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質疑,獨辟蹊徑——走進語文新課程
大膽質疑,獨辟蹊徑
——走進語文新課程
欽北區新棠鎮中 黃充良
[摘要]正在實施《語文新課標》提出,現代語文教學應該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激發想象和創作潛能。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目前語文教育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興趣、質疑、創造性思維。
語文究竟怎么教,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大力提倡。”古人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只有當學生對其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會樂意去學,才會去積極思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更談不上自主了。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學生由被動向主動學習的重要標志。
教什么,怎樣教,都要從“學”的實際出發,關鍵是“教”學生“學”,教得學生“愛”學,會“學”。學生學得主動,才能舉一反三,否則,單有教師的積極性,學生處于應付的被動的抑制狀態,教學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學記》上說:“導而無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教師有啟發引導之責,但必須時時力戒包辦代替之弊。“教”和“學”,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合則齊美,分則兩傷。例如捕魚,你要真的給他兩條魚,他未必領情。但你可以帶他去觀看捕魚活動,激起他下水捕魚的欲望,下水后其在捕魚的過程中嘗到無窮的樂趣,體會勞動的艱辛,收獲的愉悅,捕魚雖說辛苦,也會樂此不疲。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學”雖苦,但若學得主動,則苦中有樂,其樂無窮。
新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 的設計到教學各環節的實施,應從多角度的、有創意地因勢利導,充分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在教學過程 中,大部分學生在認真聽課、做筆記,卻突然有“好事”學生提出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引起哄堂大笑。如有位老師在講說明文寫作,啟發學生觀察某一物體的特征時,有位學生不禁隨口而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其實,這恰恰反映了這些教師傳統的狹隘“實用主義的教學思想”,考試規定的基本篇目就要教,而且要教深教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照本宣科,把教參的理解強硬地灌輸給學生,在考試中,用既定的標準答案來衡量學生的回答。不管學生愛不愛聽;至于學生,只能讀應試必考的內容,想“正統”的問題,絕不容許有半點“旁逸斜出”。這些做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常言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情感、認識、價值觀,有著作者的獨特感受,而對于這篇文章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非標準答案,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并且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允許不同意見甚至錯誤意見的存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學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勵。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多一個角度多一條渠道,就會多一分熱情多一份興趣。假如總是大喝一聲“哪里來的異端”,便一棍子打死的話,學生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怕學不好語文,語文難學的思想就會產生。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過“凡是出現大聲叱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興趣喪失殆盡,想象力遭到扼殺,談何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發明創新呢?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課堂實施的核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內容。這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對教育規律的尊重,更是我們對傳統教學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在語文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群有個性的、生動活潑、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閱讀文章是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對作者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去反問,就會獲得更多深層次的理解。應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允許并鼓勵他們創造性地理解作品、表達思想和情感,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支持鼓勵他們探究性地學習。在語文學習的活動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的。應提倡勇于質疑、敢于問難、樂于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風氣,使語文課充滿民主、寬容和諧的氣氛。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定位,正確認識教學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語文課的人文性,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正如
《語文課程標準》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的鑰匙。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發問是求知欲的表現,是他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表現。雖然有些問題可能提得很幼稚,離題萬里,卻反映了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的實際狀況,清晰地呈現學生的思維流向。對于學生課堂上的大膽質疑,教師必須學會準確判斷,因勢利導。對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都予以鼓勵和表揚,特別是對那些提出與課文內容關系不大的疑問的同學不能冷眼相待,更不能批評,要在肯定他愛動腦筋的同時,引導他質疑的正確思路,使所有愛動腦筋的同學都感到快樂,那么漸漸的,同學們都會大膽質疑了。如果教師輕率地否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勢必會挫傷求知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創造了。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發現學生表示了坦然否定。他質疑說,這個成語的結果并非越走越遠,而是越走越近。因為地球是圓的,歷史上的航海記載,不也是回到始發點嗎?這確實有道理,你能否定學生卓見的火花嗎?
在教學《愚公移山》時,也有不少學生質疑:本文的題目不夠準確。既然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的結尾卻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題目還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時之間許多學生紛紛響應。根據原文的客觀事實,愚公并沒有真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助,愚公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堅強,恐怕也是空中樓閣。
學生的說法不無道理。事實上,愚公并沒有真正戰勝大自然,這似乎留給我們一個“神定勝天”的結局,然而教學參考書卻這樣認為: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反襯出愚公精神能驚天帝,泣鬼神,從而說明了“人定勝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這種觀點強加給學生。從客觀上看,原文無法找到能充分證明“人定勝天”的理由。學生能夠尊重事實、尊重原文。這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何必要把學生全部限定在一個框架里呢?
