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茅衛東 ——記全國首屆新生代教師成長論壇 “當教師需要以專業人員的資格和社會對話時,許多教師的底氣顯得不足。”葉瀾教授說到這里,心情頗為沉重。 11月27~28日,由中國教師報、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和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聯合主辦的全國第一屆新生代教師成長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行。來自北京、浙江、上海、山東、江蘇、吉林等15個省、市的500多位中小學教師、專業教研人員參加了會議。著名教育家、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教育家、國家督學、山東濰坊教育局局長李希貴,新生代教師代表薛瑞萍老師和與會代表一起探討了新生代教師成長的問題。那么,教師,特別是新生代教師的專業底氣究竟如何打造? 底氣來自于角色再定位 葉瀾教授不太贊同“新生代教師”這個提法,她認為這個概念給人年齡限定的感覺。葉瀾教授更愿意提“新型教師”這個說法,因為教師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有時代意識并努力實踐,都可能成為新型教師。當然,盡管提法有些區別,中國教師的角色理想重建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過去,人們一般都認為教師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授現成知識的人,教師的工作不具有創造性。許多教師也就把自己定位在技術操作人員這個角色,習慣于掌握具體的教學方法、管理方法,對教育教學理論的重新思考、理解認識不夠。 “這樣的角色定位使得教師智力退化,沒有一種很強烈的、不斷要去研究發現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認識的愿望和沖動,只希望你能給他一套方法。”葉瀾教授說。 而強調奉獻、強調任勞任怨的傳統教師職業道德的定位又明顯具有一種悲劇情結。教師只有靠犧牲自己才能換來他人的成長,這種定位忽視了對教師本身的生命價值的思考,忽視了教師與整個社會溝通的思考。教師的職業滿足只能在別人的成長中得到體現。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使教師職業最具吸引力只能是美麗的空想,而自然也無從言說了。 因此,要,首要的是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 葉瀾教授認為,新的教師角色理想重建需要強調三個方面: 1. 教師不但承擔著傳遞人類文明的責任,還承擔著開拓創造新的人類文明的使命。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對學生創造能力更新能力的培養。這是當今教育與以往教育的根本區別。 2. 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勞動,是充滿智慧挑戰的勞動。 不同的學科知識提供了不同的邏輯和獨特的視角,如何充分發揮學科知識的育人價值是教師創造的舞臺。同時,教師又是一個設計者,教學目標 、過程、反饋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各有特點的學生也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何利用好學生這一教學資源,也需要教師的創造性勞動。 3. 教師勞動的內在快樂是在創造性的勞動實踐中實現的,是在挑戰智慧的實踐中實現的。 新課程改革,為教師創造性工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教師應該把課程改革目標設計轉化成學生的真實成長,這個過程是由教師的創造性勞動生成的。教師應該是多元課程資源的重組者、選擇者。教師又是課程改革合理性、可行性的評價者、完善者。 “在這樣的勞動中,你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創造力,會覺得有一種言說的需要,才會具有專業人員的話語權,才不會在專業問題的言說上被邊緣化。”葉瀾教授充滿激情的演說讓臺下的教師為之興奮。 底氣來自于廣博的學習 “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理論,他說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我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人!”安徽的小學語文老師薛瑞萍此言一出,臺下聽眾為之一震——一向以“謙虛”自律且律人的教師們還有些不習慣這樣的自信話語。 薛瑞萍卻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滿足,“我們當教師的,都曾經有過類似于靈感襲來的課堂教學上的那種讓人沉醉不已的高峰體驗。那種體驗,一旦品嘗,就抑制不住要一再的復制它……高峰體驗使人感到自己更強壯、更成熟、更有力,這是詩意的感覺。” 她敢于向專家叫板:“如果你從來就沒有教過小學一年級,那么請你不要告訴我一年級的課應該如何上!”聲調不高卻字字句句鏗鏘有力。 這份底氣來自于她的廣讀博取。 她談老子的《道德經》,談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談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談左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談內爾·諾丁斯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她談詩人艾青、狄金森、泰戈爾…… 她以自己的閱讀體驗勸告同行們多讀經歷了歷史考驗的經典:“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經典不是書。” 其實,2004年夏天之前,薛老師沒有讀過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教育理論書籍。“然而,教育是無處不在的,好比鹽在湯中”,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使她于有意無意之間,悟出了很多鮮活生動的教育理念。 因為閱讀,薛瑞萍知道了要警惕庸俗的親昵關系。