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蘿卜”和月亮
寧波市北侖區霞浦中學 王炯
引言:
新課程在“閱讀目標上”強化了感受性、體驗性,鼓勵學生在閱讀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鼓勵學生獨立判斷,求異創新。《教師教學用書》對課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閱讀差異的,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它,切不可唯“本”是從。
背景:
這是一堂公開課,執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對《白兔和月亮》這樣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鉆研。可能是執教者生怕在知識的傳授上有誤,而過分的依賴《教學用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開課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
過程描述:
上課伊始,老師在學生的“默讀”課文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a.在擁有月亮之前,白兔賞月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b.在擁有月亮之后,白兔賞月時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請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說明。
應該說,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能夠在這兩個問題的引領下“整體感知”全文的內容。學生紛紛發言,答得也很準確。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曠神怡’,得月后是‘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教師聽罷,不由得喜形于色。后來教師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蘿卜”,會有這樣的得失之患嗎?學生在經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后,踴躍地舉起了手。有位同學說:“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蘿卜,它不會產生得失之患,因為這些東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丟了,還會再一次擁有的。”另一位同學馬上站了起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饑餓的時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蘿卜,它肯定很擔心失去這些充饑的食物,說明它同樣會產生得失之患。”
教師聽罷后一位同學的發言,擺擺手示意那位同學坐下,然后鄭重其事地說:“剛才第二位同學的發言講的僅僅是特殊的情況,而第一位同學的看法才是正確的。月亮對于白兔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不配擁有,所以得月后才產生了無窮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蘿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這則寓言就是要告訴我們,擁有了不配擁有的東西,就會產生無窮的得失之患。”學生們聽了老師的小結,有的表情木然,忙著低頭記筆記,有的則面露困惑不解之色。這時,聽課的教師之中有幾位不太守“秩序”,竊竊私語起來,好像是在議論執教者的這一“結論”有些失之偏頗,也可能是議論教師這樣對待學生的發言未免有些武斷。這些情況全被善于察言觀色的執教者盡收眼底,她的表情馬上起了變化,露出些許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學環節顯得有些零亂無序,語言表達也有些語無倫次。我在聽課席上暗自思忖:該教師雖沒有擁有巨大的財富,但由于擔心講錯內容,擔心課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許多得失之患,從而亂了方寸,使課堂的調控出現了失靈的情況。
反思與討論:
1、教師在引領學生“感知課文”、“合作探究”的問題設計上還是很成功的。但教師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師教學用書》,漠視學生的閱讀文本的獨特體驗,從而導致了教學的失敗。《教學用書》在幫助教師備課方面的確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絕不是“靠山”。本課的執教者就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而被教參束縛了思想,從而也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采用的是單一的學科教材,使教師把教材當成“控制”教學的“法律”。不少教師把教材和教參奉為圣經,惟其規定的教法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師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隸。他們面對教材和教參,不敢甚至不會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創造活力的學生成了只會考試的機器。學生的個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創造潛能也隨之被壓抑、摧殘。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教師的教材觀。因為我們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導編寫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陳舊的教師來上,也只會“穿新鞋、走老路”。我們應當認識到:教材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材和教參應該成為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我們必須由教材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向教材開發和創造的過程轉變。教師不能只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更應該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不是 “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而是 “帶著學生(或是在師生互動中)走向教材”。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句話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更要體現在教育教學行為上。杜威就說過,認識是做,而不是看。課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學的聲音雖然是微弱的,但卻是最真切的。教師必須予以認真對待,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差異。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自身對教材的感悟。對教材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才有價值。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才能釋放他們的創造潛能,以實現人的創造價值。因此新的課程觀把教學過程 看成一個“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對話的過程,提倡在平等、真誠、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進行自由、隨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學生與教材中的文本對話,與權威真理、大師名家對話,傾聽先哲的教誨,然后發問、詰難,與各種聲音交談、爭辯;一旦會意,便欣然有得。“教”不過是一種助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以增進學習效率。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 ,注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才能輕松駕馭“新課堂”,才能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 新教材在選文上加強了思想性和文學性,充滿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的同時引領學生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觀的有益啟示,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雖然短小,但含義深刻。執教者本可以利用學生發言中的不同看法,讓同學結合自身體驗,展開深入的討論,從而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但執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發動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錯失了一個育人的良機。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試了,他們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榮譽,他們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幾句嘮叨,老師的幾句批評,他們都難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們并不一定是因為擁有巨大的財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為沒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產生了這些心理痼疾,教師只有熟諳學生的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開發出新的課程資源,“短文長教,淺文深教”,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
