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參與式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和探索
蘆浦中學 吳桂永
【摘要】:本文通過對傳統語文課的思考,闡述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主要形式和優點,提出參與式教學是一個新事物,它遵循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是真正的21世紀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參與式 教學實踐
江澤民總書記在第三次全教會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而課堂教學是貫徹江總書記的講話,貫徹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語文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參與式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對傳統語文課教學實踐的思考
記得小學時曾學過一篇短文:“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轉。”聯系傳統的語文課堂,似有異曲同工之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是“太陽”,學生是“地球”,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角色,教師往往是一講到底,“一支粉筆一張嘴”,盡管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卻不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熱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沒有積極主動參與的精神,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育人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整個教學過程 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而展開,教師要主動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自主地學習、體驗、觀察、研討,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二、關于參與式教學的理論
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論。
根據心理學的觀點,人的需要可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準和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者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境所支配的。與此相反,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工作或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
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的關系是:(1)當外在激勵強而內在激勵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當事者將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只看作是外在激勵的推動。(2)當外在激勵弱而內在激勵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和有挑戰性。(3)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索然無味,并缺乏具有誘激力的報償。(4)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引人入勝并具有頗富誘激力的外償。
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在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來自學習的趣味、意義和挑戰性,學生便能克服困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滿足。
在參與式教學法中,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也使外在激勵加強。在這種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都得到加強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顯著提高。
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但是,每個人在智力和認識備選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
參與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根據自己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成為其中的積極成分,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三、本人進行參與式教學的主要形式及效果
一、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參與”環境。
學生學習本來就應當是個能動的過程,可是很長時間以來,舊的觀念傳統看法以及某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都使得學生學習很被動。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順利的獲取新知識。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有效途徑是自己去發現。的確,自己發現的東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那種生怕學生少學了點什么,生怕忽視了某一點而不厭其煩地講或重復的辦法絕對是難以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就應該改變以往的那種“一種臉、一張嘴、一個調、一支筆”的舊的呆板教學模式。要精心的備課,鉆研教材,分析學生情況,考慮教法練法;教師由過去的“講演者”變為“表演者”,學生由以前的“聽眾”轉為“發言人”,教師成了學生的組織者、監督者和幫手。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參與意識極濃的氛圍中情緒高漲,自己吸收消化知識,運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強記憶力嗎?師生雙方不是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嗎?我們作老師的又何苦唾沫飛濺、苦口啞嗓的一堂課“填鴨”呢?為什么不做個可愛的導演去組織引導學生自己活動呢?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保證從容參與。
在課堂40分鐘內,要交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那么就要切切實實的把教師的活動時間壓下來,最大限度的安排學生參與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談、思、議、說、寫。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的說,一堂課上每個學生課堂參與的時間應當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證學生能從容參與。
(三)營造和諧的氛圍,促使主動參與。
融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1.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樂學的課堂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引人入勝的啟發導入 ,扣人心弦的懸念設置,發人深思的巧妙提問,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談及形式多樣的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都能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創設出樂學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樂于參與。
2.運用激勵機制,創設自信的課堂氛圍。
正確的激勵機制是培養學生產生“主體意識”的重要環節。
激勵是升華學生情緒的一種驅動力,學生在參與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形成強烈的學習初因,創造自信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奮發參與。
3.加強情感交流,創設融洽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的情感極大的影響著教學的過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走進課堂時面帶微笑,用和藹有神的目光看著學生,學生就都能從目光中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學習的歡樂,從而以良好的心境參與到學習中去。
4.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1)、課堂討論
英國大文豪肖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么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思想,甚至多于兩個思想。”所以課堂討論能極大地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日常教學中,我往往是準備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熱點問題,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有三人為一組的討論或六人為一組的討論,遇到焦點問題還可以進行辯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例如,組織學生討論“愚公移山的精神意義所在”時,就有不少學生認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開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發展經濟;甚至有學生認為愚公是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等等。對于這些同學的回答和討論,既要適當肯定,又要結合本文的學習目的,把同學們討論的共識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現實意義上來;而不要過分強調愚公的做法,對于愚公的具體做法還需要放回到先秦時期去考察。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學生無的放矢討論問題,從而鍛煉、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2)、小品短劇表演
