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探索——初中語文新教材初探
美 育 探 索
——初中語文新教材初探
內容提要:根據新《語文課程標準》探索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美,從而展開美育工作。本文主要從挖掘美、感受美、培育美三個方面談思考。
關鍵詞:審美、美育
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說過:“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類社會努力的目標。”①找尋美、感受美、培育美不就是我們進行教育的目標嗎?宗老先生又說:“文學藝術是實現‘美’的。”②收攬了從古至今優秀文學作品的語文教科書正是一個美的寶庫。教師們肩負著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能力的培育責任,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美育更有不可推托的責任,因為我們手里,握著打開美的寶庫的鑰匙。
新《語文課程標準》定義語文課程性質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強調“工具性”到重視“人文性”,可見今天的語文教育正真正朝著“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前進,運用語言的能力固然重要,人類的文化更不可忽視。新《語文課程標準》又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導學生接受深厚文化的洗禮,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在今天的語文教育中就應倍受重視。
那么,美從何處尋?語文教師如何展開美育工作?
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別林斯基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面對著幾本看似簡單的語文書本,需要的就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個世界到處都有美的蹤跡,文學藝術如一面明鏡,反映著這世界或充實或空靈的美。語文新教材包羅萬象,除了文學本身,還涵蓋數、理、化、史、地、生等內容,更涉及音樂、戲劇、繪畫、建筑等方方面面知識,當我們擦亮眼睛敞開心靈面對她的時候,將會深感美不勝收!
捧起語文書本,我們跨越古今、暢游中外,既可以感受經典名作亙古久久遠的魅力,也可以體驗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神奇;既可以感受歷史文化永無枯竭的流淌,也可以體驗時代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動力。穿行于文學作品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③,便有置身“壯美”之境傷時感世的心靈震撼,亦有步入“優美”之境物我兩忘的超然享受。
如今的教育教學,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知識的綜合能力,細讀語文教材,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語文不再是單純的交際工具,也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她牽起她的左鄰右舍,科技、藝術、各門各類的知識開始進入語文范疇,除了常常探索的精神美、情感美、自然美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音樂美、戲劇美、舞蹈美、繪畫美、建筑美……細看來,美何處不在?何必舍近求遠,手頭上的語文書本便處處有美的蹤跡,假如教師與學生都能充分利用她,要發現美并不是困難的事,也許會如鄙人一樣,真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呢!
中國文學傳統講究“文以載道”,一頁頁翻開語文書本,不就有人類所主張的精神體現嗎?李哲厚說過“在文學藝術中,人性才表現出它美的魅力。”其實,古今中外,從人到動物,語文所收的文章盡量全面展現美的魅力。鄧稼先一心為國為民的精神和樸實而又偉大的人格力量不足以打動你的心嗎?魯濱遜戰勝困難跨越生死的勇氣與智慧不足以讓你佩服嗎?《夸父逐日》夸父蕩氣回腸的英勇,《最后一課》平民百姓在國家危急時刻迸發出來的愛國力量,《蘆花蕩》中勇敢老頭子的熱血柔情,《斑羚飛渡》老斑羚在危難面前自我犧牲的勇氣與團隊精神……多么壯美的精神!再看那《爸爸的花兒落了》《散步》《背影》的親人情深,《藤野先生》亦師亦友的跨國界感情,《珍珠鳥》人類與動物的和諧親密……一曲曲動人心弦的情感之歌。
人永遠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文學當然永遠會有關于自然美的話題。《化石吟》、《恐龍無處不在》讓我們驚嘆于宇宙的神奇;《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大自然的語言》、《春》引領我們走向美妙的世界,感受四季的交替,頓悟生命真諦;《三峽》、《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歸園田居》展現山水田園的靈氣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諸多入選詩文展現或清朗或奇偉或耀艷或雅致的的大自然風物,“舉首處處好景觀”啊!
