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支點,長課短教
題記: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阿基米德
一、課文分析及教學初步設想
《偉大的悲劇》一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為英國著名南極探險家斯科特一行所寫的傳記——《爭奪南極的斗爭》中的節選。我們都知道,今天,設立在南極南緯90的科學實驗站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紀念最早到達南極的兩名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當年他們各自率領一支探險隊,為使自己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到達南極的人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結果阿蒙森隊比斯科特隊早一個月到達極點,并順利班師;斯科特等五人卻長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為勝利者阿蒙森作傳,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這篇文章與其他11篇分別記述了拿破侖、列寧、托爾斯泰、歌德等人的傳記共同收錄在一個集子里,這本集子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作者把斯科特等五位探險者描繪成英雄,不僅是英國的英雄,而且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作者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來寫這個悲劇,來頌揚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所以這篇文章非常感人。而且茨威格的作品直指人心,他把人心最本原的東西捧出來托到高處,令它璀璨放光。讓讀它的人不禁生敬生畏——原來人竟可以堅強如斯、無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貴如斯!
應該說,無論從品質熏陶的角度還是從文學欣賞的角度,這都是一座很可挖掘的寶庫。但這么長的課文,這么多的感人細節,這么深沉熾烈的情感,怎樣讓學生靠自己來發現和領悟上述的東西呢?我設想了一下,感覺到:如果對于南極考察的背景和意義了解不多,他們未必能夠體會斯科特一行的艱難,也未必能夠領悟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價值;如果沒有什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他們未必注意叫人深深感動的細節,也未必有興趣在這長達四五千字的文章中挖掘“悲劇”悲在何處、“偉大”又偉大在什么地方。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并給我足夠長的杠桿,我能把地球撬起來!”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如果能找到一個極佳的切入點,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一篇篇幅長、思想內涵深的文章同樣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深刻的認識。”本著這種想法,我對《偉大的悲劇》進行了嘗試。
二、教學過程 回放:
由于課文篇幅長,思想內涵較深,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上課之前我安排了預習,讓學生不僅讀課文,還上網搜集作者和有關“南極探險”的資料。
第一課時,便由學生展示、朗讀并講解以下內容:作者茨威格的介紹;南極艱險環境的介紹;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極極點考察實況;勝利者阿蒙森的簡介;斯科特的“絕命書”;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科考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的情況。老師只從旁引導,由學生把持課堂。這樣可以使學生慢慢進入主動和興奮狀態,而這些資料的互通有無,也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把握。
第二課時,我把它上成公開課。
第一步,請學生起來復述文章大意,訓練學生概括敘述的能力。
上節課,同學們雖然還沒有進入課文,但也了解了不少東西:比如課文的作者,比如南極考察,還有我們的主人公斯科特南極探險的背景,還有他的對手阿蒙森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理解課文。正好,今天來到我們的教室里聽課的老師也想聽聽這個故事,現在,我想請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一下課文內容,其他同學仔細聽,看看還有什么需要補充的東西。
第二步,通過題目解讀課文,理解其深刻內涵之“悲劇”。
1、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大家看課文的題目“偉大的悲劇”,你認為,“悲劇”是什么意思?(以悲慘結局結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慘的故事為什么又用“偉大”來形容呢?這樣的標題對全文的情節和意義起了什么作用?
問而不答,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一個總體的目標。其實此處應該再問一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悲劇?”學生的回答會有利于下一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學生所列舉的例子肯定離不開“死亡”。
2、 跳讀課文,看看本文的“悲劇”之所以“悲”,體現在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哪幾個方面?
學生自己能答出的是“死亡”和“失敗”,老師在此基礎上要加以啟發和引導——“死亡是很悲慘很可憐的,但你認為還有比死亡更悲慘的嗎?” “失敗最是冷酷無情,尤其對于把榮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再找找看,還有比失敗更令人難過不已的事嗎?”啟發學生找到“為對手帶信作證”之悲。
3、 這里的“悲”,你認為是“悲壯”還是“悲哀”?為什么?
