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外閱讀三境界
在語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羸弱,與時代的變化、語文學科所承載的使命和學生個體的發展等不能相適應。
審視語文教學,深究其“少慢差費”的原因,筆者以為,長期以來,不盡合理的教學體系、單薄乏味的教學內容、呆板沉悶的考試制度,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忽略了良好習慣的養成,輕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導致了語文整體水平的低下。在這其中,學生課外閱讀面的狹窄、量的不足、能力的缺失,正是重要原因之一。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使得不少學生注重于將課本讀透嚼爛,卻幾乎放棄了課外閱讀,甚至錯誤地認為,讀課外書就是讀“閑書”,與考試成績的優劣、語文能力的強弱不會有太大的關系,進行課外閱讀無異于浪費時間。
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時代的變化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孩子們將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們的學校快四倍的速度變化著!闭Z文教學中課程的改革、教法的更新,都無一例外地滯后于時代的變化發展。進行廣泛深入的自主性課外閱讀,正是讓我們的學生突破語文課堂的限制,走出象牙塔,認識繽紛世界和融入多彩時代的重要途徑。
從語文學科所承載的使命來看,語文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必須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課文當然是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的重要材料,但課文又畢竟只是具有典范性的例子,閱讀訓練量太單薄,力度和深度都大大不夠。因而,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大量引入洋溢著濃厚的人文精神的優秀課外作品,作為語文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從中吸取充盈的人文精氣,以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
從學生個體的發展來看,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以求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獲取多元信息、進行終身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要搞好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使語文教學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早在改革開放之初,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在總結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得失之后,不無啟發地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地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
讓學生進行“主體性的自由閱讀”,追求較高的閱讀效率,將課外閱讀納入正軌,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關于這種指導,劉國正先生曾在一次訪談中形象地指出:“課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幾本課本,談不到多,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假期閱讀。我覺得,教師指導課外閱讀,只要作三件事:一是幫助學生選擇讀物,二是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三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老師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有了興趣和習慣,你不想讓他讀都難,幾天不看書,他就會覺得空蕩蕩的,難受!保ā蹲鰝視野開闊的中國人》,人大書報資料復印中心,《中學語文教與學》,2001年第4 期)
筆者認為,理想的語文課外閱讀,從興趣的培養、材料的選擇、讀法的運用、知識的積累、習慣的養成諸方面來看,應臻于以下三種境界: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①.更新理念
“新概念閱讀”的倡導者曾祥芹教授指出,新的時代、新的教育和新的閱讀,要求人們從讀者和讀物、讀者與作者、讀者與社會、讀者與自我等四個視角揭示閱讀的本質特性,認清“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
基于這種新的閱讀理念,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課外閱讀,注重閱讀的科學性和人文性,樹立自主性的閱讀無處不在的意識,自覺地把課外閱讀當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適當時機,博覽群書,不斷學習,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
②.激發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結果。
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源自于合適的閱讀內容和恰當的方式方法。除了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落實主導地位。選取閱讀材料,應著眼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視野的拓寬,面要廣,量要大,選要精,采用民主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摸底,盡可能將符合學生心智特點的課外讀物推薦給學生,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進而交給學生打開的閱讀之門的鑰匙,培養學生自主性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使之能在書海中暢游。
③.搜索讀物
在新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編寫者開列了一個課外名著的必讀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選擇其中26部文質兼美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出版了首套叢書,非常適合中學生課外自讀。
除此之外,還應該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分層次有目的地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適量熟讀和背誦我國古代詩文中的名段名篇,如《詩經》、《大學》、《中庸》、《莊子》、《史記》、《資治通鑒》、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的部分段落篇章,以及《報任安書》、《歸去來兮辭》、《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進學解》、《秋聲賦》、《前后赤壁賦》、《徐文長傳》等散文、傳記作品。
一些經典性的外國作品也應該在學生課外閱讀的視線之中,如《希臘神話故事》、《圣經故事》、《巨人傳》、《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培根論說文集》等等。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點、“文化快餐”式的優秀報刊,同樣是學生課外閱讀的上好材料,如《讀者》、《青年博覽》、《青年文摘》、《小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活頁文選》、《讀寫月報》、《雜文報》、《南方周未》、《報刊文摘》等等,既切合他們的生活實際,又為之喜聞樂見;既是學習運用語文的好陣地,又是放松心靈調節生活的必需品。
教師要當有心人,及時搜索相關信息,推薦優秀讀物,使學生身浸其中。語文教學應注重量的積累,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熟練運用語言的必由之路。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①.自助讀法
英國閱讀教學專家彼得<I>&#</I>8226;克萊恩在他的《每日天才》中所說:“當孩子們在幫助下自己去發現那些基本規則時,他們學得最好!
