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教學貼近課程標準
北碚區梨園小學 龍海霞 郵編400700一、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把準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指導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法規性文件,把中小學教學內容分為1--3年級、4--6年級、7--9年級三個學段,分別規定了學段內容和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編寫特點和學段目標,把準教學目標的尺度,使教學目標落實,符合《課程標準》,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二、激趣引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數學教學開始之前若能巧妙設計,做到簡潔明快,新穎別致,富有吸引力,則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激發參與熱情,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1、以情激趣。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融洽師生關系,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從心理學角度看,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者的大腦才能處于適當的興奮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出現是建立條件反射、掌握知識技能的最佳時機。在教學中,我熱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盡量地給予鼓勵、關注、同情和信任,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關注的。
2、設疑激趣。思貴有疑。巧設疑問使學生產生最知己直接的欲望,驅動思維活動,自覺成為學習的主人。
3、游戲激趣。通過打電話、猜一猜、競賽、扮一扮等,融枯燥的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中,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玩,寓學于玩,學生興趣盎然。
4、用物激趣。在教學中,通過一些相關物體,讓學生看清摸著,調動各種感官的參與。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從而發現問題,并試著去解決。
總之,導入激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精心設計,既引趣又激情,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
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我認為并非每一節課都要小組合作學習。在內比學習時,可放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的重難點的處理上,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知識進行整理復習構建知識體系時,可組織學生分小組自主整理復習,這樣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
四、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課中學生主動學習,落實目標,課堂教學還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包括課前參與和課后延伸,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內容前,可讓學生到商店看一看,各種商品的價格,準備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課中通過學習,知道如何兌換人民幣,如何使用人民幣。課后讓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購物,使學生“得法與課內,得益與課外”。
五、注重評價的效果、及時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它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課標指出: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以過程評價為主。對評價結果的描述,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作用。為此,我努力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家長評、老師評;評價目標多樣化:評價情感態度,如平時的課前準備、課堂表現、樂于傾聽他人的發言、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評價知識技能;評價方法多樣化:調查法、談話法、作業分析法等。與此同時,做到及時評價,通過各階段的評價,及時發現教學問題或教材問題或學生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讓每一次評價成為學生成長的又一新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