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復習》教案(精選2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復習》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后安排的一節復習課。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計算。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明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以及一些變化題。也是為以后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奠定基本的。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有關的實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和靈活解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教學難點:
在特殊的情景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因此,我設計一系列生活當中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用上周開過的運動會上獲得的獎狀為數學活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
二、整理
1、求鏡框的長就是求什么?(獎狀的周長)
2、什么是周長?(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3、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怎樣求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小結:圍成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2)求它的周長,先要知道什么? 學生說方法。
小結:這些方法都是求出長方形四條邊的總和。
(3)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長嗎?
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就是它四條邊的和,也就是邊長×4。
師:通過剛才的復習我們進一步理清了長、正方形的有關概念及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下面我們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環節利用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把把知識“串”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便于掌握和運用。通過復習進一步理清了長、正方形的特點及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
三、運用
1、基本練習:計算下面各圖形的周長
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
長方形:長6分米、寬3分米
正方形:邊長13厘米
不規則圖形
讓學生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進一步明確長、正方形的計算方法,又增強了概念的清晰度。
2、選一選
(1)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增加5分米,它的周長增加( )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2)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它的長和寬的和是( )厘米。
①6厘米
②12厘米
③24厘米
(3)如果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長一定是小正方形的( )倍。
①2倍
②4倍
③8倍
(4)用一根鐵絲可以圍成一個長6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如果用它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 )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從這些練習題中可以看出,我們在計算長、正方形周長時,首先應該弄清楚解決問題所必須的兩個信息, 根據需要適當地改變題中的信息與問題,使原題的結構不斷變化,內容不斷擴充,通過變化使學生很好地了解了長、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使學生把握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知識的結構,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目的。
3、實際運用
用學到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長方形操場,長70米,寬30米,小明沿著操場跑2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有一張獎狀,長40厘米,寬20厘米,
①給它做一個鏡框,需要多少厘米長的鏡框?(學生讀題,你怎么想的?要求鏡框的長,就是求這張獎狀的周長。)
② 如果兩張這樣的獎狀拼在一起,需要多少長鏡框?
③如果要把4張這樣的獎狀(長40厘米,寬20厘米 )拼在一起,需要多長的鏡框?
想: 為什么拼成后兩個圖形的周長比兩張分開來的周長要短呢?(同桌討論后再交流)
小結:當把兩個長方形拼接起來后,這個圖形的周長并不是原來兩個長方形周長的和,而要減去拼接處的兩條邊。拼接處越少,周長越大;拼接處越多,周長越小。
(3)有一塊地,長12米,寬7米。
①這塊地的周長是多少米?
②現在要從中分出一塊的正方形地種白菜,這塊菜地的周長是多少?
③剩下那塊地的周長是多少?
④如果這塊地有一面靠墻,并用竹籬笆圍起來,需要多少竹籬笆?
①審題:從第一句話中讀到什么?(靠墻)
②畫草圖解答讀一讀問題,畫一畫,算一算
③反饋
兩次操作一拼一剪。拼——周長會因為拼接處而減少,剪——周長增加。學生通過操作發現其中的規律,同時進一步復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4) 下圖是有6個長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拼成的圖形,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計算組合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5)小小設計師:設計出一個周長為16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玫瑰園,你能設計幾種?
思考:周長16米,長( )米,寬( )米。
在方格紙上畫一畫,你能畫出幾種?(每格邊長為1米)
實物投影,算出周長進行檢驗
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種不同的畫法呢?
回顧小結:長方形的周長除以2得到長和寬的和,再有順序的一一列舉,畫出來也要計算檢驗周長是不是16米。
感受到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可以有不同的長和寬。長和寬變了,長方形的大小和形狀也有所不同。并讓學生理解一個長與一個寬的和正好是周長的一半。
四、總結
1、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的是長、正方形的周長。
2、我們應該運用長、正方形的特征來計算長、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時一定要認真審題,明確所求問題所必須的條件,如果是間接條件,要首先把它轉化為直接條件,再運用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通過基礎復習和延伸復習,每個學生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學生能正確把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以及一些變化題的處理方法。但在復習中,好象學生對長、寬、邊長的變化帶來周長的變化規律會判斷,就此,我讓學生用舉例的方法,通過數據的變化來判斷他們之間的變化規律。這樣,很多學生都能進行判斷了。但如果問題出現多種可能,學生就很難全面的考慮問題,只能說說其中的一種情況而已。
我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通過同學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靈活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復習》教案 篇2
三年級上冊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復習》學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后安排的一節復習課。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計算。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明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以及一些變化題。也是為以后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奠定基本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和學生心理特征,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和整理,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有關的實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和靈活解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意識,發展數學思考。
3、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充分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教學難點:在特殊的情景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三、 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因此,我設計一系列生活當中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用上周開過的運動會上獲得的獎狀為數學活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
(二)整理
1、求鏡框的長就是求什么?(獎狀的周長)
2、什么是周長?(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3、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怎樣求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小結:圍成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2)求它的周長,先要知道什么? 學生說方法。
小結:這些方法都是求出長方形四條邊的總和。
(3)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長嗎?
