,語言求活。
生動活潑的語言會讓作文穿上一件美麗的旗袍、是思維、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載體。這種語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飄然無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鮮的,方言,流行語,外來詞,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還是美麗的,不臟,不亂;不惡,不澀;不偽,不空。
5,文體求變。
現在中考對作文的文體要求比較寬松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個性化作文的發展。傳統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類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和作文個性的發展要求。童話、寓言、散文詩,雜文、詩歌、短小說,甚至文言文、就診報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給學生張揚作文的個性提供了日益廣闊的舞臺。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個性化之幸!
四、開展珍視個性創造的評價
1、正確對待真實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實不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作文教學就十分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積極變化,使作文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健全人格。
真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真實,另一種是想像中的、文學藝術創作中的真實。《語文課程標準》把作文分成"寫實"和"想象"兩大類,我們應在寫實作文中應該鼓勵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但是也不能片面地把"真實"理解為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真實,而因此否定想象中真實。
2、鼓勵學生創新
創新是作文個性化的核心,沒有創新,個性也就失去光彩。教學方式的變革必將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更強烈的創造激情。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童心的眼睛,要經常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要表達的含義,否則,就可能會扼殺學生的創造。
3、重視過程評價
新課程標準對作文過程的評價是非常關注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發揮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更應該讓學生與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相互修改。這個修改的過程是閱讀的過程,欣賞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不過,在相互修改作文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要讓學生發現他人的長處。對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他人的長處,在你認為寫得較好的句子或詞語下面劃一條浪線。如果找不出別人的一點長處,你的作文就不合格。老師重視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重視在作文過程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