寧波市北侖區霞浦中學 王炯
引言:
新課程在“閱讀目標上”強化了感受性、體驗性,鼓勵學生在閱讀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鼓勵學生獨立判斷,求異創新。《教師教學用書》對課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閱讀差異的,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它,切不可唯“本”是從。
背景:
這是一堂公開課,執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對《白兔和月亮》這樣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鉆研。可能是執教者生怕在知識的傳授上有誤,而過分的依賴《教學用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開課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
過程描述:
上課伊始,老師在學生的“默讀”課文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a.在擁有月亮之前,白兔賞月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b.在擁有月亮之后,白兔賞月時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請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說明。
應該說,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能夠在這兩個問題的引領下“整體感知”全文的內容。學生紛紛發言,答得也很準確。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曠神怡’,得月后是‘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教師聽罷,不由得喜形于色。后來教師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蘿卜”,會有這樣的得失之患嗎?學生在經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后,踴躍地舉起了手。有位同學說:“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蘿卜,它不會產生得失之患,因為這些東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丟了,還會再一次擁有的。”另一位同學馬上站了起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饑餓的時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蘿卜,它肯定很擔心失去這些充饑的食物,說明它同樣會產生得失之患。”
教師聽罷后一位同學的發言,擺擺手示意那位同學坐下,然后鄭重其事地說:“剛才第二位同學的發言講的僅僅是特殊的情況,而第一位同學的看法才是正確的。月亮對于白兔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不配擁有,所以得月后才產生了無窮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蘿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這則寓言就是要告訴我們,擁有了不配擁有的東西,就會產生無窮的得失之患。”學生們聽了老師的小結,有的表情木然,忙著低頭記筆記,有的則面露困惑不解之色。這時,聽課的教師之中有幾位不太守“秩序”,竊竊私語起來,好像是在議論執教者的這一“結論”有些失之偏頗,也可能是議論教師這樣對待學生的發言未免有些武斷。這些情況全被善于察言觀色的執教者盡收眼底,她的表情馬上起了變化,露出些許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學環節顯得有些零亂無序,語言表達也有些語無倫次。我在聽課席上暗自思忖:該教師雖沒有擁有巨大的財富,但由于擔心講錯內容,擔心課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許多得失之患,從而亂了方寸,使課堂的調控出現了失靈的情況。
反思與討論:
1、教師在引領學生“感知課文”、“合作探究”的問題設計上還是很成功的。但教師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師教學用書》,漠視學生的閱讀文本的獨特體驗,從而導致了教學的失敗。《教學用書》在幫助教師備課方面的確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絕不是“靠山”。本課的執教者就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而被教參束縛了思想,從而也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采用的是單一的學科教材,使教師把教材當成“控制”教學的“法律”。不少教師把教材和教參奉為圣經,惟其規定的教法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師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隸。他們面對教材和教參,不敢甚至不會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創造活力的學生成了只會考試的機器。學生的個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創造潛能也隨之被壓抑、摧殘。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教師的教材觀。因為我們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導編寫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陳舊的教師來上,也只會“穿新鞋、走老路”。我們應當認識到:教材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教材和教參應該成為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我們必須由教材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向教材開發和創造的過程轉變。教師不能只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更應該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不是 “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而是 “帶著學生(或是在師生互動中)走向教材”。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句話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更要體現在教育教學行為上。杜威就說過,認識是做,而不是看。課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學的聲音雖然是微弱的,但卻是最真切的。教師必須予以認真對待,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差異。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自身對教材的感悟。對教材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才有價值。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才能釋放他們的創造潛能,以實現人的創造價值。因此新的課程觀把教學過程 看成一個“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對話的過程,提倡在平等、真誠、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進行自由、隨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學生與教材中的文本對話,與權威真理、大師名家對話,傾聽先哲的教誨,然后發問、詰難,與各種聲音交談、爭辯;一旦會意,便欣然有得。“教”不過是一種助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以增進學習效率。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 ,注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才能輕松駕馭“新課堂”,才能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 新教材在選文上加強了思想性和文學性,充滿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的同時引領學生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觀的有益啟示,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雖然短小,但含義深刻。執教者本可以利用學生發言中的不同看法,讓同學結合自身體驗,展開深入的討論,從而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但執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發動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錯失了一個育人的良機。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試了,他們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榮譽,他們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幾句嘮叨,老師的幾句批評,他們都難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們并不一定是因為擁有巨大的財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為沒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產生了這些心理痼疾,教師只有熟諳學生的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開發出新的課程資源,“短文長教,淺文深教”,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