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模式的探索
阿城七中 孫積勇
2002年9月,初中教材的課程改革正式在課改試驗區――阿城市正式啟動。課程改革帶來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也開始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重視知識性還是重視實踐性,語文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還是強制的學習,語文的人文性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如何真正建立一個開放性的語文課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迫使廣大語文教師不得不對舊有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對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 舊有的教學模式的利與弊:
舊有的教學模式雖然形式不盡相同,但由于受同一教學理念的制約,也就具備了其大體相同的利與弊。由于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的是知識性,因此,學生的基本知識的掌握還是十分準確的。但由于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學生的知識性,進而忽略了實踐性;在課堂教學中夸大了政治性,進而忽略了人文性;在課堂教學中加大了強制性,進而忽略了自主性……教學理念中的這些弊端體現在教學模式中則更明顯。
1、字詞教學游離于文章教學之外,使得學生對字詞的領悟能力下降,缺乏對詞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即重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的用。
2、劃分段落在教學理念上過于強調答案的一致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在感知文章上,影響了文章的連貫性。
3、分析課文過于強調語法修辭上的深入性,忽視了學生對文章美的感知性。過于強調重點語段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對文章整體的感悟性。
4、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 側重于知識的夯實,忽略了知識的遷移。課后習題過于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由此可見,舊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教學理念的需要了。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已勢在必行。
二、 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了語文的人文性,就應利用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了語文的實踐性,就應讓學生多說、多讀、多寫、多用;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了語文的開放性,就應讓學生以教材為媒介進入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的天地;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合作性、探究性,就應發揮集體教育的優勢,增強學習的互補性……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建立了“讀、賞、聯、導”的教學模式。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例進行具體說明:
1、讀:讀是學的基礎,讀是感知的先導。我在教學環節中做到三讀,即:
一讀文章,根據自己的基礎水平結合文章內容理清字詞,掃清閱讀障礙。如:我在講《斑羚飛渡》這篇文章的時候,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自己所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然后把它寫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查工具書解決,接著再讓大家結合語境體會詞語的含義。這樣一來,學生整理的字詞既有個體的針對性,又有集體的互補性,同時還有學生對字詞理解的深入性。
二讀文章,掌握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在講《斑羚飛渡》這篇文章的時候,讓學生自讀課文后,流暢的復述課文。在復述中,學生既鍛煉了說的能力,也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思路,為進一步感悟文章打下了基礎。
三讀文章,在教師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感悟文章內容。由于學生的閱歷不同,對文章的感悟也就不盡相同,感悟的能力也就有大有小。因此,教師的適時的學法點撥也就是很有必要的了。我在講《斑羚飛渡》這篇文章的時候,先引導學生找出這篇課文中最讓人感動的情節,然后再讓學生談談為什么感動。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也就深刻了。
2、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賞析,教師可適當提問,并進行適時點撥。學生在個人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討論的機會,既讓學生充展示了個性,有體現了學習上的小組互補性。然后每組出一名代表進行全班范圍內的討論,在討論中,既體現了合作又體現了競爭。當然,討論的問題可由教師出,也可由學生自己出。在學生賞析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否定學生的見解,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發表見解。
3、聯: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讓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以致用。在學生充分賞析文章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的興奮點由課文引向生活,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這類問題。我在講《斑羚飛渡》這篇文章的時候,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互相幫助的問題和環保問題。這樣,既使人文性在語文課堂中也得以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思路得以擴展。
4、導:教師點撥,由一篇文章導向另一篇文章,由課內導向課外,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語文本身是開放的,教材知識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媒介,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語文的廣闊天地中,還需要學生課外下功夫。我在講《熱愛生命》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讓學生課外開一下張曉風的其他作品,以便更充分的了解這個作家,進而了解其作品的內涵。
總之,在整個教學模式中,始終貫穿著人文性、整體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等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現在,關注學生明天。這就是我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