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用真實的生命,表達生命的真實
用真實的生命,表達生命的真實
江蘇南通市八一中學 朱建清
真實是個古老而嚴肅莊嚴的話題。但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它不斷地被人玩弄戲耍。前些年,為了在考試中獲取高分,有些學生為了突出主題的崇高不得不“殘忍地”犧牲父母來顯示自己“戰勝脆弱”變得堅強起來,不得不丟掉真實而走上迎合社會和他人心理的歧途,換句話說,有些“佳作”之所以能獲取教師的贊許肯首而攫取高分,就在于習作者用貌似真實而感人的東西包裹了虛假而使人辨別不出真與假,學生就是這樣把虛假“做”成“真實”以此提升作文的檔次以求獲取自我以外的人的認可和贊賞,不僅如此,時下那種引導學生造假的作文指導內容在作文教學課堂中還占著很高的比例,而且被有的人總結為經驗、技法向學生傳授、灌輸。
一、追求立意崇高的做法割斷了與生活和自我的聯系,作文沉陷虛假的泥淖,因此順應學生天性,作文才能承載真實的自我。作文在反映生活的同時,必然會承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認識,而這種自然流露出來的主觀意圖健康、正確與否,應是對作文優劣衡定的一個標準。但過分強調思想性使對作文的評價變了味:總習慣從立意的崇高與否上區分文章的高低,總習慣從思想道德層面衡定文章的得失。因此,有人總是力圖讓學生的文章的立意符合甚至超出社會的要求,符合甚至超越人們所認可的思想道德水準,唯思想性是求,唯立意崇高是求,這樣做的后果是寫的是一回事,想的和做的又是一回事,所要表達的“主題”、“中心”并不是學生真情、真“理”、真悟,而是預設好的思想和道理,作文只能造假。立意應該是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真實反映,立意的提高是人與作文共同和諧發展的體現,也就是說作文所承載的思想認識是學生生活經歷作用后的自然生成,是求知學習的主動而獲,是人成長過程中的所感所悟,人為的拔高、人為的強加,作文就失去了真實的思想認識的支撐。因此,要寫真實的作文,首先要祛除的是阻止學生表達真我的那堆衡文標準,尤其是唯主題積極向上是好作文的價值取向,而應順應學生的天性,解放學生的思想,自由取材范圍,讓他們寫屬于他們年齡的事,說屬于他們歲月的話,用在生活、學習中主動獲取的思想去提升作文的立意,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去充實作文的內容。筆者曾在所教的兩個班布置了同一道作文題:當我遇到挫折時。所不同的是提出了不同要求,一個班是文章的立意要高,要積極向上,另一個班強調要寫自己的真實感受,結果作文呈現兩個世界:一個班的同學要么想到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壯舉對自己的鼓勵從而使自己戰勝了挫折,要么借對抗風雪的青松來表達面對挫折的豪情,其虛假之情彰現;而另一個班的同學則真實的描繪了自己的心態,其中有個同學是這樣表達心情的:“面對挫折,我感到自己的渺小、軟弱,我恨歲月的年輪轉得太慢,它還不曾給我一個強悍之軀,像父親那樣扛住那么重的擔!”這是純真而健康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挫折的認識所能達到的高度,我們能因不夠積極向上沒有顯示強者的品質而否定它情感的率真、誠摯和高尚?看來,只有尊重學生的天性,作文才會是心靈里流淌出的泉水,才會是個性綻放的花束,這樣作文才是真實的記載。
二、強調共性的教學行為壓抑學生表達和創造的熱情,作文脫離心靈的軌跡,因此解放心靈,作文才能成為個性唱出的歌。個性總要張揚,總要表現,它體現在烙印著自我色彩的語言表達上,體現在與他者不同的經驗的表達和屬于自己的思考理解上;但個性的顯露,需要真實,尤其是心靈的真實。傳統的作文教學用共性的規則統一學生個性的行為,代替學生的個性的生命活動,總習慣把學生的思想引入符合社會公認的規范,不允許有一絲一點的出格,總習慣給作文的規范太多:規范思想,規范語言,規范結構,規范構思,價值判斷和作文規則的一統化造成個性迥異的學生寫出的作文卻是驚人的一致的事實。作文要成為人生的“史記”,就必須讓學生擁有自主的空間去真實表現生命的活動,在本真的寫作狀態中,讓學生去讀自己的思想,去讀自己的心靈,去醞釀寫的沖動,去尋覓表達的途徑和方式。解放心靈,就是要釋放積蘊在生命體內的對外在世界的微妙感受和真切體驗, 就是要表達原本不敢示人擔心會被看作灰色但卻又是健康純真閃爍生命光芒的情趣情調,就是要勇敢地表現自我。最真實的心靈往往最具個性活力,言為心聲,當語言里承載了一顆真實的心,我們又何愁它不會放爍個性的光彩?又何愁寫的沖動尋找不到與從不同的構思、具有特色的表達方式?一句話,心靈復活并成為寫的出發點,作文從外在的形式到內在的因素都會顯示鮮明的個性特征。對學生而言,得到擺脫束縛獲取心靈解放的真實的寫作空間是作文放飛個性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作文教學本身也許更重要:對教師來講,開辟表達學生真實內心的渠道,也許比傳授作文知識和技法更具實效。