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意會的,就別言傳
同是針砭時弊,小品往往要比社論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究其原因,除了形式本身的形象、生動和幽默外,小品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能意會的,它就絕不言傳。同樣,在德育工作中,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總比空洞直白更易被學生接受。
的依據何在?從信息接收者(觀眾、讀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人心甘情愿地俯首帖耳、聆聽教誨。被別人耳提面命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顯示了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而自尊又使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強者,有一種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哪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他們渴望獲得真理性的信息,體驗理智感,也渴望體驗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快樂,體驗發現和領悟的成就感。也正是這個原因,好萊塢的導演們很少為觀眾看不懂而擔心影片票房。在的背后,有著深遠的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它維護了信息接收者的自尊,也滿足了接收者的需要,更保住了信息接收者的面子。所以,在我們這個“面子問題是個大問題”的國度里,必定是有著廣闊的市場。
當然,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我們的學生,特別是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信息接收群體,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逆反心理,他們思維活躍,多愁善感,又極愛面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輕易接受成年人的意見。對這些過分關注自我內部信息和內心體驗的中學生的教育,有時就顯得很有必要。一們老師是這樣實踐它的:在發現班級有不少學生偷偷吸煙后,這位老師沒有曉之以理地舉一反三,也沒有動之以情的說服規勸,卻談起了吸煙的好處:“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吸煙的好處。吸煙的好處至少有四點:一則可以防小偷。因為吸煙會引起深夜劇咳,小偷怎敢上門;二則節省衣料。時間一長,最終成了駝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則可以演包公。從小就開始吸煙,長大后臉色黃中帶黑,演包公惟妙惟肖,用不著化裝了;四則永遠不會老。據醫學記載,吸煙歷史越長,壽命越短,當然永遠也別想老了。”學生的反應是哈哈大笑……
這樣半含蓄半調侃地批評教育不是比一本正經的正面教育更有優勢嗎?!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