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備自講”---語文閱讀教學新探
讓學生“自備自講”
——語文閱讀教學新探
三明四中 陳珉
新的語文教學觀,就是不再把傳授每篇課文的有關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它不要求學生全面弄通每一篇課文,而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把課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對他們進行讀寫聽說能力訓練的語言材料來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發展,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新教法。雖然“教無定法”,各種閱讀教學方法也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遺憾之處。但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只要是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規律和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的環境等諸因素而設計的,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所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學會怎樣進行有效閱讀、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的,就應該大膽地去探索和嘗試。
新《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這不僅為我們擴大了閱讀教學內容的外延,還提出了閱讀教學過程 的新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就像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絕不是現在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敲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敲門磚”。因為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的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拓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敲門磚”,就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把解讀文章的鑰匙交給學生。也就是說,應當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因此我認為,眼下語文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是教給學生怎樣閱讀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提高學生閱讀和自學語文的能力。因為“會學”是一種能力,從心理學的意義上看,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已經表現出來的實際能力和已經達到的某種熟練程度;另一方面是指潛在能力,即尚未表現出來的心理能量,通過學習或訓練可能發展起來的能力與可能達到的熟練程度。“會學”是由個體的很多心理素質組成的一種綜合能力。要讓學生“會學”關鍵要靠教師的“教”。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能真正落實到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上去,學生就能掌握住“會學”的金鑰匙。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那么應當怎樣做呢?
現階段的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主要是交流、溝通、互補,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觀念,從而取長補短,豐富教學內容。因此,在平常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提倡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在閱讀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老師要學會寬容、忍耐、等待,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找出"閃光點"予以表揚鼓勵,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就是一種進步。俗話說:“聰明的人發現問題,普通的人等待問題,愚蠢的人沒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就是培養每個孩子成為聰明的人。同時,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對話交流、交換思維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溝通,互動的過程,也包含著師生情感的交流。此時,學生已開始充當教學活動的主體角色,而這樣一個自由的教學活動的空間,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然而,對于促進學生掌握閱讀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自學語文的能力,我認為光這樣還不夠。我在這學期的閱讀教學中,便做了新的探索,嘗試了讓學生“自備自講”——即讓學生自己備課(寫“教案”)自己講課的授課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同時還可訓練表述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進行備課指導。
1、教案設計的時間安排。每位同學的教案均為一課時,并要求同學們在統一的時間內備好課,完成書面教案。
2、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僅限于教案的寫法),而不涉及課文知識講述。(略加說明):
(1)布置預習。學生可以根據“預習提示”和“思考與練習題”制定,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把握課文重點的能力。
(2)解題簡介。要求學生自己搜集有關課文題材、作者情況和寫作背景等有關材料和知識,如“提示”、“頁下注”及參考書等并對課文題目也要加以分析和解說。
(3)字詞句。要求把課文中難寫、難記、容易讀錯的字詞及較難句子分析整理出來,從而加強基礎知識訓練。
(4)課文分析。主要包括課文結構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課文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創見。
(5)寫作特色簡介。目的在于由學生自己歸納和總結課文有關寫作方法及語言方面的特色,指導寫作實踐,提高寫作能力。
(6)作業 題設計。讓學生綜合并篩選“思考和練習題”、練習冊及有關課文知識的練習題目,重新制定作業 ,鼓勵跟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的獨特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練結合,鞏固課文知識。
3、學生教案的重點應是“習題設計”和“課文分析”。這直接涉及到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表術能力的提高。(可預先向學生說明。)
4、學生寫教案的方法,不要做硬性規定,讓他們在“預習筆記”的基礎上加以充實即可。
其次,是教案的修改。
學生的“教案”先交由教師集中批閱,以便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的具體情況,對學生教案存在的問題有一個較全面、準確的掌握;然后發還給學生互相討論交流,訂正補充。(教師此時可根據掌握的情況給學生一些具體的指點。)
最后,學生上臺講課。
由于有了前面認真的“備課”,學生在這自講的語文課上,往往會表現得異常積極,興味盎然。在同學上臺講課的過程中,下面聽課的同學不僅注意聽,而且還常常忍不住插話補充,整個課堂既專注又活躍,若到了提問回答的部分,氣氛就更加熱烈了。例如教《范進中舉》這課時,就是采用這種教法,效果確實不錯。
從收上來的學生自己備課的教案,就可看出對備課的那股認真勁兒,以及對教材的鉆研精神。有位女同學教案中“簡介”部分的材料,整理得讓老師都感到驚訝。
(資料簡介)
1 作者簡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安徽省全椒縣人,清代小說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親吳霖起,是一個具有儒家正統思想的知識分子,對吳敬樣的思想有一定影響。由于科場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飽嘗了世態炎涼,逐漸認識了八股科舉的腐朽糜爛,產生了厭棄功名富貴的思想。廣泛的交游,長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對官場的腐敗,儒林的墮落,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這樣的生活和思想基礎上寫成的。
2.關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群“儒林”的丑惡形象,給后世的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
3.關于科舉:科舉制度始于隋唐時代,明代開始實行八股取士,考試限定由四書五經命題,寫文章必須“代圣人立言”,不許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許多讀書人都把舉業當作人生第一要義。他們寒窗苦讀,皓首窮經,精神空虛,百無一能,成了科舉考試的奴隸。到了清代,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童或童生,祿取“入學”后稱為生員,又稱為庫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祿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祿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另有一為男同學教案中的“分析”部分,寫得很有深度,特別是針對小說人物所分析的幾個問題,確實比較到位。
(提問分析)
1、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么?
這說明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平步青云。范進中舉后,即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從此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一旦中舉,竟喜極而瘋。
2、下面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范進的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借米周濟他。中了秀才.社會地位雖有所改變,可是胡屠戶對他的態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總是臭罵他。直到他中了舉,情形才完全改觀。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到來,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被胡屠戶打好后,他唯獨記得“中的第七名”。課文的這些描寫,無不刻畫了范進是一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3、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從哪幾方面寫出這些變化?表現胡屠是個什么樣的人?
語言上:中舉前,胡屠戶辱罵范進是“現世寶”,“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罵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中舉后,胡屠戶稱范進是“賢婿老爺”夸范進“我的這個賢婚,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等等。
動作上:中舉前,胡屠戶手里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來賀喜,吃到日西時分,才醺醺的,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范進向他商議去鄉試的盤纏,被他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中舉后,胡屠戶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前來賀喜。眾人請他“治瘋”,胡屠戶“作難”,后來雖然為了“治瘋”打了范進一下,但不敢打第二下。且覺得那只手隱隱的疼將起來,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跟著范進回家時,“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范進給他兩錠銀子。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假裝推脫。聽了范進的話,他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萬謝,低著頭,笑迷迷的去了。從上述描寫可看出胡屠戶的態度,發生了從傲慢無禮到恭敬巴結的變化。
小說通過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那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以上例述,雖然只是探索中的個案,但我們不難看出,讓學生“自備自講”仍不失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語文閱讀教法。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創新性;它互換了師生的角色,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具有人文性;此外,還具有以下多種好處:
一是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有利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意識和習慣;二是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使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三是鍛煉了學生收集、綜合、運用材料的能力;四是鍛煉了學生書面和口頭的表述能力,以及表述的條理性;五是體現和協互動、教學相長、培養友愛互助精神,促進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