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
安徽省靈璧縣澮溝鎮鳳山初中 馬道彩
自2001年秋季以來啟動的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及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已經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我縣從去年秋季開始從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七年級實行新課程標準,一場新《課標》下的課程改革在全縣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以及觀摹本校及其他學校的七年級語
一、新《課標》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目標,即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一百年來語文單獨設科的根本原因。語文新《課標》繼承了百年語文教育的實踐經驗,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中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雖然表述的重點在語文能力方面,但也對相應的語文知識提出明確的要求。包括“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等。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近兩年來的語文教學實際狀況中,尤其是在一些課堂觀摩教學中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弱化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傾向。具體表現為不重視對學生正確寫字的訓練,不重視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不重視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中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也不重視落實相應的語文知識。解讀文本時粗枝大葉,而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對文章內容的隨意發揮,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
音樂美術欣賞課,乃至主題班會課。其實,即使課文的內容是談作者欣賞音樂的感受,教學的重點也應該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是如何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以及引導學生恰當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而不應該重點討論音樂欣賞問題,否則那便是音樂欣賞課而不是語文課。另一種傾向是在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播放大量的圖片資料,一節《蘇州園林》的教學播放圖片有時多達15幅,認識蘇州園林的特點并不是這堂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否則觀看一部電視專題片的方式效果更好。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是如何介紹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和藝術價值的,學習文章的思路、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播放少量圖片以加強直觀感受是可以的,過多地運用圖片則勢必削弱了學生對文章本身、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而且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發展。還有一種傾向是在教學過
當然,
二、新《課標》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感染。
豐富的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又一特點。語文課程的內容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表達的是關于社會人生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不像數理化課程的內容都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生活相去較遠,也比政治、歷史等課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因而語文教學更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特有優勢,也是語文課程理應承擔的重要任務。而且,語文能力包括語言文字能力又不單純是語言文字能力,
閱讀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寫文章則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語文能力的高下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與學生自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必須重視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紀90年代,應試教育與標準化考試(客觀試題A、B、C、D)的泛濫,確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喪失。教師與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耗費在無休無止的機械訓練、反復演練的模擬考試之中,耗費在標點符號與關聯詞語的選用,語句結構和修辭手法的判別,語句順序的排列和表述人稱的轉換等語言形式的圈子里。而且由于客觀試題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表述,難以考查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因而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驅使下,語文教學越來越弱化思想內容,越來越多地舍棄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內涵。語文新《課標》針對時弊痛下針砭,大力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這一點也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普遍認可。
許多語文教師都能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人文性內涵進行教學。像馬莊初中
三、新《課標》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講授內容陳舊老套,千篇一律,無非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之類。學生聽得索無味,昏昏欲睡。而學生自身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會、見解以及情感態度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表達的機會。學習過程中只有接受,沒有思考,只能接受標準答案而無法形成和堅持個人見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 中學生喪失了獨立學習的能力,熄滅了探索的動力和興趣,最終遭到扼殺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能抱著一堆現成的結論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識幾乎空手而歸。這種狀況是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缺陷。
切實改變這一現狀是這次語文新課改的重要著力點。語文新《課標》將“過程與方法”列為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之一,強調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要研究和關注學生在什么樣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各階段的教學目標 中,也對學習過程和方法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階段的閱讀目標中,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閱讀議論文,要能“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玄奧和神秘,只要領會其精神實質,運用起來并不困難。在實際操作上,只要能引導學生在仔細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3-5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即“多重對話”,讓學生自行獲得結論,并尊重學生各自獨特的感受和見解,那么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都是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進行的。我在教學《本命年的回想》一課時,也主要是以問題討論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尤其是對“如何看待當今過年習俗的變化”這一問題的討論特別精彩,學生在“這種變化是進步還是退步”的看法上發生了尖銳的思想交鋒。有學生認為電話拜年、手機短信拜年總不如親人團聚、共度新年來得親切,有學生認為國外的兒女寄一盤在異鄉過年的錄像給母親觀看,這種拜年的方式也很受母親歡迎。討論漸漸傾向于社會總是發展的,新陳代謝是必然規律,很有一點“與時俱進”的意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認識逐漸相互接近,即新的、有價值的過年方式應當歡迎,優良的文化傳統、過年習俗的民族特色也應該保持和發揚。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學
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顯示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和效果。
在《狼》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依據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嘗試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課題及目標、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設計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學生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具體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豐富多樣,包括陳述觀點、展示材料、相互辯論等。整個學習過程不但使學生在認識成果和認識方式方面有較大收獲,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學會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堅持和完善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四、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師角色地位的轉變。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和評判者,而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有效地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自求理解,自獲結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對話,更多的發揮多重對話中的組織作用和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充分地發表意見。這一角色很像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滔滔不絕地發表見解,而是千方百計地讓現場的來賓和觀眾暢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終形成統一結論。當然教師的角色與主持人也有差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參與對話討論,對于學生認識上的明顯偏差,也應該給與必要的評說與指導。
根據一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觀摹活動,我覺得我們絕大多數老師都能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轉變,不作詳盡講解,更不機械灌輸,而是適時點撥引導,注意起承轉合,學習任務的完成自然而順暢。一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未因教師的少講而受影響,相反,由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確實學習得更加積極主動,由于給學生更多的表達見解的機會,使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有不少地方可能超出教師原先的預想,這正是課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