學生自然能感覺到是“悲壯”,他們說:因為這里面充滿了感動人、鼓舞人的力量,讓世人覺得他們的精神是可貴的、偉大的。
第三步,引導學生體會題目中的“偉大”。
導入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遭到毀滅的,僅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體、生命,而他的精神卻是“有價值的”“偉大的”,所以文章充滿了悲壯的情感。那么,現在就請大家讀一讀、議一議,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動你的地方朗讀一下,并歸納出他們的“偉大”之處。(學生4-6人為一組討論)
學生發現如下:
1、 在陰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終只有這么幾個人在行走,他們的英雄氣概不能不令人欽佩。最能證明這一點的莫過于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博士,在離死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他還在繼續進行著自己的科學觀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載重外,還拖著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
歸納:從此段看出,他們即使面臨死亡的威脅,也不放棄對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此點讓人感動,堪稱“偉大”。
2、 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其余的人不禁戰栗起來。誰都知道,在這種天氣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著什么。但是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他們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歸納:從這里可以看出奧茨為了不拖累同伴,情愿舍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團結合作、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
3、 兇猛的暴風雪像狂人似的襲擊著薄薄的帳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來,就在這樣的時刻,斯科特海軍上校回想起了與自己有關的一切。因為只有在這種從未被人聲沖破過的極度寂靜之中、他才會悲壯地意識到自己對祖國、對全人類的親密情誼。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于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系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斯科特海軍上校在他行將死去的時刻,用凍僵的手指給他所愛的一切人寫了書信。
斯科特海軍上校的日記一直記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記到他的手指完全凍住,筆從僵硬的手中滑下來為止。他希望以后會有人在他的尸體旁發現這些能證明他和英國民族勇氣的日記,正是這種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記寫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愿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隨后又悲傷地、堅決地劃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歸納: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斯科特海軍上校在臨死前的所想,他熱愛生命、熱愛親人,更熱愛祖國,這種無私的愛特別能夠打動讀者,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偉大精神。
4、 任何希望都破滅了。他們現在只能在兩種死法中間進行選擇:是餓死還是凍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個人在小小的帳篷里同注定的死亡進行了八天的斗爭。3月29日,他們知道再也不會有任何奇跡能拯救他們了,于是決定不再邁步向厄運走去,而是驕傲地在帳篷里等待死神的來臨,不管還要忍受怎樣的痛苦。他們爬進各自的睡袋,卻始終沒有向世界哀嘆過一聲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歸納:他們無法以斗爭的方式取得生的希望,便坦然面對死亡,他們這種從容就死的精神叫人敬佩。
第四步,老師小結:
聽了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我為你們的聰明才智而高興。在課文題目的提示下,大家就感受到這么多,并領會了文章所頌揚的勇于探索、為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學會了怎樣分辨和對待成功與失敗。
下面讓我們帶著這種理解看看我們所知道的還有哪些人、哪些事可以算作“偉大的悲劇”。
三、自我點評:
1、這堂課的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整體考慮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在教學環節中,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讓學生在學科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充分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敢于探險的勇氣、集體主義觀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查找資料、引用資料,拓展了課文內容,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復述課文也是在聽與說雙方互動過程中進行的,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得到鍛煉,思想認識也得到提升。
2、第二課時的教學片段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偉大”,通過學生不斷挖掘、相互交流,在讀與說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深化對人生價值的認識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好地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不足之處與改進方法。
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一個細節學生還沒有朗讀和歸納,顯得很不足,因為那是“偉大”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誠實、守信的精神。
“它的占領者還在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著這個不相識的第二名的到來,他相信這第二名一定會隨他之后到達這里,所以他請他把那封信帶給挪威的哈康國王。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這個文段寫出了斯科特一行巨大的失敗和痛苦的心理,展現了他們那種勇于承認失敗的誠實,毅然為對手作證的磊落胸襟。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現他們的“偉大”!
那么有沒有自救的方法呢?借鑒別的老師的經驗,我發現完全可以在這一環節上“以寫帶讀”。老師將文章的感人之處、將“偉大”的組成部分設計成幾個寫作的題目——“假如你是斯科特……”“假如你是奧茨……”“假如你面臨死亡……”等等,用抽簽的方式分給四個小組,任由學生去揣摩去想象,再形成文字,最后歸結出斯科特一行人身上的偉大精神。這樣就不至于完全被學生操縱了理解的廣度和深度,而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之下,頗有興趣地挖掘茨威格作品中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