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是怎樣制定的?
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從2000年初項目申報到2001年7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布,歷時一年零七個月。義務教育階段17個學科的18種課程標準是由幾百名大學科研人員、各地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組成的研制專家組不舍晝夜地辛勤勞動的成果,它凝聚了專家們的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是教育部以項目形式公開向師范大學及相關單位發布了項目概覽,然后對各單位申報的方案經過公開申請、初審、復審等一系列環節的反復論證,組合各項目組后正式形成各標準研制專家組;2000年7月,有300多名專家參加的課程標準研制工作正式啟動。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專家工作組與各項目標準組7次集中在北京校長大廈召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成員會議,集體攻關,通過反復研討、修改、完善,形成了各學科標準的征求意見稿。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終堅持民主、開放的原則。在研制過程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各課程標準組以各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界代表征求意見,并于2001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審議會”,邀請近百名著名學者(其中包括10多名兩院院士)、特級教師等對18種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進行審議,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肯定。各課程標準組充分重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將各種合理化建議吸收到課程標準中去。
中央和教育部領導十分關心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陳至立部長和王湛副部長分別聽取了課程標準研制報告,并做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向一直非常關心課程改革工作的李嵐清副總理匯報了課程改革工作,部分學科標準組專家參加并向李嵐清副總理匯報了課程標準研究思路和進展情況,并得到充分肯定。
2001年7月,經教育部同意,18種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布,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