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閱讀教學中如何張揚學生個性
落在貓腳里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
--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思維和情感中……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巨大挑戰,它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張揚學生個性。新教材試行一年來,我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著,現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廣大同仁。
一、把想象的空間還給學生
孩子是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可過去幾十年的教學,很多學生想象和創造的翅膀均被應試教育的枷索折斷了。面對意境優美,氣勢恢弘的詩歌、散文,學生已喪失了審美的眼睛,有的只是對這些精美文章去離破碎的理解,生搬硬套的翻譯。“一朵花上能看見春天”已成了古人離奇的想象。
新課標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極大挑戰。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這樣,課堂上不再滿堂灌了。學生有了想象的時間和空間,思維更為活躍了。讀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生可以跨越時空的隧道,走近杜甫,與他面對面的交流,細細品味他的憂國憂民情懷。讀了《扁鵲見蔡桓公》,學生可以古今結合,自編自導創造既忠于原文,又有時代喜劇特色的課本劇……
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插上想象的翅膀,語文便更具有了靈性和活力。學生的個性在想象中張揚,顯出靈動的智慧的火花。
二、把提問的機會留給學生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是自主探究的開始,有了自己獨到的發現,思維就會閃現出智慧的火花。這時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源”,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探究問題的熱情便會空前高漲,就此,有教師認為“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并列舉了這樣一個實例:如對“全世界糧食發生短缺”這個問題的理解,各國孩子是大不一樣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饑餓,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饑餓中;歐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糧食短缺,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國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為他們心中只有美國……仔細想想,說的太有道理了。
只有把提問的機會留給學生,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如教學《生命 生命》時,我講到對生命的珍愛這個主題,立即有個學生站起來問:“杏林子身患殘疾,那她當初有沒有想到過死呢?作者寫這篇文章所選的動植物都是弱小的代表,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寫照呢?”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同學,并鼓勵他們,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還要查閱相關的資料,結果課余不少學生泡進了圖書室和微機室,搜集到了大量資料,很快弄清了這個問題。
在學了《夸父逐日》這一課后,學生靈機一動,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最后夸父的拐杖偏偏化作了桃林呢?”就這個問題,同學們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有人說夸父是想讓后來的人,口渴了有果子吃,不至于像他一樣渴死;有人說自古以來,桃林總和水聯系在一起,大概是夸父希望這地方也能出現水吧;還有人認為可能夸父的拐杖是桃木的……所有這些,無不顯示了不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把判斷的權力讓給學生
新課標理念下,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實現與學生的真正對話交流,還需教師放開手腳,把判斷的權力讓給學生。學生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由于各自的積累不同,認識水平不同,在某個問題上可能會存在很多意見和分岐。這時,教師不妨把判斷的權力讓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爭論去追根求源,真正讀懂,讀透文本。
把判斷的權力讓給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讓他們在不斷深入探究過程中學會怎樣判斷,品評人、事、物、理等。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獨特的個性魅力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
四、把表達的自由交給學生
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的見解,適時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過去在教學中,我們總喜歡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實施我們的教學行為。為了完成每節課的任務,更多由學生說的成為老師個人包攬。有時一節課,學生難得有動口的機會。長期下來,學生思維遲鈍,語言干癟。
“落在貓腳里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如果課堂上我們對學生限制過多,指導過細,學生就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只有給予學生表現自我的自由,給予學生必要的解放,學生才有可能自由表達。如在每節預習課后,我總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侃”。侃自己的疑問,侃自己的收獲,侃自己的感受,侃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等。在學生侃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發現他們有許多驚人的見解,是我不曾想到的。
實踐證明,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會讓我們喝彩的。也正是在這種開放式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能力有了明顯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