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個性張揚的一方沃土一堂語文課引起的思考
這也是個性張揚的一方沃土
——一堂語文課引起的思考
(曾獲教育部頒發(fā)的國家二等獎,收入《見證課改足跡》書中)
“上課!同學們好!”
“老師好!”
一堂新課開始了,內(nèi)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的表現(xiàn)令我大吃一驚,很多學生對問題的把握簡直是直切要害,語言的運用可謂是精準。“我的學生的進步如此顯著,有的簡直可以用‘厲害’來形容。”我心中暗自竊喜。“一個假期不見,刮目相看啊,由量變達質(zhì)變了。”自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然而接下來的表現(xiàn)卻在我明朗愉悅的心境中投下了一絲陰影。
“同學們,文中魯迅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他的童年生活,他的百草園和他的三味書屋,你認為他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很多學生回答:“作者把百草園的自由自在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這答案無可厚非。但當有幾個學生提出異議:“百草園的生活是快樂的,但是在三味書屋也并不是十分枯燥,也有快樂啊。”那一大幫都來反對,特別的堅決,好像他們手中握著開啟大門的唯一的鑰匙。對作者感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他們?nèi)绱藬蒯斀罔F的斷定,正常嗎?我又回想起這節(jié)課的流程是如此的順利,一反常態(tài)啊。我是不是多心了?太不相信我的學生了?
接下來是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我特意找了用詞貼切形象,但參考資料很少提及的幾處,讓學生分析。又是出乎我的意料,剛才還活躍的課堂,霎那間靜默了。學生的眼睛里剛才還閃爍著急切興奮自信的光亮,一霎間好像全部蒙上了灰塵,呆滯了。幾分鐘的思考后,我提問一個學習和課堂表現(xiàn)都不錯的學生,又是一次出人意料。她沉默了一會說:“我不會!”
“那你認為這些詞用得好不好?”
“好!”
“能不能說一下你認為它好的原因?”
又是一陣沉默……
“同學們,第二自然段通過你自己的學習分析,你認為哪些語句用得很精彩?”
學生又活躍了,有的說:修飾詞用得好,比如肥胖,不僅寫了黃蜂的體態(tài),而且注意從兒童的角度去觀察。有的說:動詞用得好,比如竄,既寫了叫天子的輕捷機靈,又寫出我對它的羨慕之情。這時候,姜崇鑫的手舉的老高,我叫起他。他從四個方面來談,很準確。這是一個中等水平的學生。
“回答得很好,老師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想問問你,你說春夏秋景皆備,從文中那里可以分析出來?”
他沒有立即回答,在來回翻著自己的書,這時我注意到,他的書有些異樣,走近一看,原來他把《語文三點一測》用書皮包起來,充當語文書,卻把語文書放在書包里。再看看其他同學,很多的桌子上都擺著一本參考書,當我要求他們分析時,他們大多在找現(xiàn)成答案,而沒有深入的思考。難怪問題回答的幾近于完美,甚至于語文能力差的學生。
這些書詳盡地告訴學生一些常見問題的“標準答案”,因此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近乎于完美,課堂的流程流暢和諧。然而這是否就說明學生真正思考了,真正明白了?我的學生的表現(xiàn)告訴我:那只是一種假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做積極的思考,參考書是他們的依賴,是他們可以不思考的法寶。參考書的標準答案給他們營造了一個虛幻自信的空間,吞噬了他們的思考力,使他們逐漸變?yōu)橐粋沒有獨自思考的傳聲筒。
我談了自己對參考書的看法,參考書只能成為你們的參考,而不應(yīng)該是你成為它的奴隸!不會思考的人是不可能進步的,是會被生活所淘汰的,你必須學會獨自思考,并大膽說出你的想法。本以為學生肯定會贊成,然而又是一個措手不及。一個學生“騰”的站了起來:“老師,你說沒有標準答案,可是考試里有標準答案啊。我們與標準答案的思考角度不一樣,就可能扣分。以前有的老師就讓我們背答案,甚至是背作文,而且也能考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我愕然了,那一刻我沒有充足的理由來回答我的學生。
不是嗎?畢業(yè)伊始,看到我的學生,我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把知識點講透,講懂,如何讓學生記得快記得牢;我為他們做了周密的計劃,對他們抱了太多的期望,我喋喋不休地把我認為的重點傳授給他們,卻很少考慮學生的感受,往往學生沒完成作業(yè) ,或耽于玩,我會軟硬兼施的誘逼他好好地學,甚至于大發(fā)雷霆。雖說是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但內(nèi)心中,考試的這把尺子卻真真切切的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說是因材施教,很多的時候只是給學生把知識點分成等級,這好比把學生圈在加工廠里,使用不同的工具把產(chǎn)品鍛造合格。在這個流程中,我的意識中只記得他們是學生,卻忽略了一個關(guān)鍵:他們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天性。
很早就感覺到:學上得越多,孩子那天生豐富的想象力,好像一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很多孩子,面對問題,不敢大膽地想象,甚至停滯自己的思維。為什么?一次次的標準答案,擊跨了孩子的想象力,停滯了孩子的思考力,他不敢去想,老師也不敢過多的放手給學生,還是做著孩子盡職盡責的保姆,替他干了很多事,我們的孩子也逐漸學會了等待,學會了依賴。曾記得有學生問我一個問題,不是很難,稍微思考就可以解決,特別那個孩子學習能力不差,我已經(jīng)幫他找到了突破口,他只要考慮一下,就會豁然開朗,然而他卻告訴我:“老師你就直接告訴我答案,我背背就是了。”
“這怎么可以呢?”語文不是科學主義,更多體現(xiàn)的是人文精神。語文課文,不是符號化、公式化的,而更多的是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篇文章,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閱歷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同一問題,還有不同的理解呢。而我的學生竟然讓我直接說答案,甚至我要幫他分析,他都拒絕,說有了答案,他背背就可以了。可笑不可笑?不,是可悲!究其原因,我能怪孩子嗎?是我自己總是想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僅僅把孩子看作是知識的容器,卻忽視孩子有自己的思維。久而久之,孩子們已經(jīng)不會自己思考,更不用說創(chuàng)造了。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給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他真的學會獨立了嗎?
