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立意,讓主題個性化》教學案例
巧妙立意,讓主題個性化
□北京市密云縣西田各莊中學 李國珍
一、 組織教學
二、 我們知道,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題。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著名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自古以來吸引了許多讀者,人們大都會因為夕陽西下黯然傷神;朱自清反彈琵琶,寫出了“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樣的佳句,變換了立意角度,改變了原詩中消極的情緒,令人耳目一新。如何讓自己的作文標新立異、脫穎而出,主要取決于文章的立意。本節課我們就探討“如何巧妙立意,讓主題個性化”。
三、 方法的探尋
(一) 探討從實立意和從虛立意
大屏幕出示:燈光,讓學生回答由此可以想到一些什么?
1學生各抒己見:燈塔、路燈、車燈、老師辦公室的燈光、泥濘路上的燈、希望、溫暖、光明等等。
2師:同學們由燈光想到的內容其實就是在給“燈光”這一事物立意,想一想,剛才同學們的立意可以分為哪兩類?
3學生各抒己見,分為兩類①一類事物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一類事物是抽象的。
②一類是具體的事物,一類是這些具體事物的比喻義或象征義。
小結:現時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具體的,有些事物則是抽象的。燈塔、路燈是具體的,希望、溫暖、光明是抽象的。由具體的事物引發思維進行立意叫從實立意,由抽象的事物引發思維進行立意叫從虛立意。
(二)探討順向立意
1 教師舉例:草木生長,百花盛開——讓人喜悅
2教師提問:樹葉飄零,鮮花凋謝會讓人怎么樣?提示:這是在寫什么景?——秋景
師:有句詩詞說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見到樹葉飄零,鮮花凋謝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①悲涼②感傷③惆悵
師:觸景生情,這是自然之道,天之常理。而且,草木生長,百花盛開讓人喜悅;樹葉飄零,鮮花凋謝讓人惆悵也是人之常情。
3學生活動:按上面的思維方式,想一想由下列的人物、事物,景物你想到了什么?
曇花一現——
仙人掌耐寒——
三國人物諸葛亮——
鸚鵡——
(1)學生活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進行口答。
(2)師問:上面的立意有什么特征?
(3)學生各抒己見。
4 教師進行小結:從通常的情感傾向或與傳統的觀點看法一致的角度確立文章的中心,這就叫做順向立意。
(三)探討逆向立意
1講述故事,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
同學們一定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般人認為應撈人,而司馬光卻從先砸缸放水做起,順利地救出了小伙伴。你們還有這樣的故事嗎?學生講故事。
教師小結:我們看到,凡事打破常規,從單向、封閉、僵化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有時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出示:
東施效顰——有模仿才有創新。
良藥苦口——良藥未必苦口
敝帚自珍——蔽帚不必自珍
持之以恒——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各人自掃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
(1) 討論以上幾個立意的特征
(2) 學生各抒己見①打破常規,與人們通常的看法不一致。
②從人們通常的觀點看法的反面進行立意。
③與人們通常的看法逆著。
3教師進行小結: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想人所未想,發人所未發,讓思想沿著原先思路相反的方向推進,從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觀察事物,思考事物,這就叫逆向立意。
(四)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本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關于文章立意的知識。
1 學生陳述自己的認識。
2 師進行小結,出示幻燈片,明確作文立意的方法。
(1)由表及里,由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開掘事物的深層意蘊。
(2)轉換角度,突破定勢,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查和思索客觀事物。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
四、出示教師下水文,方法引路。
作文要求
常言道:有生有落是正常的日,有圓有缺是正常的月。曾有多少人贊美過月亮,又有多少人對月傷懷。請以“月”為話題作文,題目自擬。
1學生讀作文要求。
2看到了“月”你想到了什么?
3對于這個問題,老師的立意是:殘缺也是一種美。下面老師就把自己寫的文讀給大家聽,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老師的下水文對你在文章立意方面有哪些啟示?
殘缺也是一種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讀著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名句,我忽然意識到:團圓人人向往,殘缺也未必不是一種美。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國王請一位大師幫他建造一座宮殿,建好后,大師請國王去觀看,面對完美無瑕的建筑和裝飾,國王非常滿意,特別是對大廳內一尊雕像更感興趣,贊不絕口。于是大師就叫人將雕像搬走了,對此國王不解,大師向他解釋道,如果凡是完美到了極致,那便是一種缺陷。由此我聯想到:如果人生中沒有殘缺,就意味著圓滿,如果圓滿到了天人合一,那么,這樣的人生也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月有陰晴圓缺,日有東升西落,四季輪回,春華秋實,潮起潮落,花開花謝,夏花燦爛,秋葉凈美……我們不難看到,神奇的大自然也不能將大千世界中的最完美的畫面定格為永恒,而留下殘缺的一面,反而使完美與殘缺相得益彰,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什么東西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呢?
俗話說,世事皆美中不足。人在旅途,生命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那僅僅是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愿望罷了,人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也許正是人生中的希望與無望,歡樂與痛苦,奮進與磨難等交織在一起,才使我們真正領悟到了瑰麗的人生風景線,逐漸走向成熟和深刻,在平凡中創造人生的亮點,展現人性的光芒。
殘缺的生活,會使得我們的人生中不會總是陽光明媚,偶爾也有灰色;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偶爾也會遇到急流險灘;不會總是事事如愿,偶爾也會灰心喪氣,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殘缺,才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生命中的美好,才更加堅定了我們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對美好人生的向往,才使我們在生活中關注社會人生,挖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讓歲月變得更加寧靜、從容和鎮定。我想,生活中的殘缺,一定會如同維納斯女神一樣,正是因為有了斷臂的殘缺,而顯得更加美麗動人。
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生活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線。“殘缺也是一種美。”羅丹如是說。
1聽老師讀文。
2議一議,老師的下水文對你在文章立意方面有何啟示?
五、立意訓練,進行實踐。
提起風,人們自然會想到:春風習習,傳來綠意;秋風瑟瑟,引來肅殺;暴風呼嘯,帶來災難。風有自然界的,也有人類社會的 ; 有可親可敬的,也有可憎可惡的。請以“風”為話題,進行多角度立意。
六、寫作訓練,交流評價
1學生寫作練習。
2交流評價。
七、師小結:選定立意時,要做到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力避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真正做到“道人人想道未道之言,述個個可見卻未見之理”。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在之趣。
八、布置作業 :
把以“風”為話題的文章寫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