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作 文 創 新 的 標 準
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深入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作文水平是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標志,作文創新可以說是語文創新的重頭戲。對于學生而言,“創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的。作文創新應該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嚴華銀先生說:“在寫作中,能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創新能力——否則,連作家也成了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人了。”學生在作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了自身的想像能力,那么,便是有創新。
相反,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學生解答問題必須與標準答案嚴絲合縫,作文也必須遵循一些規范的主題標準、格式標準、寫法標準。在這種機械的、死板的標準之下,學生的思想、思維、思路受到了束縛,想像力遭到了扼殺,個性的發展遇到了阻礙。這種做法引起了人們普遍的反感。有一則有名的問答題:“雪融化之后變成了什么? ”其標準答案是“水和泥”,有一位同學回答“春天”而被判斷為錯誤。這件事情被人們拿來作為諷刺、批判應試教育的死板、機械與可笑的典型。
這種舊的、死板、機械的標準因其巨大的危害性而必然被人們批判和拋棄,同時我們需要建立新的靈活的能很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的標準。我們不應也不可能從此毀滅一切,使作文沒有目的,主題沒有指向,內容材料沒有選擇,形式方法沒有講究,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到頭來寫出的是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可以想見,作文創新淪落到這種地步必是失敗的。
在這里,筆者就作文創新的標準問題作一些探討。
首先,作文創新要建立新的標準,而又不能夠僅僅以“新”為標準。客觀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體,我們觀察事物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得到的認識和判斷也必須受到時間、地點、社會進步程度及自身能力層級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只有更好的標準,沒有最好的標準。建立新的作文標準是順應了這一客觀事實而應得以肯定的。
然而,“新”并不是更好的標準。有老師在組織班級同學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之后,出了個作文題,要求學生反彈琵琶,以保爾·柯察金的一些“急躁”“魯莽”“意氣用事”的言行為論據寫一篇基本論點是“保爾并不是青年的楷模”的作文。這種做法,“新”則“新”矣,卻人為地造成學生認識的偏頗,其錯誤是很明顯的。
其次,作文創新不能拋棄是非標準,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堅持對真、善、美的追求。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指出:“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作文也是育人的手段之一,作文不能為作文而作文,應讓學生關注人生、關注自我人格的修養。
有老師曾在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之后,讓學生聯系古今,任選一種文體表達自己最強烈的感受。其中有幾篇文章讓人大吃一驚。文章作者或者是對此事態度漠然,以為不關己事,不應該影響自己的學習,說許多大學生上街游行是沒有意義的;或者反解“落后必挨打”的說法,認為落后者挨打是理所應當,自作自受,其中一篇甚至聯想到當年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聞一多,認為其骨氣固然可嘉,不過在今天,有骨氣者也不過只配去啃“骨”頭、受閑“氣”罷了。這幾篇文章實在是“新”得可以,其中是非顛倒,善惡不分,著實讓人心驚。
作文教學在語文能力方面的目的很明確,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這種能力永遠是把“雙刃劍”,如果學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是非觀念錯誤,那么日后走向社會舞起這把劍來,惡化社會風氣,毒害人們身心,其弊大矣。當前社會上許多沒有一點點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良知的文人,為了追求個人名利而制造了大量精神垃圾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提倡創新的作文教學的目的,同樣是明確的,相對來說更高一些。我們只有讓學生在作文創新中,有著鮮明的是非標準,正確的價值取向,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頌揚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熱愛美、贊揚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實現作文創新的價值,體現作文創新的意義。
