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的本質----讓學生超越
相對傳統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一種超越式教育。相對應試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相對素質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然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創新教育則是指導年輕一代面對現實的環境,以超越現實的理想去審視并改造現實的過程。創新教育正在于通過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理念,激發受教育者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向人類已經獲得的現成物或結論不斷地提出新挑戰,展現新的世界。人既是社會的創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創造物。人在創造社會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自我。創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擁有的創造意識,培養他把創造意識變成現實的能力。創新教育的這種超越性就是她的本質特征。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個性
創新是“我思”的過程,也是“我思”的結果。“我思”就是“自我”對環境的“所予”進行新的組合,從而使主體的個性和獨特性在對象上得以顯現。所以創新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我思”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以創新是個體主動地追求的結果。
創新教育應當在兩個方面體現出創新的本質要求: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只有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才能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現出創新的欲望。因為創新從本質上說是主體的自我開拓,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二是培養學生的獨立的個性。換一個角度來看,創新就是人的個性與獨特性的張揚,是一個人不同于他人的主體精神的對象化與外化。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夠使學生的創新行為得以表現。創新教育不是任意地改造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自主活動,在自主活動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創新教育中,應當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觀,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不僅僅是認知主體。教學中,應當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習具有探究性。
突出教育的開放性
創新從根本上說是人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綜合展現出新的理想,因此創新蘊含著以批判性思維去對待人們所面對的現實,揭示現實所蘊含的多種可能性。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精神力量要得以實現,個性獨特性要得以外化,就需要有一個開放的教育。創新教育的開放性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把學生看作是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的學習主體,看作是一個身心兩方面處在不斷升華過程中的人;始終把教學過程 當作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新質的過程。開放的教育過程需要創造一個高度自由的思維時間和實踐空間,通過學習主體生動活潑、主動的自由活動,使其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學生身心發展的開放性和教學過程 的開放性,集中體現在教學活動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性上。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活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不斷掌握人類知識的內化過程。二是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將已有的個性品質表現出來的外顯過程。內化是外顯的必要條件,外顯行為取決于其內化的程度。這里要強調:(1)科學結論的條件性,即教育者要力求使學生相信任何一種科學結論都是有條件的,一旦條件變化了,結論也會隨之而變化。(2)開放式課堂討論,即課堂教學應當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教學過程 ,并樂于、敢于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圍,以利于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分享。(3)求異的思維風格,即學生的思維活動應當既表現出一種批判性思維風格,也表現出一種發散性思維風格,前者是對既有的、傳統的方式的否定,后者則是個體對新穎性和多樣性的追求。三是活動的自由表現,即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為學生展開自由想像、進行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條件。
體現課堂活動的實踐性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創新教育就是這樣,更強調其實踐性。其一,只有通過實踐,創新的思想才能轉化為現實;其二,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人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其三,實踐為人們的創新提供必要的問題情境,因為任何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都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都是針對特定的問題。
創新教育體現實踐性,關鍵在于教育過程中呈現問題情境。人的發現、發明、創作、創造是在不斷地遇到現實問題中產生并形成的。人類的創新史可以驗證這一點。問題的存在,是由人的活動所遇到的挫折與失敗引起的,是由人自身的行為與行為者主觀思維中的不足而引起的。德國有一位造紙廠的工人,一次因粗心大意弄錯配方,出了一批不能書寫的廢紙而遭解雇。無奈之中,這位不甘失敗的工人對這種廢紙的性能進行研究,發現其吸水性特別好。于是他廉價買下這批廢紙,切成小塊出售,稱之為“吸水紙”,并且申請了專利。可以說這個人因絕境而“發明”了“吸水紙”。這位工人之所以因禍得福,是因為在困境下產生的求變通的意識和品質。在這里,創新不是發明,而是改變用途。紙還是原來的紙,只不過發現了它的新用途,使之具有新的使用價值,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