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本劇編演之我見
焦作市實驗中學 周絢麗
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促使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然而,卻常聽一些語文教師感嘆:“課文分析很細了,我講的很累了,可學生還是聽不懂,不喜歡聽。”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健康發展并具有較強的讀、寫、聽、說能力呢?筆者認為,應溝通課本內外,強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把語文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語文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并真正提高能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方式多樣,編演課本劇就是其中之一。在此,筆者想談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編演課本劇的意義、步驟及有關要求。
一、編演課本劇是激發興趣、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重要途徑
1、形式新,極大調動了學生學課文的興趣。
過去教學某一課文時,教師點滴不漏、照本宣科,學生則聽的昏昏欲睡。而現在要學生自己把課文編成劇本并且自己當演員,學生的興趣自然來了:選哪一篇?怎樣編?誰演什么角色合適?人物性格有何特點?等等一系列問題,學生都愿意主動思考、編排,并一遍遍地認真閱讀課文,互相交流,課上課下顯得主動活躍。如排演《七根火柴》時,對于盧進勇如何上場,學生們意見不一:有人認為直接瘸著腿、罵著天氣走上好;而有人則認為布置一草垛,讓其從中鉆出,拍拍衣服,打個寒顫表明天氣寒冷、環境惡劣,為下文演腿疼和無名戰士的出場做鋪墊。經過討論和實演,同學們一致選擇了后者。
另外,編演課本劇不知道戲劇常識不行,我只提供給學生有關書籍和幾個劇本,他們就能在課下主動學習并認真閱讀那些劇本,然后自己揣摩人物、改編課文,學習過程變得主動、積極。
2、內容新,培養了學生學語基的興趣。
編演過程,對學生語文知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劇本不是課文,不再有大量的敘述性語言,除了有簡單的舞臺說明外,大部分是對話。對話語言要規范,就要求改寫劇本時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表演時語音要準確,對話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合。這些都需要學生有較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為了演好某個角色,小演員對其中的每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是反復推敲、試演,在這個過程中,其語文基礎知識自然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如編演《羚羊木雕》,人物語言都很有個性,奶奶雖只一句話,但若沒有小演員饒有興趣地認真揣摩、分析,其兩難境地是很難表現得那樣傳神的。
3、思維新,激發了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興趣。
編演課本劇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改編是一種創造,表演更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改編后進入表演,他們又會根據實際,結合當代學生的一些特點不斷調整、充實,進行再創造,從而使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等更具個性化,使得形象更為豐滿。如《白毛女》(新編)劇本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演員表演中除個性化的語言外,又加入了一些現代的道具、詞匯等;還有《羚羊木雕》結尾,當“我”和“萬芳”和好時,用《友誼地久天長》的背景音樂來烘托等,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改編和表演中的創造性,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4.表現新,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
戲劇是一門文學,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編演課本劇就是用戲劇語言輔以動作等來推動情節發展,進而反映生活的。這就需要學生將戲中人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對話語言的表達技巧。表演中的動作也是如此。如在《白毛女》(新編)中,飾演黃世仁的學生出場時,由兩個“丫鬟”攙扶著,吭吭哈哈、慢踱鴨步,在坐到椅子上時,先撩起長袍,又蹺起獨特的二郎腿,斜倚在那兒,尖聲喊道:“拿煙袋來。”于是一桿特制的長長的大煙袋已送到嘴邊。“一撩一喊一道具”已活脫出黃世仁出奇奸詐、為富不仁的性格特點,而學生能夠這樣做就說明他們已具備了遷移知識到實際生活的能力,具備了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能力。
5、感受深,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美好情操。
原來上語文課,分析人物總是讓學生想象、聯想他是個什么樣的人。編演課本劇后,學生親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體驗他說的每一句話,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覺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質、精神所感染。如演完《七根火柴》,演盧進勇的同學談到:“以前聽某人高喊忠于革命總覺得可笑,今天,我才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忠于革命,也更敬佩那些革命先輩們!”又如演完《羚羊木雕》,同學們更懂得彼此間友情的珍貴等等。這樣,無形中就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培養了其美好情操。
二、編演步驟及要求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劇的編演,要有一定步驟,同時又要靈活掌握,肯定學生所表現出的創造性思維。編演程序分為選、讀、編、演(包括排練、演出)、評五個步驟,其中每步相應地有具體要求。
選 要選較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記敘性課文,如《擺渡》、《花的話》、《皇帝的新裝》等。所選課文不一定要很長(如選《蚊子和獅子》),長課文也不一定要全演,可選其中一個層次(如《古代英雄的石像》)。無論長短,所選課文要求情節性要強,人物性格要鮮明。這一過程要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決定,使學生充分參與,以調動其積極性。
讀 要改編課文,就必須對課文有深入理解,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其知背景、明主題、熟內容。只有清楚這些,才能更好地體會揣摩人物富有個性的語言,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因為人物的性格總是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為表現主題服務的。此步驟可發動學生到圖書館、網上等查閱有關資料,教師也可多多提供,師生間、生與生間要互相溝通,多多交流。
編 做這一步,要讓學生明白:1.改編課本時,人物對話和舞臺說明可適當增刪,還可做變動。但無論增刪或變動,都既要適合于劇情發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為主題服務,又要適合舞臺演出。2.對課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對話及有關動作要在劇本里體現,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 包括排練和演出。排練時,要注意全體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可分為多個小組,使學生人人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各小組也可根據實際,對劇本稍作修改。演出時注意兩點:1.舞臺布置及道具應從簡,不能人為造成演出的難度。如《擺渡》船可虛擬;《七根火柴》中熊熊燃燒的篝火,則可用幾塊泡沫裁成火苗的形狀,再涂上紅、黃廣告色,繪成火的樣子即可。2.人物對話的表演是重點,應掌握好語調、語氣、速度、節奏等,最大程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
評 主要是總結編演過程中的得與失,為今后服務;再次理解課文,可提出幾個高要求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實現語文水平的新飛躍。如演完《七根火柴》,學生談到:“這次我們的道具很有特色,‘盧進勇’的神情、語言把握也不錯,只是結尾稍顯程式化。”老師則提出:“既然劇中無名戰士的戲很少,為何還要把他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呢?”學生盡情談論,進一步了解了小說的主題,也明白了小說中人物與主題的關系。
總之,筆者認為,初中學生編演課本劇作為一種實踐鍛煉方式,對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是符合“大語文”教學觀要求的,希望更多同仁能夠參與其中,共同促進課本劇的發展。
地址 河南省焦作市實驗中學
姓名 周絢麗
郵編 454150
電話 29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