又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大膽”的說法:愚公真笨!這簡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呢?面對學生們的大膽想象,我于是就讓學生們展開討論:那么你們認為愚公應該搬山還是搬家呢?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愚公應該搬家。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難道無數代人為之奮斗的“移山”比較輕而易舉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嗎?這要浪費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有學生用了現在有貧困山區移民的例子來證明搬家的好處。而教學參考書上卻分明寫著:愚公似愚實智,即所謂“大智若愚”,決不能與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看問題有什么不對?課文不是說愚公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嗎?
更有一個學生“堅決”的說法:愚公違法了!他這樣做,破壞了環境,挖走了兩座大山不說,更何況把泥士運渚渤海填海,后果不堪設想!對呀,在注重環保的今天,愚公,你的確不該挖山!
其實,閱讀這篇寓言,主要是理解故事中所蘊含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義。只要我們肯定愚公堅韌不拔、頑強奮斗、排除萬難的精神,至于愚公的做法,完全不必要按參考書上所說的那樣。鼓勵他們對一些現成的理論和傳統的觀點從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進行大膽的質疑,探索求異,不但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還呵護了學生“樂于獨立思考,敢于向書本挑戰”的勇氣和尊嚴。孟子說得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學貴知疑。北宋哲學家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我想,質疑,在質疑中創新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
那么,又該如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
首先,取決于教師本身的專業修養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語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尤其像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涉及面非常廣。要很好地駕馭教材,教師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外,必須在其他諸多學科,如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美學、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有相應有知識,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搜集相關資料,具有豐富的知識依托。備課時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想一下學生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做到成竹在胸。假如教師課堂設置的問題僅僅是“是不是、對不對”這類的,任何學生不需要獨立思考就能解決,那么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的機會了,也就不可能迸出“創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學《傷仲永》這篇課文時,我設置了二個問題:一、說一說這個故事(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能夠講述方仲永成長發展變化過程,能用一句話來講述這個故事;二、議一議這個故事,用“這是一個 的故事”的格式從不同的角度說一句評析的話。活動安排:
1、方仲永啊!我想對你說:……
2、方父啊!我想對你說:……
3、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話對大家說呢?
在教授《出師表》一課時指導學生提出“諸葛亮真的對蜀政權忠心耿耿嗎?”《五
實踐證明,課堂設問對語文能力理解的創新,效果相當明顯。成功的設問,能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問要有目的性 ,設問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所以,必須從對實現教學目的意義出發來設計提問。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就要對提問認真準備,精心設計。 另外設問要有趣味性 ,富有趣味性的設問,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使課堂教學在比較輕松、和諧、融洽的氛圍中順利進行。再者設問要抓住矛盾,激活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應抓住矛盾,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從而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最后要注意問題的總結評述 ,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置之不理,或者簡單說“行”、“可以”之類,需要在內容、思路、方法、語言等方面作出簡要的評述。既要讓答問的學生知道自己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又要讓全班學生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怎么回答更符合要求。總結評述是回答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知識的系統與綜合,認識的明晰與深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設問的質量。柯林斯也認為,許多時間理解的失敗,實際上是由于不能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及做出恰當的評論。因此,教師要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探索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創新的機會。
其次,設置好了問題后,一定要留給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要注意不能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考和發言,要給他們思維的時間、交流時間。如果教師一味地為了保證教學進度,不給出學生思考時間,或者隨意終止那不能流暢地回答問題的學生的回答,自己很有條理地答案闡述出來,那么學生創新的火花就會被泯滅。即使教師設置的問題是相當有挑戰性、開放性的,那也只是徒勞。對于有可能迸出創新火花的學生的回答,教師一定要準確判斷,善于引導,而不能輕率地否定,否則將極大的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設了一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內容給文章更換一個合適的標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主題。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學生回答說:“資本主義并非充斥著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像《麥琪的禮物》中就充滿了濃濃了親情和純潔的愛情。”對于這個答案,我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肯定,同時就這個問題通過對比,給了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從小說、從課外找資料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并得出自己的思考,引申下去共同探究了資本主義的復雜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現代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合作并積極倡導發現法,努力使學生用自己的思想來獲取知識,培養技能。《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教育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搭建師生對話平臺,讓課堂成為師生互疑共同求學的場所,真正做到師生互動。
學貴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學習中,學生一旦形成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思維敏捷,促進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創新的才思就會永不枯竭。
再次,教師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能力,在課堂上要準備隨時處理難以意料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做到放得開,收得攏,顧及其他個體反應,組織管理行之有效。語文是充滿感情色彩、洋溢人文精神的學科。《學記》也認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才會在講課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瀟灑自如,變被動為主動。才會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自信心,激發求知欲,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質疑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意識。使學生在飽滿的學習情緒和熱烈的討論中,發現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問題,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自然也就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發他自己主動去探索、去創新。
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惟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惟有教學的創新研究,才會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總之,在課堂上,適時適當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獨辟蹊徑,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語文的課程改革畢竟剛剛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貫徹落實還要我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