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學了(通用7篇)
我上中學了 篇1
初中政治第一冊教案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校新集體中,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減少不適應產生的負面影響。1·1 第一課時【目標要求】1、知識與能力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包括同學、老師、環境、課程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認識中學的學習環境,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高生活適應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園”中的“校園情況知多少”以及“出謀劃策”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中學和小學的差異,對因為不適應造成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找出解決方法。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新學期、新面貌”的活動,更深入地思考怎樣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并與同學分享。通過閱讀思考“閱讀與感悟”中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感悟學會適應的現實意義。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認識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教學重點與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教學方法】談話法、活動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認知法、操作法、行為改變法相結合。教學對象的分析認知結構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中學的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他們并不了解中學和小學的不同之處,不知道要適應中學的生活必須度過一個工長或短的過渡期。總之,他們對中學新的學習生活的心理準備是不充分的。情感方面,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們,一方面他們對一切感到新鮮與好奇,渴望了解新學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學與小學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煩惱。生活背景方面,走進中學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里他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所以,這也是每個青少年人生中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選擇人生的方向,為將來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事業打下根基。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人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過本課的內容加以引導。教學內容分析1、中學生活新變化中學與小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學生的重新組合、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校園生活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給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盡快了解這些變化、適應變化是十分重要的。2、積極適應新生活由于中學與小學相比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認識了這些具體變化之余,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上。教材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①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②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③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的總體設計依次呈現的活動活動目的心靈導航認知過程總體設計思路
出謀劃策新學期新面貌校園情況知多少
悟讀《<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
認識新學校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中學生活新變化感性體驗 首先展現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然后為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供幾條指導性建議通過分析陳杰與李輝的不同境遇,明白必須盡快適應中學的新生活中學生活新變化理性分析學以致用,為盡快適應新生活付諸行動積極適應新生活踐行感悟人要善于適應環境的道理積極適應新生活再認識一、活動指南活動一:校園情況知多少準備工作因為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課,學生又是七年級新生,所以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提供介紹學校情況的資料,學生在觀察學校和閱讀資料后完成此題,可相應作以下準備:①準備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風等資料,并編成若干競猜題。②了解學生入學后的思想動態。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寫好“我愛學校,愛我學校”的贊美詩詞。④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規章制度的比較可讓學生課前準備。(3)過程指導第一步:“新學校知多少”競猜活動。競猜活動的規則:①必答題由本小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充或糾正。②搶答題由老師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或糾正。③對認真回答競猜題的同學,大家要給予掌聲鼓勵。競猜題目:(可根據各地學校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必答題:①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長是誰?②我校有哪些光榮傳統?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③我校的校風是什么?你以我校老師和同學有何印象?④我校的辦學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是哪幾位?⑤我校的環境有什么特點?有哪此新的教學設施?⑥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⑦我校的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⑧我校的心理咨詢室、衛生室、圖書館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⑨……第二步: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給予引導和鼓勵同學發言。第三步:開展競猜活動,教師主持小組之間的競猜活動,鼓勵同學提問和回答;教師選擇問題向同學提問,并引導和補充同學的回答。第四步:教師小結。第五步:組織學生圍繞“中學與小學的差異”分小組討論。第六步:指導學生著重從“開設的課程、上課時間、學習特點”等方面探討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4)評價指導補充活動1:“表心情,談想法”交流活動活動目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活動過程 :第一步:教師解釋活動內容和步驟。①步驟:先在小組內與同學暢談交流,然后自愿與全班同學分享,最后老師小結,全班同學集體表達自己的心聲。② 發言內容:A. 表示進本校以后或了解本校以后的心情和感受。是滿意、高興、開心極了,還是不滿意、不高興?(提示學生采用描寫心情的詞語)B. 暢談想法。談談你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即你對進入本校的想法。談你在新學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決心或愿望。第二步:教師引導活動。①教師啟發各小組同學發言,并物色在全班交流中發言的同學。②教師主持全班交流發言:A. 對學生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表示肯定,注意啟發發言不完整的同學說完整。B.對學生發言內容不作評價,但要根據其內容表示理解或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將打算、決心或愿望化為學生的動力和新的行為習慣。C .對有負性情緒的同學,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但不強求其轉變。第三步:小結。補充活動2: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活動目的:一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校園最美的一角,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活動過程 :可采用以下指引:“你喜歡我們這所中學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校園一角畫下來或寫出來。”補充活動3:中學與小學的不同活動目的:進一步了解中學與小學的異同。活動過程 :組織學生填寫表格。參考如下:進入中學后,你感到哪些方面和小學不同?內 容小 學中 學課本有多少 課程的內容 老師講課特點 學生學習特點 作業 班主任和我們 課堂小結(略)板書設計 :一、中學生活新變化 二、積極適應新生活1、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1、同學的重新組合;2、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2、學習科目的增加;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3、學習任務和特點的變化;4、校園生活多
