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近語文到走進語文————感悟《語文課程標準》的新取向
論文標題: 從走近語文到走進語文
————感悟《語文課程標準》的新取向
論文摘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各地興起“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边@一根本性的轉變,從課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的目標,從教學建議到評價建議都體現了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不是觀望,而是動手解讀,主動嘗試體驗,積極探究的取向。我們須認真學習研究語文新課標精神,切實使語文教學革除以往的弊端,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語文,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思維,善教學生方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真正使語文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語文世界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語文世界的無窮魅力!
主題詞: 語文課程標準、主體體驗、走近語文、走進語文
作者: 鄭開能
有一句話,今天說出來與老師們一起琢磨琢磨,“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倍虒W現狀是:考二三十分的學生仍然存在!學生天天都在學語文,可就是學不好語文,一提寫作文如臨大敵?纯此鶎懙淖魑,滿是大話、空話,無病呻吟,沒有真情實感;語句不通順、寫錯別字則是家常便飯。教師辛辛苦苦教,學生辛辛苦苦學,一句話,都苦不堪言,可效果適得其反,學生都沒能形成學語文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習慣。這問題出在哪個環節上?毫無疑問,我們教師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和上課的教學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聯系到新課程標準,可發覺以前我們的教師太急功近利了,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太片面了,沒有向學生展示學習語文的廣闊背景,沒能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充其量只是讓學生“走近語文”,忽視了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思維意識的有效培養形成,因此我們盡管付出了很多,但收效不大。新課程標準對我們的教學理念、價值取向進行了一次新的調整和糾正,促使我們的教學教育觀念更面向學生、更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特點、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要求,讀來深有感觸。
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睆恼n程的基本理念到課程的目標,從教學建議到評價建議都體現了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不是觀望,而是動手解讀,主動嘗試體驗,積極探究的取向。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模式優劣:
傳統教育 | 現代教育 | |
目標 | 應試教育:重結果 | 素質教育:重過程 |
方法 | 灌輸式(被動理解) | 探究式(主體體驗) |
形式 | 封閉式 | 開放式 |
學生 | 被動、重負擔,視學習為痛苦,缺乏創造力 | 主動、輕松,視學習為樂趣,富有創造精神 |
基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新形勢,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過分強調了教師的灌輸功能,而直接導致了學生的主體體驗的極大消失。新課程標準是基于對育人哲學的當代性思考及新主體教育觀的確立。上表中的“主體體驗”一詞有兩重含義,一是親歷性;二是實踐性;語文學習自然要求學生能親身參與教學活動并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同時能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經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經驗,在運用的過程中鞏固并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悟出新知識。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映又是多元的,所以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理解,從而開拓師生共同的自由創造空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走進語文”。
在具體學習新課程標準后,我產生了以下幾點感想:
一、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語文。
語文學習必須接觸語文,這種接觸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對話,其教學成果是學生對語文的直覺即語感。而現在學生接觸語文的時間極為有限,沒有足夠的時間使學生廣泛接觸語文,那學生學語文怎么會產生興趣?那語文成績怎能有效提高呢?因此,我認為必須鼓勵學生、動員學生多進閱覽室,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有目的地查找資料,學會把書當做朋友,并從中積累豐富的各種知識。
據對七八年級一些語文成績不良的學生不完全調查,發現大多數家庭大都缺乏文化氣息,家庭成員間缺少文化信息的傳遞和精神交流。他們的父母“有酒柜而無書柜”、“嗜好廣泛,惟獨不愛讀書”,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就缺少必要的主動閱讀,興趣培養錯失了最佳時機,積淀知識的源流被阻塞了。
語文的教育實踐性很強,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都離不開學生個體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體驗、感悟。學語文必須是親歷語文情境,眼看、耳聽、心想,使學生能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學習。
語文學科是最豐富多彩的學科。我們教學的每一節課,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 中的一“環”,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可見教材只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載體。學習教材的目的,無非是通過這個例子和載體,去揭示它所承載的普遍性和本質性的東西。
1、以課文內容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課前、課后學習 。這是語文學習延伸和擴展的有效方法。學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閱讀實踐活動。這樣就使得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互相補充,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行自主學習。
2、把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體驗、所見所聞引入課堂 。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激活思維,發展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把人生的看法、社會時事的評判、生活的喜憂、家庭的悲歡等充分表達出來。如乞丐現象,舟山的“義工”現象,全國上下共防、共戰“非典”的形勢等等,學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社會生活與語文的有機聯系,感覺課堂是他們學習的樂園。做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相信學語文、教語文的天地會更寬廣。
