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算乘法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筆算乘法”(74頁)。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及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課堂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身邊的“買作業本”入手,創設了問題情景,提出了計算問題;然后由學生自主探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在實踐中鞏固和運用方法。現我就學生自主探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環節做一分析。
課堂實錄:
1、先估算
師:請大家估計一下我們班一共買了多少本作業本?
生:大約有40本。
師:大家估計是40本,你想知道準確的結果嗎?讓我們一起來列式吧。
生:21×2
師: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生1:因為我們班有21名同學,每人都買了兩本所以用乘法。
生2:因為每個同學的作業本同樣多,所以用乘法。
……
師:這幾位同學說得真好,那么21乘2等于幾?你會算嗎?
2、小組探討,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
各小組代表發言
生1:我們把21分成20和1,20×2=40,1×2=2,40+2=42
生2:我們想21×2就是2個21,可以用加法算21+21=42
師:剛才大家用不同的口算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如這個數很大,數位再多些,怎么辦?你愿意去探索嗎?
3、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并討論算法
學生在練習紙上試列豎式。
師:互相看一看,選出最好的當代表,展示給大家看。
生1:1×2=2,寫在個位上,表示4個1;20×2=40表示4個十,在十位上寫4,等于42。
生2:先算個位1乘2得2,2是2個一,寫在個位;十位上2乘2是4,4寫在十位。
分析:
1.從本班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我在課堂開始就從班級買作業本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計算設置在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之中,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愿意去主動探索知識。
2.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了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在探索筆算乘法的過程中,我先請同學估一估,讓學生感知到作業本的數量大約是40本,培養了學生估算的能力,接著,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計算,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流討論當中,不少同學的口算能力很強,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結果,在交流中學生充分的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之上,我又引導學生試著用豎式解決這一問題,有了口算的基礎,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得出了筆算乘法的方法。從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到相互交流探索筆算方法,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得出過程,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平時一些發言少的、內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