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型檔案袋在語文課外閱讀中的建立與運用
內容提要:閱讀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之一。是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最基本的途徑。對于學生而言,“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的其中一個含義就是指課外閱讀對擴展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意義重大。過程型檔案袋的建立與運用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證和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經常化、制度化、深入化,從而最終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本文試就如何在語文課外閱讀中建立與運用過程型檔案袋作一番探討。
關健詞:課外閱讀 擴展知識 提高能力 過程型檔案袋
課外閱讀是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環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表明: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與語文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大量的語文實踐。除了聽、說、寫的實踐之外,大量的的閱讀實踐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學生僅僅把閱讀的視野局限在非常有限的語文課本上,那就顯然不能滿足這種大量閱讀的要求。
同時,語文學習的“機理”時至今日都還沒有真正地搞清楚。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語文學習具有“半自然性”的特點。所謂半自然性,就是說學生在自己獨立的聽、說、讀、寫實踐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與感悟,從而逐步搞高語文能力。另一方面,語言學習需要大量地占有感性材料。這些都表明: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課外閱讀必不可少。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提供好書、推薦好書、保證學生有好書讀
課外閱讀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不是說只要學生在讀書就行了呢?其實,“開卷有益”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應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的是“好卷”!故而《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又有這么一條要求:“……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能否保證學生讀的是好書應該是語文課外閱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根據“課標推薦”,和自己的鑒別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水平給他們推薦適宜于他們閱讀的書籍。
在此基礎上,組建班集體圖書專柜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新課程提倡資源共享,學生把自己讀過的好書放進班集體圖書柜,同時又從班集體圖書柜中得到更多的好書。這樣,循環交換,每一個學生將得到閱讀數十本(乃至于更多)好書的機會。
另外,通過“精彩推薦”和“演講與辯論”,大力地倡導讀好書,也能夠使課外閱讀的書籍質量得到保障。
過程型檔案袋在課外閱讀中的建立與運用可以有效地促進課外閱讀
過程型檔案袋是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地關注,來保證學習過程的更加有效。關注的是過程,確保的是結果。它通過具體的評價項目的選擇、評價標準的制訂、評價的執行,最終對學習者作出學習過程的評價。它不僅可以反應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可以反應出學習者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增長的情況。
同樣,在課外閱讀中建立與運用過程型檔案袋,就可以有效地記錄和反映出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能體現出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知識的獲得與能力提高的問題。通過“選擇項目→制訂標準→執行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加有效而且規范地進行。
一、為過程型檔案袋在課外閱讀中的建立選擇評價項目。
過程型檔案袋的項目選擇應該本著必要、有效的原則進行。所選擇的項目要能夠發揮出它的導向功能。
既然在課外閱讀中建立過程型檔案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真正地獲益。那么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就要充分地考慮哪些項目是必要的,對促進課外閱讀是有效的。
課外閱讀不同于教材文本的閱讀。教材文本是語文教學的“例子”,通過對它們的解讀,在讀懂教材文本的過程中來讓學生把握語文課程規律性的東西。對于課內文本而言,貴在“得法”,應做到“精讀”!課外閱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大量閱讀中逐漸積累,以期有一天能做到厚積薄發。對于課外閱讀而言,貴在“受益”,應做到“博覽”!
