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重在感受文本語言
玉環縣干江中學 葉桂桃
我們經常強調教師要鉆研教材,要上好一堂語文課,首先得用好文本,充分挖掘文本語言中的訓練點,扎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課改的風東一陣西一陣,吹得我有些茫然。前一陣,好多老師的語文課都朝著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方向變革,引進了許多語文課外資源,語文課成了大雜燴,但令人不解的是,居然也得到了高度評價。但不久前,新課程專家方智范撰文呼吁,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正確、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我想,再上這樣的語文課肯定要遭到譴責的多。這樣看來,回歸文本,感受文本語言,應是日漸浮躁的語文教育界要重新拾起的話題了。
記得前不久,聽了幾堂講授《珍珠鳥》的課,其中有一堂課是這樣講的:讀了本文,你覺得寫得怎么樣?你受到了哪些啟迪?學生讀完文章后,便舉手回答,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從文章中找到這樣一句話來談“依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也有學生從“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角度去談,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放手讓學生談談“你與某類動物的關系”?結果一堂課就在學生滔滔不絕的講述中結束了,到最
現行《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工具性就是讓學生能學會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人文性就是讓學生在解讀文本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達到能表達自己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獨立思考。終極目標是讓學生能學會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去表達自己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獨特思考與感悟。因此,我認為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文本,即重視文本語言感受。
教育者普遍認為,語文教材的選文第一標準是文本的經典性。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應該是大浪淘沙后的“真金”。它應該集中體現以漢語言文字展示人間真善美的的藝術精品;它值得莘莘學子于習習晨風中誦讀再三,于漫漫人生中慢慢受用。它應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給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和“語言的底子”。語文教材的內容要有美的感召力,而語言一定是千錘百煉后的精粹。因此,學習語文先要從文本入手,具體原因有:
一、語文文本中字詞的使用,句式的選擇,篇章結構安排以及各種修辭都是與作者的人文品質緊密相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中寫到“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而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意思就是指藏在作者內心的情和理決定了表現于外在的語言、筆調、韻律等。學生是文本的消費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不僅是接收,更重要的是參與創造甚至是再創造;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審美趣味、直覺能力去積極參與文本的再創造,去感受作者的社會人生“心理體驗”,去“研究”那些“未定性”的層面,去“填充”那些“空白”,實現學生經驗與文本的融合,最終產生個性化層面的文本意義。這里的“學生經驗與文本的融合”,實質就是學生人文素養與文本人文內涵的融合,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在教師引導幫助下與作者實行充分的人文對話,才能最終獲得對文本語言的深切把握。
二、蘊藏文本語言的人文內涵。教育家魏書生談到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是作者蘸著心血淚水寫成的,許多記敘文、人物傳記也無不浸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這些文章,只是講詞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概念化的講解,那么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越來越感到學不下去。”這里
文本的學習其實是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品味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激活語言,讓語言所抒發的感情溢于紙表,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同時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將學習文本語言作為參照,可以更好地拓寬學生使用語言的渠道。
那么,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感受文本語言呢?
1、反復誦讀,品嘗文本味。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這一媒介來實現其審美功能的。閱讀教學也同樣應當從語言切入,進而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對作品語言的揣摩,應當是語文教學首先關注的問題。反復誦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是自古以來學習漢語的捷徑。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教學中,我們必須像吃口香糖那樣,反復誦讀,品味詞句,準確把握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通過誦讀可把文字化成有聲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個中情味和趣味。
如《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極具抒情色彩、內涵豐富的文章,但對于文中“悲”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貼標簽似的分析上,而應引導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人物一一離去時最悲痛的描述,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人物語言的特色,進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
2、發揮想象,感知文本情。想象是語言感受的發酵劑。想象能力強的人語言感受豐富,能感受到一般人不能感受到的語言內涵。在教學中,我們要依據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指導學生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寫的人、事、景、物變成生動的畫面,一句話一幅圖,一段話幾幅圖展現在腦海里,形成鮮明的“內心視象”。經過長期訓練,學生的想象豐富了,思維發展了,語言感受能力也增強了。
教學中,教師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應努力尋找作品中意義的空白點,不斷拓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空間,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的空白點,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主旨,從而賦予讀者參與作品再創作的權利。引發思考,激起聯想,是文學欣賞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而對作品中意義的空白點的發現,正是達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徑。文學作品中意義的空白點,大到故事情節的推進、人物命運的發展,小到人物對話的神情、細節產生的緣由等。
如欣賞小說,要善于抓住情節的多元發展態勢,通過猜測、構想來豐富作品的內涵,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項鏈》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運的未來發展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可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3、表情朗讀,再現文本情。表情朗讀也是培養語言感受的一種好方法。只有對語言有敏銳的感覺,才能讀得繪聲繪色。反過來繪聲繪色的朗讀又能增強語言感受。因為表情朗讀既要有深切真摯的情,身臨其境的意,還要有抑揚頓挫的聲,把文字變成富有感情的聲音,讓讀者和聽者細細體味,更能達到感情深入,加深理解的效果。
在一次朗誦比賽中,余光中那一曲《鄉愁》充滿深情的朗誦,或低沉“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或激昂“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最后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帶有控訴之聲的朗誦立即捕獲了同學的心靈。“用心靈去感受文學,全身心投入朗誦。”其中最感動人的無疑是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沒有落跑,沒有爭奪,有的只是秩序井然,老年斑羚了為種群的延續甘用生命換得下一代生存的自我犧牲精神,無疑令在場的觀眾得到一次心靈深處凈化。而朗誦者念道“每一只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但讓我震驚得是從頭之尾,沒有一只老斑羚為自己調換位置”之時,我看到幾位女同學輕輕地用紙巾擦拭眼邊的淚水,可謂是傾聽斑羚的感動感受語言的魅力。
4、研讀語言,理解文本意。分析課文內容,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只要把握好度,還是十分必要的。課文中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爆發、心靈升華的產物,是作者千錘百煉語言藝術的結晶。在教學中,要研究作者的語言,研究它為什么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的?通過比較、欣賞、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妙處,研究作者遣詞造句的手法。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秋天》時圍繞文本語言這樣設計:一、讀出詩味 1、找出含義最深刻的詩句,品味“棲息”“游戲”“夢寐”的言外之意。2、找出最富有詩意(與散文等比較)的詩句:如“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柏葉的影子”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二、感悟詩意人生 在品味詩歌語言的同時感悟作者的充實、喜悅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情感,感受平凡生活的美好。只有認真圍繞文本語言仔細研讀,才能準確地理解文本的內涵、意思。
總之,語文學習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是由文本的語言閱讀價值和語言品味來體現的,語言的品味和感悟應是語文教學的基點。語文特點,文本特點,學生特點的三點把握,應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策略指南。語文教師的職責是捍衛語文學習的語文特色,營造語文學習的語文味,引導學生進行文本中相關信息的溝通與聯系,著力于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沿波溯源,進入文本語境,品味感受語言的魅力,著力于文本語言的品味,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積累和豐富學生人文情感。我想,這才是我們語文,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