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道路通羅馬-關于個性化寫作的幾點思考
條條道路通羅馬
——關于個性化寫作的幾點思考
個性化寫作是指在學生天賦所及的范圍內極大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充滿寫作的激情和創作的欲望,使其個性在寫作中得以凸現。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必然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然而,“個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與作文“接觸”,尋找學生與作文的“交叉點”及“未定點”,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寫作,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情感來創新和豐富作文。
一、審清題意,找準切入點
提起筆來寫文章,重要是明確主題,也就是立意。那么如何確定主題呢?
(一)主題切合話題,主題與話題有一定關聯,符合話題要求。《水》我們可以確定喚起保水意識,或者頌揚節水楷模讓人效法,或者介紹有關水的知識。如以“家”為話題,我們可以寫《我愛我家》,體現家人之間的溫馨;可以寫《我想有個家》,表現對親情的向往;《地球,我的家》,反映對地球環保問題。無論你如何發揮,請不要信馬由韁忘掉這一出發點。
(二)主題不應只是與話題有聯系,而且要力求深刻揭示你所寫的事物的本質!端肺覀兛梢杂伤谋举|,分析出堵與疏的辯證法,或者像
(三)主題與話題不只有聯系,還要有深層的分析,獨到的見解,而且給人一新鮮的感覺。有考生在寫《誠信》這一話題時,寫到不誠信不為過,列舉現實生活中善意的謊言,也談到在對敵斗爭中就不能講誠信,而要講究斗爭藝術。這些固然可以談,但是還要回到“誠信”上來,繞一個彎子說一說是可以的,卻必須以“誠信”為出發點和歸結點。
總之,要讓學生盡情地發揮他們的能力,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但也最講究一個中心,主題絕不能分散,好的主題要符合準確、深刻、新穎的要求,要具有時代感。
二、關注生活,點擊興奮點
茅盾在《創作的準備》一書中寫道:“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幫助學生練就一副機敏的“鷹眼”,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的能力,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務必把這項任務完成好。
(一)引導學生挖掘鮮活的生活之源,開展調查、觀察,訪談等活動,發現生活的原汁美。
生活可謂作文源泉,學生習作就是用筆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頌生活的人,抒發生活中的情,平時我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發現積累生活素材,建立素材倉庫。班級人手一本“隨感筆記本”,隨手寫下班級的新人新事、學校的一草一木、家鄉的千變萬化,也不忘記下校外的采訪心得、助人的心靈收獲,實踐的獨到體驗。只有讓學生緊密結合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記下自己的喜聞樂見,描繪自己的美感愉悅,表達自己的見解觀點,成就其文。這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事事練達即文章”。
(二)搭建橋梁,溝通生活與寫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的都是要從生活中提煉寫作素材。
除此之外,還需要拓展學生的視野。影視,流行音樂,網絡,與其讓它們“猶抱琵琶半遮面”,還不如大膽地引入課堂。從張藝謀的《英雄》到美國大片《特洛伊》,從馬加爵的冷酷到任長霞的無私,從周杰倫到S.H.E……這些例子從學生筆底流淌出來,給作文帶來了青春與時代的氣息。
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主要體現在興趣、愛好方面,這些個性差異決定了他們在寫作上的態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寫作文產生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考慮“寫什么”“怎么寫”,更要思考“如何讓學生學會寫,樂于寫,寫得好”,有效而合理地點擊到學生興奮的關鍵點上,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上學期,為紀念抗戰60周年,我們組織觀看了優秀國產片《太行山上》。學生通過熒屏零距離地體驗了抗戰那史詩般的雄壯場面,感受到了八路軍英勇氣概,認識到今天生活的幸福是來之不易。有了這一層深刻體會,學生寫起影評來要生動得多。有的同學表示長大以后,要當一名解放軍,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圓自己的軍營夢。有的同學則由這篇影評聯想到現在的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抬頭,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向海外派兵等等。而有的同學愛國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確在教學過程 中,老師應該讓學生讀好“生活”這本大教材,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寫出優秀的文章。一句話,細心處處有發現,發現時時有美文。
三、讀說促寫,形成整合點
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保證。
(一)閱讀課要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在教學上常常把作文課和閱讀課分離開來,上閱讀課時,經常把文章分成一小塊一小塊,講得詳詳細細,卻忽視了文章的整體結構,使得學生不知道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在寫作上到底有哪些借鑒意義。事實上,課文就是范文,課文只是起例子的作用。我們分析課文,除了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所體現出來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并把學來的東西應用于實踐——寫作。我們常強調學生要“學以致用”,而把閱讀課和作文課有機結合起來,把課文上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寫作,就是最好的“學以致用”。近幾年,我在把閱讀和作文結合起來的方面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莫伯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先讓學生們分析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人物形象,找出最能體現他們性格特征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們討論,教師的點撥。最后,讓學生歸納出菲利普夫婦嫌貧愛富、貪婪自私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讓他們深入體會抓住特征寫人的特點,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接著我出了一道續寫練習:
“如果現在又在換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婦又會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請展開想象,續寫故事,注意人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開頭為:回來的時候,我們換乘了圣瑪洛船……”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想象。有的學生寫的是菲利普夫婦這次遇到一個像于勒的富翁,便會主動去相認,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結果自討沒趣,認錯了人。有的學生寫成,成了富翁的于勒這次主動與菲利普夫婦相認,為了彌補以前的過錯,這次專門來接全家到美洲去享福的。有的學生寫成……
總之,在這次寫作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教材上的范文都是些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有些文章在人物描寫上很有特色。又如學了《智取生辰綱》,可以讓學生改寫小說,從晁蓋吳用等人劫生辰綱的角度來寫,教會學生換位思考問題。上完魯迅的《孔乙己》,讓學生以《假如孔乙己來給我們上語文課》為題寫寫想象文。
總的來說,閱讀和寫作是一種互動的關系,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基礎,寫作也可以促進閱讀。把寫作和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作文形式要多樣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沒有實踐,怎能靈活運用呢?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學生先說后寫,即在作文時,讓學生構思后,把要寫的內容先說出來再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進行演講,培養口頭作文能力,并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不僅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通過說話過程中對口頭語言的敘述,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寫作能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彼,學生作文應該是抒寫心靈、展示個性過程的窗口。我們老師應該讓作文教學與音樂、美術、影視、自然學科、各種實踐活動等相互滲透,讓學生想寫就寫,張揚學生的個性,展示他們的才能,這才是作文教學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