“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的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昵關系,而這對于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美國優秀教師行守則》中的第八條是這樣寫的:“不要和學生過分親密,但態度要友好,記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過分隨便。” 因為閱讀,她領悟到在課堂上“不要以發言為中心來考察學生,而要以是否學會了傾聽來考察他們”。作為動態過程的學習,是“個體和個體的互相碰撞”并發生反響和激蕩的過程。但是,如果學生不會傾聽,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沒有獲得豐富的知識,反而習得浮躁、自大、難以交往的種種毛病,那么學生憑什么去碰撞(左藤學《靜悄悄的革命》)? 因為閱讀,她明白了“青少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因為如果這是真的,那么未來就不值得憧憬了。教師應當告訴學生:生活既是消費性的,也是準備性的,我們要珍惜享受每一天,也要為將來努力(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這學期開學,薛老師在一個教育論壇開始撰寫題為《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教育隨筆系列。不久后,有條件上網的家長和學生天天去看,緊接著,很多家長和孩子就自愿跟著每天一段每天一句的寫了。薛老師說要把這個帖子提升為一個家教培訓班,“我已經給他們發了16封信,主題就是《請跟我來》”。 這是一個有足夠底氣以專業人員的資格與社會對話的教師。 “跳著舞過暗淡的日子,使我飛翔的是一本書。” “智慧讓看云(薛瑞萍的網名)如此美麗!!!”一位與記者相識的教師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聽邊給記者發了這樣一條手機短信。 腹有詩書氣自華,誠哉斯言。 底氣來自于反思性教育教學實踐 “一堂歷史課上,教師以學生分組比賽計分的辦法組織教學,表面上是促進了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但仔細觀察就能夠發現,學生關注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誰來回答問題,能不能得分。而且教師提出的問題,有85%的問題學生立即就回答出來,沒有一個問題引起爭論。可見,教師設計的問題非常一般化。這不是有效的教學。” 山東濰坊教育局局長李希貴下了飛機直奔會場,近兩個小時的《讓教師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報告,全部都是課堂教學個案的解剖。山東高密是首批國家級新課程實驗區之一,李希貴局長一年聽100多節課,報告中大量的案例就來自他的聽課手記。 某個年級的兩個班缺少語文老師,學校在無奈之下選擇讓學生到圖書館自習來代替語文課。期末臨近,在老師的戰戰兢兢中,學生考完了語文,成績讓所有語文教師異常尷尬:不僅基礎知識與平行班相差無幾,閱讀分析及作文還略勝一籌。“所以,老師一定要把認知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悟。” 真實的課堂記錄,細致科學的分析,使教師們意識到,在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著大量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假問題充斥課堂、提問時沒有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要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質量,教師必須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必須以研究者的姿態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 談到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葉瀾教授提出,要在“學校研究性變革實踐”中造就當代中國新型教師。 學校研究性變革實踐是超越經驗,具有更新指向的實踐,是一種創生性的研究實踐,是將研究的態度、意向和內容貫穿到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研究性變革實踐不是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以外加一個東西,它是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一個轉換。這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發展的過程,持之以恒才能見效。 為此,葉瀾教授希望教師要學習教育變革的各種理論,在學習中思考,同時要與頭腦中已經形成的傳統的教育觀念進行碰撞實現轉換,然后努力實踐。 這種研究性變革實踐具有造就新型教師,促進教師實現轉型的內在力量的生長的功能。“它將使教師職業真正成為富有人性魅力的職業”。相信到那時,專業底氣將不再成為困擾教師的難題。 教師專業底氣的展示 如果說教育專家主要是從理論上闡釋了打造新生代教師專業底氣問題,那么,杭州市拱墅區的3位特級教師和3位省教壇新秀的六堂精彩的公開課則是新生代教師優秀代表的底氣展示。 一位從事小學教學研究的博士生這樣描寫張敏老師的音樂課: 小張老師帶著一臉燦爛的笑容走到舞臺中央,在熱烈的迪斯科音樂中,他帶領孩子們跳著、扭著,整個禮堂的氣氛都被調動起來了。接下來的環節一個比一個逗,用孩子們的名字來做節奏、分聲部練習,別出心裁;老師以童話的口吻帶領同學表演提線木偶的各種身體動作,不斷舉臂、放下,彎腰、提臀等,到“全放下”的口令發出時,小張老師真的率領所有小朋友全身撲倒在了舞臺上,臺下不由得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后來,古詩《春曉》的多元表現手法成了小組合作、排演的主題,在老師的不斷鼓勵與幫助下,每個小組都對著臺下幾百名觀眾表演了自己方式的“春曉”。到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小張老師似乎還嫌現場氣氛不夠熱烈,率領這群興奮的孩子走下舞臺,跟著音樂向觀眾發出邀請,一時間,一些觀眾經不住盛情和小家伙們在行間“翩翩起舞”。 全國首屆新生代教師成長論壇降下了帳幕,相信葉瀾教授報告的最后一句話還在與會者耳邊回響:“教育是一個使他人和自己都變得更美好的事業。”為了這份更美好的事業,我們需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專業底氣。 新生代教師,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