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課堂教學要從多方面給他們刺激,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開展小品短劇表演可以使教學內容從靜止的畫面解放出來,引發學生的親切感與新鮮感,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優勢中心,使之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核舟記》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只作個別難詞上的點撥,重點在體會文中對“核舟”上人物的生動描寫。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找搭擋,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及佛印,還有舟尾的兩個舟子的情態。學生的扮演情況怎么樣?這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也不要急于去糾正或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造條件激發他們發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缺點。再請其他學生表演,在觀察與比較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又如,《變色龍》《皇帝的新裝》等課的學習,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課文編成小劇本,讓學生表演小話劇。老師適當指導學生的表演細節和道具運用。再如《陳毅市長》一課,就是現成的劇本,更加適合于發揮師生之間導演與演員的關系,共同學好、演好這場戲。這樣一來,馬上就搞活了課堂氣氛,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起來。
(3)、課堂競賽
學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勝心,通過知識競賽或其他內容的競賽能使學生忘記學習內容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例如在教初一語文第四單元“探索月球奧秘”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時,如果單純由教師向學生講清月球的奧秘,往往會很枯燥。為此,本人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本內容,并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叫課代表選出幾位同學代表不同的小組,舉行“比比誰的本領大——月球知識大獎賽。”表演者借助歌曲、神話傳說、古詩詞、小品等將月球的各種知識來了個大比拼,同學們在輕松的氣氛中全面地了解了月球的有關知識。整個教學過程 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參與能力,是一種“雙贏”。又如復習古詩詞和古文時,我把全班同學分成三大組,先讓學生課前去預習,上課時再給他們五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后進行“古詩、古文知多少”背誦比賽,將課本中涉及到的有關內容轉化為1分鐘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使學生在既有競爭又有娛樂的氣氛下學習知識,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4)、角色互換,學科綜合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面廣,有些知識學生有一定基礎的話,可以采用師生角色互換的形式,把學生放到思維陣地的最前沿,以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第一次真好》,為了讓學生了解“風景畫”和“風情畫”的區別時。我叫幾個學生根據第一段的內容在黑板上畫畫,然后叫同學當評委進行評析,結果有一幅畫引起爭議:有一個學生畫了幾幢房子,每幢房子前都有一棵柚子樹。當時有的學生認定這幅畫不符合內容要求,應該是一幢房子。我并沒有評價,把權利還給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后,同學們最后得出這幅畫最好,因為它真正詮釋了“人土風情”的含義。還給學生一些權利,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另外一些簡單的選學課我也經常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先讓學生作主自學該課內容,在筆記簿上列出自學提綱,同時將疑難問題列出來。上課時,我就先叫一位寫字較清晰的同學上臺在黑板上寫出該課內容的知識點,然后再由每大組選一位同學上臺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不能回答的可由該組的其他同學補答,如果實在不能回答的或答錯的就由教師補正。
總之,在課堂上,我們最大限度地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自主地學習。同時這方面的課外延伸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在課堂內通過自主地學習獲得了知識,在課外還應通過實踐加以鞏固和發展。加強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此,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強學生自主的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二、課外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一)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博覽群書,對增長學生知識無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班上放置圖書柜,要求同學們定期交換閱讀課外讀物。學生的信心積極性很高,樂于多讀書,從書中汲取知識,鍛煉閱讀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要有目的地讀書,將其中優秀的詞、句、段摘記。
(二)寫
學生把所學知識體現出來的根本途徑是寫。學生在練寫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加以改進,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則增強學生的信心,在不斷學習寫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知識綜合牢記于心。在這方面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途徑:
1.三本。即“優秀詞、句、段摘抄”,“讀書筆記”和“優秀文章剪貼”。其中“優 秀詞、句、段摘抄”是要求學生把叢書中學到或看到的好的詞語、句子或一段文字摘抄下來,學生在讀書時間便可完成。“讀書筆記”即“讀后感”,要求學生把讀過文章后心中的感想寫出來,既鍛煉理解能力,又練習寫作能力。“優秀文章剪貼”則是指導學生把好的文章從報刊或雜志上剪下來,貼在一起,從而湊成一本優秀文章小冊子。這三種方法各有所長,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鍛煉。
2.日記。把一天中感觸最深的事情或自己心中的想法寫下來便是日記。我們把 最廣闊的空間交給學生,在日記里自由發揮。日記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動聽的語句,但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在日記里可以傾談心里話,這最能體現學生的心理狀況,利于師生的溝通,也是最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說
在“說”這一方面,我們的主要途徑是演講,小廣播和詩文素養。
1.演講。演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最全面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在課堂內外,所 學的各種知識,都可以在演講中得以體現。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學生在演講中各盡其能充分發揮才能。
2.小廣播。每天課間是“學生廣播站”的播出時間,學生對此反應強烈。自開 播以來,投稿者積極踴躍,內容豐富多彩,同時廣播員也認真對待,并且很多學生積極爭當小廣播員,學生的這種態度,確實是廣播發揮了作用,提高了寫作能力。
四、參與式教學的優點
首先,參與式教學給予了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學生就會去思考,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參與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不但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參與式教學能削弱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新觀點、新想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實施參與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非常適合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教師必須做好精心準備,教學中不宜濫用,要有針對性、選擇性,而且一堂課使用的形式也不宜過多,無論哪種形式,都一定要為教學內容服務。
2、在學生的活動過程 中,教師要作適當的引導,不能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3、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使人人參與,人人得到提高。
4、設計的參與活動必須具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參與性、趣味性、創造性。
5、教師應注意及時總結,使學習者參與活動后能有所收獲,在理論知識上有所提升。
參考資料:
1、陳南《參與式環境教育教學方法探索》
2、王旭升《參與式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
3、《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2003年6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
4、《中學語文教學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5、過增元《提倡參與式教學強化創新意識,教育科研導航臺》
6、劉素芹《程序設計課中“參與式”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石油教育》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