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生語文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生語文
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一、課題背景
自試行新教材以來,農村中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大問題!缎抡n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九年課外閱讀的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初中階段應完成260萬字)。但是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狀是:閱讀量小,閱讀面狹窄,閱讀無計劃性。以致影響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有:
⑴學生的知識面太窄,看的課外書少,很多問題無法交流,討論。
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只能采用傳統串講,串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⑶一些問題無法進行討論,自行解決。這樣老師不得不越俎代皰。導致學生活動少,自主學習活動更少。
⑷小組討論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自主合作學習的興趣。
因此,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農村初中生語文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進行研究。
二、目的和意義
課外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激發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營造自主,學習語文的濃厚氛圍;擴大農村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讓閱讀教學在農村這塊土壤里茁壯成長;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農村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讓課外閱讀伴隨健康成長。
三、概念的界定
自主課外閱讀能力強調突出一個“自主能力”。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主選擇閱讀內容,養成求知欲望。
2、自主選擇閱讀方法,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
3、自主選擇閱讀伙伴,倡導合作學習。
4、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提高獨立感悟能力。
四、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㈠研究的對象:我校初一 110名學生
㈡研究的內容
1、對初一新生現有的自主閱讀能力的調查研究。以初一110名學生進行問卷及口頭調查如下:
⑴閱讀類型:
A、文學名著;B、科技知識;C、卡通、漫畫、武俠小說;
D、報紙雜志;E、教材輔導讀物; F、作文選。
⑵閱讀書源:
A、自己選購;B、父母購買;C、向學校借;D、向同學借。
⑶閱讀筆記:A、偶爾記;B、不記。
5、閱讀時間:
A、每天閱讀;B、每周閱讀;C、每月閱讀;D、基本不讀。
6、影響課外閱讀的原因:
A、負擔過重、沒有時間;B、沒有書籍來源;
C、根本不感興趣,不如看電視或者上網。
7、以下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的文學書目,把你已經閱讀的書目打√。
A、《安徒生童話》B、《格林童話》C、《伊索寓言》D、《繁星春水》
E、《朝花夕拾》F、《水滸》G、《駱駝祥子》H、《魯濱孫漂流記》
I、《格利佛游記》J、《童年》R、《鋼鐵是怎樣煉成的》L、《名人傳》
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初一學生課外自主閱讀狀況不樂觀,具體分析下:⑴從閱讀類型看,喜歡看通俗讀物(漫畫,卡通,武俠小說等)的人數超過文學名著的人數。而文學名著中童話的比重最大,象《春水繁星》、《童年》、《愛的教育》等看的人寥寥無幾。
⑵從閱讀書源看,主要是向學校圖書室借,但農村學校圖書室藏量少,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廣闊地閱讀需求。
⑶從閱讀方法看,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很大問題,基本不讀很小,這說明學生能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針對各種存在的問題,結合各項實踐活動逐步探究和培養
⑴激發學生自主課外閱讀的欲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a.滿足學生喜讀欲激趣。推薦學生喜歡閱讀的書,豐富多彩的童話、寓言故事,課內學到作者的名著等等,滿足學生喜讀欲入手,激發閱讀興趣。
b.介紹讀物激趣,介紹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欲知詳情,清看原文”的欲望。
c.談感受激趣,教師生動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感受,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不共鳴,使之產生“我也要讀一讀”的行為動機。
⑵建立課外閱讀基地,豐富閱讀資源
a.在班級里設立圖書角,在學期初號召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歡的5本書,并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
b.開展交換圖書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在同學中組織2次以上交換圖書閱讀活動。
c.學校的閱覽室向學生開放。
d.有條件要求每位學生每星期日家長陪同逛書店一次,每次購買自己所需圖書1—2本,按時閱讀。
⑶加強讀法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a.選讀法;b.測覽法;c.精讀法;d.搞讀法。
各種讀書方法根據不同的要求而加以選擇。
⑷強化自主閱讀,開展閱讀活動,拓展生活空間。圍繞課外閱讀,開展一些為學生喜愛的活動。有:
a.“四會”即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書心得會,新聞發布會。b.“三賽”速讀賽,朗誦賽,讀書知識競賽。
c.“一展評”即展出并評比好的讀書筆記。
⑸結合平時課堂教學閱讀指導課,培養學生探究懷閱讀和創造
性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課外閱讀中,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⑹改進對課外閱讀的評價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每學期末,應單
獨立項,重點根據學生的讀書筆記、閱讀量等方面。結合課堂教學的要求,學生自評的情況,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等級制評價,分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記入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平時根據學生自主閱讀調查表反饋的信息,來考查學生每天的自主課外閱讀情況。總之評價要有利于引導大多數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鑒賞能力,擴大知識范圍。
㈢研究方法
1、比較調查法,對初一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摸底。確定研究對象并進行跟蹤研究。
2、教育實驗法,以班級為單位,組成興趣小組,開展各項自主閱讀活動。
3、個案法,選定成績好和單好的幾位學生,從初一開始進行自主課外閱讀活動的訓練,直至初三,觀察其變化過程。
4、文獻法: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收集積累相關資料,了解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四、研究的步驟與實施計劃
㈠準備階段(2004年10月——2005年2月)
主要工作:收集資料,學習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做好調查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的總體設計,預期階段成果,撰寫學生原有自主課外閱讀能力不強的調查報告,積累相關資料。
㈡實施階段(2005年3月——2005年10月)
主要工作:認真實施研究方案,進行不斷地實踐探索。如:“通過課堂閱讀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通過個人閱讀、小組閱讀、交流與指導等形式,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薄
預期階段成果,逐步完成研究計劃,并作個案記錄、分析、總結。
㈢總結階段(2005年11月——2005年12月)
主要工作:分析處理在實踐中積累的個案資料和有關記錄,總結實踐,研究,探索的理論,撰寫研究報告。
預期階段成果:完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