課外閱讀,有其內在的規律。對于閱讀的指導者的教師來說,所做的應該是讓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訓練中掌握閱讀的一般要領,進而找到適合于個體的閱讀方法,以求得最佳的閱讀效果。
閱讀,有精讀和略讀兩種基本形式。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應采取不同的形式。清代學者唐彪說:“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必備以資查考之書。”即所謂精讀和略讀。這兩種基本方式,需要教師作出各自不同的指導。葉圣陶先生說:“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的養成,能夠自由閱讀!保ā度~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集》,開明出版社,第31頁)
不同的閱讀要求,決定著不同的閱讀方法。其實,不同的閱讀者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結合個人實際,課外閱讀只要遵循精讀和略讀的原則的前提下,讀法完全可以因人而異,靈活自助。例如,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朱熹的“熟讀精思”法、金圣嘆的“精批妙評”法,皆各有特色、影響深遠。
隨著信息量的劇增,閱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閱讀名稱、方法不斷出現產生,從閱讀內容的性質和追求的目標來看,諸如 “新概念閱讀”、“審美閱讀”、“綠色閱讀” 、“神奇閱讀”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課外閱讀方法的選擇,應該是遵循一定規則下的各人自助。
②.注重積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中指出:“那種想在早年時期一勞永逸地獲得一套終身有用的知識或技術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傳統教育的這個根本準則正在崩潰!
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閱讀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能拓寬視野,在語文學習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并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在教讀課文時,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向課外相關內容鏈接,適時進行擴展性閱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時,可以指導學生擴讀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義存序》等,從而進一步理解“序”這種文體的特點;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可以讓學生對照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有關“三<I>&#</I>8226;一八”慘案的文章,以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再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鑒賞時,講到有關文體常識,讀梁啟超在其《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可以形象領會小說的教育功能:“人之讀小說也,不知不覺之間,而眼識為之迷漾,而腦筋為之搖揚,而神經為之營注,今日變一二焉,剎那剎那,相繼相續。久之而此小說之境界,逐入其靈臺而據之。”進行詩歌的創作,更可以借鑒清代詩人、評論家袁枚的精辟見解,如“詩難其真,有性情而后真,否則敷衍成文矣”、“詩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詩境有淺深。性情厚者詞淺意深”等,定會有所啟發。
廣泛開展課外閱讀,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使學生自由地徜徉于語文長廊,獲得語文的滋養。
③.強調歷練
對于成功的語文教學,葉圣陶先生曾樸素地指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要使學生能真正做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只有在精讀細研課文的同時,采取合情合理的閱讀形式,加強學生對課外語文材料的廣泛閱讀,舉一反三,反復歷練,不斷習得。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將“隨意被動”、違背閱讀規律的閱讀“盲點”,轉化為“自主閱讀”、體現閱讀規律的閱讀“亮點”,變盲無目點的“漫讀”為定向擇優的“選讀”,變拘于一隅的“偏讀”為廣泛涉獵的“博讀”,變肢解課文的“析讀”為整體感知的“意讀”,變沒有記憶的“泛讀”為注重積累的“誦讀”,變食而不化的“吞讀”為質疑問難的“攻讀”,變單純吸收的“心讀”為勤于表達的“寫讀”,變只管認知的“空讀”為知行統一的“活讀”,變逐字逐詞的“慢讀”為一目十行的“快讀”,不斷訓練,不斷領悟,培養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真正體現課外閱讀的價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①.深入社會生活
陶行知行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美國語言學家華特<I>&#</I>8226;B<I>&#</I>8226;華斯涅斯說過:“語言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課外閱讀,必須貫徹“大語文教育”思想,以課內閱讀教學為核心,開辟課外校外閱讀的陣地,深入社會生活,捕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走“大閱讀教學”之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積極參與網上沖浪,獲取有益信息,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閱讀社會,品味人生,跳出書堆,“生活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必不可少。將閱讀融入生活,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②.借助多種媒體
張志公先生認為:“學生們生活在語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種有關方面——報紙、廣播、電視、電影、話劇等等,所謂新聞媒介所散布的語言,如果不僅僅是規范化的并且是優美的,熏也把孩子們語文能力熏高了!
突破單純從紙本書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格局,學會從電子讀物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本領,是信息時代閱讀的一大顯著特征。新的課外閱讀的媒體將由單一的紙本閱讀改為紙本閱讀和屏幕閱讀或網上閱讀同時并舉的多媒體閱讀,營造良好氛圍,創設合理情境,可以擴大閱讀容量,增加知識密度,使學生享受文、圖、聲、像多樣光景的閱讀意趣,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③.溝通其他學科
中學教學課程改革呈現出多樣性、綜合化的趨勢,語文學科也不能囿于一科,應該溝通其他學科,借鑒其他學科的長處,來不斷補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語文教育”的境界。這一點,一些現代的科學界、藝術界的杰出人物作出了示范:數學家蘇步青的舊體詩具有唐詩宋詞的韻味和意境;物理學家楊振寧的散文透露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美術家吳冠中的隨筆則清新脫俗而又富于藝術情趣。今后的語文課外閱讀,應該嘗試更多涉獵其他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性閱讀,將提高閱讀水平與語文能力和開展研究性課程活動結合起來,以開闊語文教學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綜合效應。在這一點上,一些名校,如清華大學附中等,開展學生的課題研究,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值得借鑒。
④.化作自主習慣
語文學習的本源是廣闊的社會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而僅僅靠慢嚼細咽幾十篇課文,無異于“源不深而求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自能作文”、“自能讀書”,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積極主動地練好精讀、略讀、快讀的基本功,使“閱讀自主”“閱讀創新”內化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改變閱讀數量太少、速度太慢、效率太差、時間太費的現象,將閱讀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始終,使我們的學生及早取得“讀書人口”的資格,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