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中學古典詩詞解讀的焦點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唐代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明代胡應麟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藪》)可見,意象的營構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焦點,也
是古代詩人藝術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僅僅是詩人借以抒情、釋懷、喻志的普通事物,還昭示著中國傳統文人一貫的人生態度和心靈境界。因此,我們在中學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 中,也應該對其中的某些意象進行重點解讀,以引導學生抵達對詩詞意境及內涵的領
悟和把握。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繁多,本文擬就幾種最常見的意象進行解讀。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故“柳”經常暗含離別意。《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句,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王維的”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全詩基調感傷,黯然銷魂,不僅有執袂惜別的深情,更飽含著對友人處境的深度關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三句,點染出一幅蕭瑟凄迷的畫面,也烘托了離別者形只影單的孤零心境,使讀者深感蘊涵其中的離恨綿邈、悲愁難克的渺茫情懷。
2.“柳”多種于房前屋后,故”柳”常作故鄉的象征。如許渾“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咸陽城西樓晚眺》),詩人在愁懷無際之時登上咸陽城樓,舉目四望,見依依楊柳略類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生發出感慨大唐帝國在風雨飄搖中的無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一個春天的夜晚,一笛飽含離愁別緒的曲調,喚起了詩人一連串具體的回憶,頓感無邊的
凄涼與惆悵,周身彌漫著的是一股噬心鏤骨的思鄉之情。
3柳絮飄忽不定,故“柳”常作示愁的憑借。宋·賀鑄<青玉案)中的”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表現了作者滿懷的愁思就像滿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滿城隨風飄舞的柳絮,滿天淅瀝灑落的雨絲,遮天蓋地,形象地詮釋了作者此時憂愁的深
刻和廣泛程度。唐·劉禹錫<憶江南》”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衰露似沾巾。獨坐亦含瀕”以柔弱的柳絲在輕風中上下飄揚,向人們揮袖作別的惆悵,深刻地襯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百無聊賴、寂寞愁苦的心境。
二、“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柔情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通過對深宮秋夜景物的逼真描繪,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又如“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兩情相會的情意,像悠悠流水溫柔而又纏綿,一夕佳期卻如夢飄逝,婉轉的語意中飽含無限辛酸的眼淚。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延不絕,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抒寫了詩人因強烈地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同時也折射出詩人力圖擺脫和超越精神樊籬和桎梏的要求和決心。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詞人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不僅袒露了詞人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也容易讓讀者從中取得心靈上的感應。
三、“月”的意象
1.唐代邊塞詩大多與明月有關,明月蘊涵著邊塞詩人的悲愁特質。如:“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悲愴郁憤;“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
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的悲涼凄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悲壯雄渾。以上詩句中,月都是作為一種語言形象出現的,起著渲染環境、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時也實現了邊塞這個空間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靈感悟的轉換,從而使讀者在深層的感知維度上產生共鳴。
2.月有陰晴圓缺,月攜帶著人類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蘊涵情感無奈的特質。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賦》)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的希冀和渴盼。深摯纏綿欲見難能的無奈情感,只能化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的凄美獨白,飄游在年年歲歲亙古如斯的皎潔蒼穹。當然時間也會沖淡禾口泯滅愛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凄涼的無奈和憂傷。“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暇《江樓感舊》),曾經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隨歲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處,只留下絲縷酸痛洶涌在愛情失落的天際。
3.月光的騰跌在生命的時空中輪回,因而月光蘊涵時空的永恒特質。如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詞人眼里,昔日的歡娛和自由,只能在花開花謝、月圓月缺,的交替與循環的現實處境中進行
此生無奈的追憶和懺悔。另外,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朦朧醉意中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人生哲理,從而生發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從而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主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這一永恒拘自然規律宣泄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