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知識的建構
邱隘實驗小學 周小輝情景片段:
在學生初步掌握幾時幾分的讀法后,老師要學生動手操作,撥8:50這個時間。學生出現了二種錯誤情況:
1、 時針在7和8之間,分針在10的地方。
2、 時針在近10的地方,分針在8和9之間。
師:請大家看第一種方法,你來給他評價一下
生:錯掉了,時針都還沒有到8的地方,怎么會是8:50呢?
師:你說得真棒!8:50時針應該在8和9之間,他撥的時針都還沒到8,所以錯了,那么第二種誰愿意來評價。
生:他把時針和分針搞錯了,這樣的話都快10時了。
師:你觀察真仔細,一下在就找到了錯誤,那么誰能夠來說說用什么方法來撥才不會出現上面的錯誤啊?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生1:先撥8時,再一大格一大格地往下撥,撥到10的地方就是8:50。
生2:我們學了8:30,從這個時間開始撥,撥到10的地方。
生3:8:50分說明快9時了,我只要先撥到9時,再往回撥10分就行了。
師:請大家分別用這三種方法撥一撥,看看哪一種方法比較麻煩?為什么?
生:第一種比較麻煩,要撥那么多個大格容易撥錯。
反思:
在這堂課中,學生難免會出現撥成7:50的錯誤,是由于認識整時的時候,把時針撥到幾就是幾時,學生就錯誤遷移,對號入座,把時針撥在8附近,分針撥在10的地方,變成了7:50。教師針對學生在撥過程中錯誤,讓學生自己觀察尋找錯誤的根源,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又重新暴露錯誤的思維過程,聯系以往學過的整時的知識,通過“8時都不到,怎么會是8:50啊”這句話準確地指出了錯誤的所在。
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了撥法多樣化,但從方法的優化來看,顯然從8時開始數這個方法是不簡便的。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體唔,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
從整時和半時的知識來獲得8:50的撥法過度到時分的認識,體現了數學知識不斷構建的過程,讓學生時刻處在最近發展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學生在原有整時半時知識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判斷、推理、實踐、猜想,糾正了實踐中的錯誤,形成了知識的正遷移。
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扮演著一個研究者、實踐者、發現者的角色。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