二、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 應該是一個開放平等互動的對話過程,要強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盡可能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不是茶壺,學生不是茶杯,教師應成為知識型的主持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熱情,把學生的聰明才智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一種成功感和一份自信心。教學過程 不是批判和判斷是非,而是促進學生感悟,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對話的過程,只有學生敢說愛說會說善說,學語文的目的就達到了,畢竟學語文就是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充分運用語言。因此構建寬松、民主、立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顯得極為重要。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實踐證明:學生的個性特征、創新思維和創造才能必須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要創造自由的教學環境,必須提倡充分的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始終記住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與學生的活動是相互的,一定要改變將學生作為“容器”的舊的教育教學方法,師生共同活動,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正確對待學生的創造欲,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把他們的所知所感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發表獨立見解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動手、動口、動腦,增長智慧和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問答式、討論式、座談式、演講式、辯論式、表演式、游戲式等多種教學形式。
3、構建多種課型
語文內容豐富多彩。語文課也可以分成多種課型。如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社會實踐,語文活動課等。像閱讀也可以分為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自由閱讀,定向閱讀等。寫作可分為日記,隨筆,縮寫,擴寫,片斷練習,命題作文,非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漫畫作文,還可以口頭作文。
4、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課程與科學技術的整合使得教學容量大,效率高,學生可以借助軟件更好得理解所學知識,實物投影、電視、電影、多媒體、網絡等進入課堂,使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中聯想、創新,豐富積累,提高素養。
三、促進學生思維,善教學生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壓抑了學生的思維訓練發展,使學生習慣于不用思維,發展到最后不愿動腦,懶得動腦。所以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帶來極大的阻礙,使得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正常的教學活動不能有效得到實施展開。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這個嚴重的現實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精講多練;洋思中學的做法應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自從1983年開始進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改實驗,每堂課教師只講4分鐘。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 ,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 。先學后教的“教”字,不是教師教,而是教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語文課是學生自讀課文,自己分析課文。
這就意味著,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就相當重要,使他們少走彎路,盡可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學的成功喜悅。我想對于一篇課文來說,抓住關鍵字詞,把握提示性、總結性、過渡性、因果性、層進性、對比性的語句是掌握課文內容的前提;還有,教學生最基本的分析語段的方法,如議論文是三段論,論點一般出現在開頭或結尾;結構上有總—分—總,總—分,分—總;分析記敘文應抓住人、物,能有效地分析人、物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以此把握課文的結構內容;對散文而言,則要抓住“人事景情”四個要素,通過對以上四個要素直接有序地分析把握,課文的結構內容及中心一覽無遺。另外拿到一篇課文,有題目的就可從題目著手分析,提出多個有針對性的問題,有效地解剖課文。盡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特點,但教給他們一定量的簡捷有效的方法總比學生盲目看書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知所云要強得多,至少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傳統教學中的題海戰術給學生帶來的是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得他們的天性被泯滅,創造力被扼殺,幾乎成了看書做題的“機器人”,嚴重地摧殘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要多設計一些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張揚的作業 。
1、活動類作業 這類作業 就是開展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在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中學習語文,形成語文的綜合能力。如看《新聞聯播》,寫一周新聞述評;收集廣告語,給廣告分類,給錯誤的廣告改錯,進行廣告創意,設計廣告語等;節假日外出游玩,觀察生活,寫游記等。
2、拓展性作業 就是根據所學課文向外拓展。如學習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課前課后可讓學生閱讀《駱駝祥子》及其他作品,查閱老舍其人的生平事跡,感悟老舍的語言特色,寫老舍印象等;如學習古詩詞,可讓學生課外收集整理古人寫的春花、春風、春雨的詩句,也可讓學生擴寫、改寫,培養想象力。
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新的課標,新的形勢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什么?(而不是僅僅向學生傳授哪些課本知識,解決一些習題,回答學生提出的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問題)因此教師的自身素養成了制約學生發展的“瓶頸”,而教師再學習的量和質尤為關鍵。
語文教師要有廣博而又豐厚的文化底蘊,要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感悟、態度和信念。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隨時張開獲取信息的觸須,時政的、自然科學的、教育教學的……現實生活、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應是語文教師視野所及的。
語文教師要有獨特而又鮮明的個性魅力,要有自己獨到的教學理念,應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語文材料獨特的感悟、對教學素材獨特的呈現方式、對學生多元反應獨特的處置方法。
一名優秀教師應當積極適應形勢的要求,自增壓力,促進自身持續發展,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實施貫徹新課程標準,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背景、研究課堂結構安排、加強對學生進行學法和良好思維的有序指導和訓練,而這些又必須建立在教師對自身素養的不斷進修提高上,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使語文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語文世界的博大精深,體會到語文世界的無窮魅力!
參考書目:
《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1—12月;2003年1—5月
《語文學習》2002年1—12月;2003年1—5月
《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1—12月;2003年1—5月
《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