縱觀我國傳統(tǒng)教育,我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容是單一、狹隘的。學校的課程設(shè)置,往往集中在升學科目上,升學科目又集中在考試內(nèi)容上,這些內(nèi)容被一點一點地向?qū)W生灌輸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天性被湮滅,想象力被扼殺。而孩子們除考試之外,除了知道一些所謂的標準答案外,對于那絢麗多姿、豐富多采的世界,竟然知之甚微。可想而知,這樣長大的孩子知識儲備不夠豐富,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對于日異變化的世界能有多大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呢?能有多大的創(chuàng)造性展示出來呢?從內(nèi)容上說,我們的教育完全陷入了應(yīng)試的軌道,我們的孩子也成了考試的機器。我們還能對他們有什么奢望呢?
同時它的培養(yǎng)方法上是保守的。我們習慣上的管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警察式”的,像警察一樣,把學生管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另一種是保姆式的,像老母雞一樣,把自己的小雞全都看護好,讓他們不出任何事,在自己的庇護下,讓他們按照我們的設(shè)計來學習,來生活。
比之西方教育,我們傳統(tǒng)教育下的孩子是封閉的、禁錮的、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在世界稱雄,我們有很多獲得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學生,卻沒有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成人?因為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壓抑著學生的個性,并沒有給孩子放飛的空間。
學生時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豐富最斑斕,并且生命成長最迅速最為重要的黃金時段,我們有什么理由把學生禁錮在狹小的教育空間?又有什么理由不歸復(fù)學生應(yīng)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命色彩呢?每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fā)或進一步開墾的處女地,作為教育者我必須想方設(shè)法加以開發(fā)和利用,不斷培育和扶植他們身上的“生長點”,使我的孩子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我們的孩子由工具性向鮮活性轉(zhuǎn)變,容器性向生命性進化。
紀伯倫在他的《先知•孩子》里說:
你們的孩子,實際上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們雖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與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你們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所能管理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無法探訪到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的學像他們一樣,但是,你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
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于昨天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就是從弦上發(fā)出的生命的箭矢
射箭者看見了蒼茫路途中的目標便用力將你彎曲——拉滿弓,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讓你們在射者的手中彎曲成為喜樂吧;
是的,歲月無法倒流,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孩子有自己的明天,今天我所能給與的,不是我相對于明天已經(jīng)過時的思想,而是教會我的孩子去思考,做他們的導航者。我就是弓,一張靜止的弓,送箭矢直沖云霄的靜止的弓。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正在尋找如何充分開啟孩子們思維和想象的空間,課程改革為我們打開了方便之門,它更主張“人性的張揚”, 它真正認識到學生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人,是具有自我發(fā)展的人,是具有個體獨立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應(yīng)該是壓抑個性,而應(yīng)該最大限度的張揚個性。我們要教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才會自由的展示自己,才會給我們民族的未來注入新的鮮活的血液。這給我很大的教益,似乎在一瞬間豁然開朗。
觀念的更新,使我更認識到,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終結(jié)性評價,更應(yīng)該注重從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評價,從過程與方法方面進行評價,從情感和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多種評價手段的提出,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更激發(fā)孩子不是走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教師的熏陶和引導中,有意識的從多角度多方面展示自己,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真正的為了提升自己而去學習,真正的為了展示自己而去努力!也只有這樣做我才能真正成為送箭矢直沖云霄的良弓!那箭才會射得高射得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jīng)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我要做的就是要這一片田地生機盎然。相信在課程改革如此自由廣闊的天地里,我的孩子不會再懼怕“標準答案”了,在愛的民主和諧中,他們將積蓄更多的力量,多一些自信,多一些自主,箭一般地翱翔在更為廣闊的藍天,體驗生命的精彩,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
飛吧,我的孩子們。今天我將教會你如何飛,明天浩渺的天空是你自由搏擊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