第三、作文創新要注意順應學生的天性,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應試教育之下,我們曾長期地忽視了作文教學的人文性,忽視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感、觀念,標準劃一地讓學生“只見光明,不見黑暗”,“報喜不報憂”,“為賦新詞強贊美”,讓學生用“三大塊”“五段論”的模式,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地寫些空話套話。學生被束縛在重重的規范之中,消磨了天性,失去了個性。歐洲文藝復興的偉大成就就是建立在重視人的生存意義,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的。新形勢下的作文創新也必須高舉表現個性、展示自我的旗幟,讓學生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念和健全的心理品質。
談到發展個性,不少教師和學生總以為就是發展其個別的性格,體現其個人的價值而無視他人的、集體的利益。劉國正先生說:“把培養無私奉獻精神同培養獨立思考和發展個性對立起來是錯誤的。兩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他還舉例說,孔子以恢復周朝典章制度,拯萬民于水火之中為己任,而就在他棲棲奔走,到處碰壁的生涯中充分發展并展現了他的個性。屈原對楚國政治的黑暗與自己的遭遇感到極大憤懣,一篇《離騷》淋漓痛快地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屈原,個性之強烈使人有千古一人之感。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泯滅學生個性,作文創新要發展個性。我們不可再把培養四有新人作為一個口頭目標,不可再以“奉命作文”“模式作文”把教育目標與學生活生生地隔離開,我們要使學生首先找到自我,發現自我,然后塑造自我。
第四、要通過想像能力的培養,充分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合乎事理、情理。
想像是在頭腦中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作文創新的主要途徑,也是克服思想、思維、思路之定勢,打破呆板、僵化之舊模式的主要方法。別林斯基說:“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像。”魯迅在創造人物形象的時候,常常是“沒有專用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神思飛動,縱橫馳騁,沒有了束縛、羈絆,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對生活的認識、態度,以及自身積累了的知識,幾者融會一處,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使作文具有創造性。
但想像并不是胡思亂想,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生活為基礎。想像的豐富與否取決于對生活的觀察和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如果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高分數,對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生活底蘊極為貧乏,那么,其想像力也必然十分蒼白。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只有認真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地表現生活。
想像必須合乎事理情理。“文革”中,不少“革命浪漫主義”作品可以說想像極為大膽、豐富,但因為不合理而成了文學史上的笑話。例如一首詠南瓜的詩:“一個南瓜像地球,藤兒扎在五大洲。如果把它摘下來,地球又多一個洲。”我們說,想像要盡量新奇,但不可離奇。例如上文說過的“雪融化之后,變成春天”的例子,其作者不是從簡單的物質變化的角度來回答的,而是從冬雪之后春即到來的時節變化的角度來回答,新穎且合理。另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是:一個美國兒童拾到了一個巨蛋,其結尾讓人來續。一個美國孩子續說,他們把蛋搬回家,后來孵化出來了總統里根。這種結尾,可以說想像得很奇,但筆者認為這只能說是胡思亂想的離奇,不合事理、情理。以此作為范例來提倡要敢于想像,只會是一種誤導,到頭來只會使作文創新成為什么都可以是而又什么都不是的玩意兒。
第五、作文創新必然要打破定勢與模式,但同時又要注重對形式美的追求。學生作文的定勢與模式化往往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思想定勢及模式化,或把先前儲備的思想內容作為作文的基礎和內核,萬變不離其宗,或遇到主題、中心已定的作文,則選材又進入定勢,翻來覆去是些爛熟的名人名事和救人救火的老材料。二是思維定勢及模式化,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想像力匱乏。三是思路定勢,例如用兩分法來寫議論文,正反對比,一分為二,什么時候說什么話,用什么詞似乎都有規定,八股化。這種種定勢與模式化最大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使作文缺乏新意,立意老套,選材單調,表達死板、僵化,讀起來味同嚼蠟。
人們在打破定勢與模式的同時,又往往認為對作文的形式美的追求可以忽略,以為“形式”就是“模式”,打破“模式”便應拋棄“形式”,這顯然是錯誤的。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要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就必須有文采,形式上有造詣。我們作文,如果議論膚淺空洞,敘事干澀羅嗦,寫人蒼白呆板,狀景貧乏單調,抒情矯揉造作,說明雜亂無章,那么,文章必是面目可憎,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們必須追求語言的新鮮、生動、活潑,講究行文的安排、布置,講究寫作技巧,只有立意深而新,構思巧而妙的文章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