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灰色,探尋亮點——淺論初中文言文教學思考與探索
告別灰色,探尋亮點
——淺論初中文言文教學思考與探索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三中 鄭開能
聽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教案,發覺好多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 可歸納為一種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些教師存在這樣三個“中心意識”:1.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接受。2.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灌輸。3.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記憶。應該說,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以不變應萬變,上課顯得得心應手,完全不用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只要把準備好的教學內容簡單地塞給學生就是了。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記個不停,課后教師再加一句,回去把這些內容背出,明天檢查!不用擔心學生掌握不了,但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課文中那么多的文言名篇,對以上這種教法不會感到心痛嗎?這簡直是在糟蹋文言精品!長期以往,在學生眼中,文言文會像洪水猛獸一樣變得面目可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便會蕩然無存。
綜觀初中語文六冊文言文,有“論學六則”、《口技》、《桃花源記》《童區寄傳》、《醉翁亭記》《愚公移山》、《岳陽樓記》《出師表》《陋室銘》等名篇佳作。如果忽視了這些文言名篇特有的風采,不以學生為主體,而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必然會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厭煩、畏懼、排斥心理。由此,應采取相應的策略來調整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方式。
一、架橋鋪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學生學習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消除。但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 中不顧學生實際,不顧課文難易深淺,一律被處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經驗,一律被強化灌輸,所以文言文在學生心目中越發變得“面目可憎”,遙不可及。基于上述認識,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前盡可能使學生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橋和路”,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
1、以故事傳說引出課文。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自然介入教學過程 。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許多。
2、以成語名句引出課文。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醉翁亭記》及《曹劌論戰》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如,溫故知新、愚公移山、氣象萬千、心曠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三顧茅廬、因勢利導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教師只有抓住這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橋和路”,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學效果會大大增強。
3、以精美語段引出課文。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語段,或長于描寫,或重于敘述,或偏于議論,教師把這些精美“點心”拿出來先讓學生嘗一口,嘗到“甜頭”后自然可輕松地組織新的教學活動。如《岳陽樓記》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師能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地朗誦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用插圖或畫面引出課文。
文言課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也可從網上下載相應的圖片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作品的興趣。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的插圖,讓他們試著說故事(看圖說話比賽),再對照課文原句,體會文字語句的特點。《螳螂捕蛇》中的插圖也可以同樣處理。學習《木蘭詩》可從網上讓學生欣賞《花木蘭》的鏡頭,從而對照《木蘭詩》學習,相信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學生的興趣猶如水面,只有教師善于體察學生的個性愛好,善于激發、引導,才能起波瀾。
二、品味體驗,讀出美的享受。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簡單乏味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文言文的空間被極大地限制在課內有限的選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學還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點,加強朗讀指導,促進學生從文字淺層到內涵的理解認識轉化。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聽讀探尋美。
可采取配樂聽讀,特別對那些短小優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適宜。
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的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聽著聽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全文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為了強化這種感受,可重復播放,并讓學生閉上眼睛,默默地體會,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想像,與作者“心靈溝通”。
2、議讀體驗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人數可確定在4-6人間);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一至二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變的。但要明確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活動,必須是主動的,是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活動,只有這樣,就一定能讓學生動起來,就一定能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3、品讀再現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對文言文精彩片斷的欣賞上,尤其要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有品讀的意識和方法,具體可從文字語言、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進行。
以《醉翁亭記》為例,在掌握課文結構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默讀,更理性、多角度地感悟語言文字。
A、精練形象。無論繪景寫人,寥寥數字,神采飛揚。如“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八個字,既交代了亭的位置,更把亭子寫活了,凌空欲飛。
B、多用對句。句式靈活多樣,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駢散結合,節奏明快,如沐春風。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C、文中“也”“而”靈活運用,更使文字清靈飄逸,瀟灑自如,既透露出歐翁的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心境,也掩飾不了他內心深處的淡淡感傷。
D、畫面充滿桃花源似的詩情畫意美:景之美、鳥之樂、人之樂,情景交融,令人心儀神往。
只有放手讓學生試著去體驗文言文的美,融入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才是符合新課標精神并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
三、實踐活用,別有一番天地。
學以致用,學習文言文也重在活用,文言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聯系,注重有效的知識積累,拓寬知識面,遷移習得,達到觸類旁通。
1、改。如學習《醉翁亭記》,文中的山景與馬岙的山景極為相似,在教學過程 中,我故意這么讀:“環馬岙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青青世界也(或長春嶺也),山行三四百米,有亭翼然臨于林間者,竹亭也……”學生聽后,先是大笑,而后肅然沉思、恍然大悟,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此妙文寫一篇游記(學生大多去游玩過),學生欣然提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其它課文如《陋室銘》,也相應要求學生能改寫,通過這種訓練方式,讀寫結合,一舉雙得。
2、延。其實課內的文字是有限的,精彩更在課外,因此,盡可能多為學生提供短小精美的“姊妹篇”,讓學生鞏固遷移所學的文言知識。如學了《螳螂捕蛇》后可讓學生試讀《蜘蛛捕蛇》,學了《醉翁亭記》后讀《小石潭記》,讀了《桃花源記》后推薦《五柳先生傳》等。
3、演。很多文言課文都是相當不錯的課本劇素材,如《口技》,《賣炭翁》《愚公移山》等,只要教師稍作改編就可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再加工,使學生更易學、更有興趣學,學得更好。
4、辯。根據學生的特點,有效利用課文資源設計小型的課堂辯論活動。如學了《馬說》,可圍繞人才觀設計辯論話題:1、論人才與社會環境;2論毛遂自薦。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覺得還可在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 中,設計每一課的“自助式學習套餐”和“他助式學習套餐”,課前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或參考資料初識文字內容,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特點,自行解決1—2個問題;如有困難則可請教同學予以解決。這樣可使學生學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惱,相反讓他們感到克服困難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把學習文言文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強加給自己的任務。
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把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相信文言文教學就能開出美麗的花。
參考書目:
1、《語文學習》2004年—— 2005年1-4
2、《初中語文教學通訊》20004年—— 2005年1-4
3、《初中探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
4、《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徐飆風
5、《對改革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黎勝
6、《也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問題》北大中文論壇 04、2、12
7、《談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問題》 牛俐魚《中小學教材教學》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