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就是它四條邊的和,也就是邊長×4。
師:通過剛才的復習我們進一步理清了長、正方形的有關概念及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下面我們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環節利用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把把知識“串”起來,形成知識網絡,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便于掌握和運用。通過復習進一步理清了長、正方形的特點及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
(三)運用
1、基本練習:計算下面各圖形的周長:
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
長方形:長6分米、寬3分米
正方形:邊長13厘米
不規則圖形:
讓學生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進一步明確長、正方形的計算方法,又增強了概念的清晰度。
2、綜合練習:
(1)填一填(單位:厘米)
長方形
正方形
長
12
10
是寬的2倍
6
邊長
20
寬
8
比長少4
3
7
周長
20
周長
16
30
(2)選一選
(1)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增加5分米,它的周長增加( )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2)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它的長和寬的和是( )厘米。
①6厘米 ②12厘米 ③24厘米
(3)如果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長一定是小正方形的( )倍。
①2倍 ②4倍 ③8倍
(4)用一根鐵絲可以圍成一個長6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如果用它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 )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從這些練習題中可以看出,我們在計算長、正方形周長時,首先應該弄清楚解決問題所必須的兩個信息, 根據需要適當地改變題中的信息與問題,使原題的結構不斷變化,內容不斷擴充,通過變化使學生很好地了解了長、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使學生把握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知識的結構,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目的。
3、實際運用
用學到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長方形操場,長70米,寬30米,小明沿著操場跑2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有一張獎狀,長40厘米,寬20厘米,
①給它做一個鏡框,需要多少厘米長的鏡框?(學生讀題,你怎么想的?要求鏡框的長,就是求這張獎狀的周長。)
② 如果兩張這樣的獎狀拼在一起,需要多少長鏡框?
③如果要把4張這樣的獎狀(長40厘米,寬20厘米 )拼在一起,需要多長的鏡框?
想: 為什么拼成后兩個圖形的周長比兩張分開來的周長要短呢?(同桌討論后再交流)
小結:當把兩個長方形拼接起來后,這個圖形的周長并不是原來兩個長方形周長的和,而要減去拼接處的兩條邊。拼接處越少,周長越大;拼接處越多,周長越小。
(3)有一塊地,長12米,寬7米。
①這塊地的周長是多少米?
②現在要從中分出一塊最大的正方形地種白菜,這塊菜地的周長是多少?
③剩下那塊地的周長是多少?
④如果這塊地有一面靠墻,并用竹籬笆圍起來,需要多少竹籬笆?
①審題:從第一句話中讀到什么?(靠墻)
②畫草圖解答讀一讀問題,畫一畫,算一算
③反饋
兩次操作一拼一剪。拼——周長會因為拼接處而減少,剪——周長增加。學生通過操作發現其中的規律,同時進一步復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4) 下圖是有6個長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拼成的圖形,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計算組合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5)小小設計師:設計出一個周長為16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玫瑰園,你能設計幾種?
(1)思考:周長16米,長( )米,寬( )米。
(2)在方格紙上畫一畫,你能畫出幾種?(每格邊長為1米)
(3)實物投影,算出周長進行檢驗
(4)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種不同的畫法呢?
(5)回顧小結:長方形的周長除以2得到長和寬的和,再有順序的一一列舉,畫出來也要計算檢驗周長是不是16米。
感受到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可以有不同的長和寬。長和寬變了,長方形的大小和形狀也有所不同。并讓學生理解一個長與一個寬的和正好是周長的一半。
(四)總結
1.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的是長、正方形的周長。
2.我們應該運用長、正方形的特征來計算長、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時一定要認真審題,明確所求問題所必須的條件,如果是間接條件,要首先把它轉化為直接條件,再運用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通過基礎復習和延伸復習,每個學生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學生能正確把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以及一些變化題的處理方法。但在復習中,好象學生對長、寬、邊長的變化帶來周長的變化規律會判斷,就此,我讓學生用舉例的方法,通過數據的變化來判斷他們之間的變化規律。這樣,很多學生都能進行判斷了。但如果問題出現多種可能,學生就很難全面的考慮問題,只能說說其中的一種情況而已。
我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通過同學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靈活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