筆者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就充分利用日記這一特殊的練筆形式,有意識的將日記教學與教學作文接軌,培養學生以寫日記的心態去寫作文,在追求“真實地表達、個性化地表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據寫作內容的要求,有目的的給學生日記設立若干欄目,諸如“心靈密語”、“生活一悟”、“情感一角”等,使學生在一個階段寫的內容有針對性,同時要求學生將寫日記視作與自我和他者(主要是教師)的對話,而教師的定期批閱,真誠的開導或鼓勵的語言,必要時面對面的心對心的交流溝通,教師以傾聽者和開導者的姿態出現,師生間關系就已經變作思想情感上的平等對話,如此就能使學生在寫作時找到傾訴的對象,促其形成傾訴的習慣,可以想見,當學生提筆作文,慣性的驅使會使其迅速進入角色而達到“我手寫我心”。以日記促作文,功夫在作文之外,只要堅持不懈,只要努力的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何愁學生面對作文不會敞開心扉?何愁學生不會在作文里放飛他們率真的個性?
三、唯技術是求的教學顛倒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作文變作空洞的陳述。因此淡化技法,作文才能尋到裝載真實的依托。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作文教學幾乎淪為只重形式忽視內容的純技術的教學,有些人的作文教學比較多玩弄的是如何將作文集上他人作文嫁接到自己的作文里,或者如何將一個內容巧妙地寫進不同的文題里,同時在諸如如何提高立意,如何點題,如何開頭、結尾等等方面傾注全力,而對學生的生活卻不愿多動腦筋去開發,對學生的內心世界卻不愿想法去激活。教師不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進而生成體驗,形成感悟,在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的沖動里,提升作文的生命的質感,而是“閉門造車”,空對空的傳授文章的技法。沒有表現的內容,學到的技法只不過是將假話說得漂亮些,說得更能騙人些,技法正越來越嚴重的成為作文真實表達的障礙。巴金說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這話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只要有足夠豐實的生活積累,有足夠豐富的感情儲備,有足夠深刻的思想沉淀,又何愁找不到表達自我承載的最佳途徑和方式?水滿自溢,情濃自發,作文有時候是種宣泄,積累、聚集到一定程度,它自會“泄露”、噴發。因此,作文教學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生活,認識生活,將生活所得醞釀成真摯的情感,提煉成真實的思想,并使學生努力的真實的表達它。所以,從防止虛假之作的涌現,提倡書寫真實而獨特的體驗這一點出發,確實很需要提倡淡化技法教學的做法。不妨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嘗試,在必要的時候,點撥一下,介紹若干,這樣也許能使作文獲取一次真實的釋放。筆者在作文教學中,采取了“先放后收”的策略,即先放開要求,放開手腳,通過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找到寫的感覺,產生寫的欲望,進入寫的狀態,只要能寫出真情、真“理”,作文的主要目的就達到;然后從表達效果的要求出發,對所寫的內容作調整、刪減,這個過程才涉及一些作文的原則的體現和技法的運用。一般一篇作文都是先激發學生去寫,然后有選擇地找出若干學生的作文作示例,師生共同參與調整、修改,以使這篇作文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最后學生各自調整、修改、定稿,謄寫作文。技法的傳授在課堂里退居其次,更有利于作文真實而豐富的內容的表達,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成果,深深體會到這一點,而且筆者堅信淡化技法,學生非但不會就此丟失作文表達的最佳方式,而且恰恰相反,生活中的日積月累,語文學習的耳濡目染,讀書看報的勤思善想,是能幫助學生自發的覓得表情達意的最佳手段的。
作文是什么?是真實思想的負載,真實情感的沉淀,真實自我的釋放,一句話,作文是投入真實的生命去表現生命的真實的過程,從這個意義講,我們必須提供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學生進行一次真實的承載,完成一次真實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