在選擇評價項目的時候,完全可以用“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標準來衡量。所以,課外閱讀的評價項目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層次來選擇:讀了什么(書名或章節)、喜歡什么(摘抄或閱讀提綱)、想到什么(隨筆或讀后感)。有鑒于此,我們的評價項目就可以選擇為:1課外閱讀的書目(或章節);2欣賞的文段(或語句);3讀后隨筆(或讀后感)。
二、為過程型檔案袋在課外閱讀中的建立制訂評價標準。
在選擇了評價項目的基礎上,就要為這些評價項目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過程型檔案袋的評價標準是對被評價者的基本的、一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
它應考慮到被評價者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上它是可以實現、可以達到的、也是可以操作的。在表述上它應該是簡明的、可理解的。同時,既然是評價,就應該有一定的區分度。能夠反映出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狀態。
針對于課外閱讀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評價項目,結合實際,可以制訂如下的標準:
項 目 | 評價標準 | 評價等級 | 備 注 |
課外讀的書目(或章節) | 有 | A | 只要按時交了,就在C等以上。否則就是C等。 |
無 | B | ||
欣賞的文段 | 200字以上 | A | |
200字以下 | B | ||
讀后隨筆 (或讀后感) | 引、議、聯、結四環節清楚 | A | |
引、議、聯、結四環節不清楚 | B |
三、為過程型檔案袋在課外閱讀中的建立確定載體
在語文學科的過程型檔案袋評價中,所謂“檔案”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學生各種形式的語文實踐的成果材料,不妨簡單地理解為學生的不同形式的語文作業 。其二,是對這些“語文作業 ”的“評價”記錄。前者提供原始材料;后者提供統計數據。
課外閱讀是一個過程,一則它是學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我們看不見;二則它是在課外,教師也無法有效地調控。因此,我們只有用適當地載體把它體現出來,才能在客觀上留下真實的記錄。
在實踐中有許多方式來外化這種精神性的行為。,比如“說書卡”。但如果想要系統而完整地保留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軌跡,恐怕用專門的“課外讀書筆記本”更好。一個星期寫一次,這樣一周周的變厚。一本寫完,寫下一本,學生很有成就感!
以上是課外閱讀評價檔案的原始材料。另外,對課外閱讀還要有專門的評價表。每周一次,通過“讀書筆記”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評價。(評價表請見附表:語文過程型評價之《課外閱讀》評價表)兩者相結合,就能反比較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
四、利用過程型檔案袋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進行。
課外閱讀的過程型檔案袋建立起來之后,還要利用它們,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它促進課外閱讀的作用。
每周一結:每個星期固定時間,發下《語文過程型評價之〈課外閱讀〉評價表》給學生一個反饋。并要求學生認可之后簽名。從而不斷地提醒和暗示他們: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
精彩推薦:每個星期固定時間,返回學生的《讀書筆記》之后,以小組為序,輪流向全班推薦自己閱讀中最精彩的摘錄或讀后隨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讀得更深,想得更廣。實踐證明,讓學生拿著自己的《讀書筆記》走上講臺來交流無疑會極大地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演講與辯論:在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之上,再加之以學生相應語文能力的具備,可以開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這兩項活動都要求學生有理有據。“理”從哪里來?“據”從哪里來?在活動中學生必然會而且能夠自發對自己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加以整理與整合。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加上教師的因勢利導,無疑又會反作于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
過程型檔案袋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已經體現出了極大的價值
在帶2002級的時候,本校一名物理老師翻閱讀我初三學生的作文,得出一個結論:說實話,文筆還不如城里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水平。
然而,如果今天她再來看一看我學生的作文,相信她一定會得出全新的結論。
兩年多的實踐,學生兩年多的閱讀積累,已經逐漸顯示出了它的價值。作文有思想了,文筆優美了,甚至于文章技法有也很大提高。不僅對于寫作有益,在閱讀理解這個問題上,學生也提高不少。好多時候,我不得不驚嘆于他們見解的準確與深刻!語文教學成績不僅沒有因課外閱讀而受累,反而獲益多多!
在學生那里,我們把《讀書筆記》叫作“走進我的心靈”。當初的用意,就在于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位。讓好的作品不斷地滋養自己的心靈。事實上,通過兩年地閱讀,班上的學生真的成熟了許多。愛讀書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良好的心態和學習狀態。
相信,只要引導得法,利用得當,過程型檔案袋一定會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從而無論對于語文學科本身,還是對于學生的人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主體教育理論與探索——學習資料》
附表:
語文過程型評價之《課外閱讀》記錄表
姓名 : 記錄員:
說明:下表中:A=5分 B=3分 C=1分 一個學段后累計折合。
時 間 | A | B | C | 簽 名 | 時 間 | A | B | C | 簽 名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 |||||||||
月 日 |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