再仔細挖掘,課文還涉及了建筑美學、音樂美學、戲劇美學、社會美學等等、等等。〈〈云南的歌會〉〉、〈〈故鄉〉〉、〈〈春酒〉〉有濃郁的民間文化,給人新奇的感受;〈〈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核舟記〉〉有人類高超技藝的描繪,油然而生巧奪天工的驚嘆;綜合活動《戲曲大舞臺》可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觀舞記——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也讓我們欣賞到優美的舞姿。如此種種,我們可以從語文書本中挖掘的美確是數不勝數。
發現美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來便進入對美的感受階段。
詩人華滋沃斯曾經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教師和學生假如能有這樣細致深入的感情,什么樣的美不能被發現和感受?即使是廢墟,象園明園,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它凝聚了深沉悲壯的歷史文化美感。要展開語文美育工作,首先應該是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和通悟,假若教師囫圇吞棗式地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美將被扼殺或減弱,更不用提引導學生享受這美的世界。
美學界名師李哲厚將審美形態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④三個方面,展開教學時也可從這幾方面下手,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鼻、心等各種感官,讓美陶冶和鍛煉學生的心靈,反過來修養和鍛煉心又為進一步發現和體驗美作好準備。先說“悅耳悅目”。聽覺和視覺是最直接的感覺。錄音機,音像碟便是很好的工具。課文的朗讀,或高亢昂揚或沉郁頓挫,或低徊緩慢或急速熱烈,學生在聽覺上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對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對作品蘊含的情感自然會有更深一層的的領會。古今詩詞是如此。象《安塞腰鼓》熱情澎湃震天撼地的鼓聲,教師也可先行找尋音像材料,讓學生有直接的聽覺感受。再如《三峽》,可以用的音像材料更不在少數,學生在目睹祖國江山的壯麗奇偉之后,更能激發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每篇課文都有可以利用的材料,主要是教師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并培養學生自己搜索材料的能力。如果條件允許,應鼓勵學生多些實踐活動,獲得更深刻的視、聽覺感受。如《蓮文化的魅力》《背起行囊走四方》這樣的綜合性活動,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自感受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綠水青山、花香鳥語、日出日落、江海波濤、春柳、夏荷、秋楓、冬雪……樣樣都給人予耳目的感官愉快,再滲入想象、理解與情感,學生便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良好的美感。
再說“悅心悅意”。耳目審美是生理愉悅,人們還可走向內在心靈,產生心理審美愉悅。這是一種更復雜、更豐富的審美形態。簡言之,便是需要從課文中感受和挖掘表現人的愿望、情感、意念進行審美、進行判斷,當我們與作品的內容產生共鳴時,便能獲得美的享受。同時,作品中包含從鄉愁到愛國,從感懷到詠史,從友情到倫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動人心魄的生命哀傷,催人落淚的美好情感,都是對人們心思意向的培育,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感悟這些內容,便能提高學生的心靈境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包括趣味、觀念、理想),從而更好地培育學生良好的性格氣質。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多舉些相近的例子,最好是學生所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學生更易于接受與理解,更助于他們心靈的成熟。如《童趣》展現平常而又奇特的生活情趣,授課時向學生介紹自己幼年時的趣事,并讓學生回想童年往事,學生馬上精神抖擻,七嘴八舌提起童年有趣之事,往往生活的情趣、對生命的熱愛也就此被喚起。綜合性活動《戲曲大舞臺》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聽戲曲,唱戲曲,搜索整理資料,親手畫畫臉譜,他們從中獲得不僅僅是悅耳的樂曲欣賞,也不僅僅是五彩繽紛的悅目愉悅,而且是讓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華國粹在自己血液流淌的心靈上的高層次享受。
李哲厚又說:“藝術擔負著塑造人的心靈以建設精神文明的艱巨任務。塑造心靈用中國的古話說,就是‘陶冶性情’。”⑤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對人的意志、毅力、意志進行陶冶和培育,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達成崇高的精神境界。文學作品展示著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震撼的生命力量和超凡精神,和諧寧靜也好,苦痛艱澀也好,學會用整個生命去擁抱它,便可獲得悅志悅神的審美愉悅。《魚我所欲也》娓娓道出中國幾千年崇尚的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為學生指出這世上有比生命更可貴的大義。《斑羚飛渡》為成就種群的沿續而從容面對生死老斑羚的英勇氣概,老斑羚平靜地犧牲,讀者強烈地受到震撼,教師調動各種方式令學生沉浸其中時,學生的靈魂也當受到了洗滌。當學生的修養達到一定程度時,當引導他們面對驚濤駭浪、險峰峻嶺、暴風驟雨引發人生思考,溶入天地萬物中磨礪自己的意志,超越時空,成就不朽的靈魂。這已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固然艱難,可這是人類進行教育的目標,靈魂工程師,不就因此而得名嗎?這就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當然,進行美育并非單純靠幾本教科書便能解決的事,而我們手頭的新語文教科書,本就是光耀閃現的美的寶庫,利用好了,就是最好的鑄造學生美好心靈的工具,利用好了,也會成為學生漫漫人生最好的靈魂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