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失敗的語文課
《背影》是一支經典的心靈之歌,它不僅是從朱自清的心底唱出,而且也撥動著千萬讀者的心弦,引起深深的共鳴。它又是一壇酒,隨著我的年齡的增長,其味也愈見醇香。孩提時的我,讀到的是父母嘮叨的愛;當鳥兒飛出舊巢獨自翱翔長空時,讀到的卻是一種家園的依戀、溫情的慰藉。多想將這種感動與學生分享,為此我在上這一課前也頗費周章的設計了一番。依稀記得曾有位名師的一次公開課上《背影》,憑著他深情的講述,使在座的每位同學為之動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因此我也想在上此課時希望同學們能觸“文”生情,達到流淚的效果。
課前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 (因為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很多學生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在校園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天剛下早自習就有很多在校門外等候已久的父母為自已的孩子送飯菜)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家長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意在讓他們體會“細微之處見真情”以便上課時能和朱自清一樣有頗深的感觸。
臨上講臺前,我真是鉚足了勁,非讓學生達到我預期的目的不可。
上課時按部就班。通過我的動情導入 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朗讀了課文,這可是我課前千錘百煉了。可沒想到這一敗筆竟是課堂氣氛的凝固劑。本來我的設想是給學生示范后,在讓他們挑出自己最感動的語段來朗讀體會。但是舉手的寥寥無幾,在學生的心目中理所當然的認為老師讀的最好了。既然朗讀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的要求,只有轉個話題,讓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父親對“我”的愛。通過對“火車站送別”深入的分析、品味,讓學生認識到:父親那艱難的攀爬,蹣跚的步伐都源于對“我”的愛,那是任何東西都阻擋不了的。在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完成一切教學任務后,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情感教育,讓學生細說自己的父母(可結合送飯、送傘等細節)。有位學生站起來說:“我家長從來不給我送飯”“那你家長常對你說些什么?一點就不關心你的學習?”我啟發到。“我成績不好,我媽說我笨得象個豬,再學不好就回家種田”孩子的這一回答,是我始料未及,而此時有的學生卻在下面大笑。對這種情況,我只得請另一位不錯學生回答,希望她能挽回局面。她卻說:“我們家有五口人,我媽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她不喜歡我和姐姐,但對我弟弟特別好,我和弟弟差不多同年,可卻讓他轉學到條件較好的西湖中學讀書,還給他買很多資料,而我只能攢著每天的生活費來買自己喜歡的書看。并且每周我都不想回家,回去媽媽都讓我干活,做慢了還罵我。根本沒時間做作業 ,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去寫。可弟弟卻不一樣。我不知道同樣是媽媽的子女為什么會這樣,有時我真的想離家出走”。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不少學生起來埋怨起自己的家長來。本來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述說親情的,沒想到卻成了對家長的“批評會”了。我急中生智,便想了一個辦法借此批評學生。我問“知道自己生日的同學請舉手”全班無一人不舉手,此舉在我的意料之中,接著我問:“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舉手”本來以為他們會不知道以此來數落他們,沒想到居然大家都知道。我的心里真是不知如何是好。一種挫敗感剎時泛濫開來淹沒了我。還好此時下課鈴聲響起,趁機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吧!課后我尋思:為什么我千呼萬喚都喚不回“背影”的回眸一視呢?
通過剖析,我認識到問題的癥結在于一心想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把想法強嫁接給學生。現在看來,這一點根本行不通。哪怕自己的教學設計多么精巧,如果不結合實際,深入了解學生,一切都是罔然,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放飛思想的靈感,自主的探究學習,才會達到最佳的學習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