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個性化閱讀教學案例
《蠟燭》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地通訊。作者通過對慘烈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的贊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深沉的愛,盡情的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誼。本文故事情節雖然簡單,可是要求學生準確地解讀其主題思想卻并非易事。閱讀者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在閱讀時及時地建立起有關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將本文的閱讀重點定為“尋找感動”上,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去尋找文章的感動點,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展現自己的個性閱讀能力。
在分析《蠟燭》的主題時,學生們大多不知從何說起,整個課堂氣氛十分冷淡。為了順利解讀《蠟燭》的主題,不至于讓學生無從思考,我要求學生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通過小組討論,五分鐘之后,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1:我被蘇聯紅軍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原因是那位犧牲的紅軍戰士是那么的年輕,但是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他卻無私的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作者對紅軍烈士犧牲時姿態的描寫,讓人潸然淚下。
生2: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原因是在那么一個炮火連天的環境下,人們想躲避還來不及,可是老夫人卻毫不畏懼的走向了炮彈橫飛的戰場,她走的那樣堅定,完全不怕被炮火擊中。
生3: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原因是老夫人是那么的衰老,連行走都很吃力,可是她卻做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事情──安葬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
生4: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私的愛所感動,原因是為了表達對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的愛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愛的結婚蠟燭點在烈士的墳前,并且在烈士的墳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言的行動所感動,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墳前守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當蘇聯紅軍發現她時,她仍然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地向這些紅軍們鞠了個躬,并點燃了最后一只蠟燭,然后就默默地離開了。此時此刻,語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紅軍的心是相通的。
師小結: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剛才找到的這些感動點都能讓我們進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寫作內容:安葬紅軍烈士、點燃結婚蠟燭;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對蘇聯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崇高而深厚愛。可是老師還有一個疑問,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這一個主題嗎?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一主題再推而廣之?小組合作探討之后進行全班交流。
生1:我認為還表現了蘇聯和南斯拉夫兩國人民之間那種深厚的情誼。因為契柯拉耶夫可以為南斯拉夫人民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而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為了安葬紅軍烈士,寧可冒著生命的危險,并且獻出了自己最心愛的結婚蠟燭。由此可見,兩國人民在共同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生2:我認為還表現了作者對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的贊美。因為老婦人瑪利·育乞西和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分屬于不同的國家,并且沒有血緣關系,可是他們之間不是母子卻勝似母子,這種超越國界的愛讓人感動,催人淚下。
師小結:同學們的討論、分析和品味將文章的內容與主題完美的統一了起來。的確,作者通過一系列感人情景的刻畫,高度贊揚了南斯拉夫的老母親對紅軍烈士的真摯而深沉的愛,熱情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共同反抗法西斯戰爭中所建立的崇高的情誼,這種情誼不分國界,情同母子,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