我上中學了 篇2
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
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校新集體中,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減少不適應產生的負面影響。
1·1 第一課時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包括同學、老師、環境、課程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
認識中學的學習環境,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校園情況知多少”以及“出謀劃策”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中學和小學的差異,對因為不適應造成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找出解決方法。
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新學期、新面貌”的活動,更深入地思考怎樣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并與同學分享。
通過閱讀思考“閱讀與感悟”中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感悟學會適應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教學方法】
談話法、活動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認知法、操作法、行為改變法相結合。
教學對象的分析
認知結構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中學的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他們并不了解中學和小學的不同之處,不知道要適應中學的生活必須度過一個工長或短的過渡期。總之,他們對中學新的學習生活的心理準備是不充分的。
情感方面,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們,一方面他們對一切感到新鮮與好奇,渴望了解新學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學與小學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煩惱。
生活背景方面,走進中學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里他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所以,這也是每個青少年人生中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選擇人生的方向,為將來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事業打下根基。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人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過本課的內容加以引導。
教學內容分析
1、中學生活新變化
中學與小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學生的重新組合、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校園生活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給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盡快了解這些變化、適應變化是十分重要的。
2、積極適應新生活
由于中學與小學相比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認識了這些具體變化之余,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上。教材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
①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②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③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的總體設計
依次呈現的活動
活動目的
心靈導航
認知過程
總體設計思路
出謀劃策
新學期新面貌
校園情況知多少
悟讀《<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
認識新學校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中學生活新變化
感性體驗
首先展現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然后為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供幾條指導性建議
通過分析陳杰與李輝的不同境遇,明白必須盡快適應中學的新生活
中學生活新變化
理性分析
學以致用,為盡快適應新生活付諸行動
積極適應新生活
踐行
感悟人要善于適應環境的道理
積極適應新生活
再認識
一、活動指南
活動一:校園情況知多少
準備工作
因為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課,學生又是七年級新生,所以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提供介紹學校情況的資料,學生在觀察學校和閱讀資料后完成此題,可相應作以下準備:
①準備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風等資料,并編成若干競猜題。
②了解學生入學后的思想動態。
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寫好“我愛學校,愛我學校”的贊美詩詞。
④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規章制度的比較可讓學生課前準備。
(3)過程指導
第一步:“新學校知多少”競猜活動。
競猜活動的規則:
①必答題由本小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充或糾正。
②搶答題由老師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或糾正。
③對認真回答競猜題的同學,大家要給予掌聲鼓勵。
競猜題目:(可根據各地學校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必答題:
①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長是誰?
②我校有哪些光榮傳統?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
③我校的校風是什么?你以我校老師和同學有何印象?
④我校的辦學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是哪幾位?
⑤我校的環境有什么特點?有哪此新的教學設施?
⑥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
⑦我校的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⑧我校的心理咨詢室、衛生室、圖書館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⑨……
第二步: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給予引導和鼓勵同學發言。
第三步:開展競猜活動,教師主持小組之間的競猜活動,鼓勵同學提問和回答;教師選擇問題向同學提問,并引導和補充同學的回答。
第四步:教師小結。
第五步:組織學生圍繞“中學與小學的差異”分小組討論。
第六步:指導學生著重從“開設的課程、上課時間、學習特點”等方面探討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4)評價指導
補充活動1:“表心情,談想法”交流活動
活動目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
活動過程 :
第一步:教師解釋活動內容和步驟。
①步驟:先在小組內與同學暢談交流,然后自愿與全班同學分享,最后老師小結,全班同學集體表達自己的心聲。
② 發言內容:
A. 表示進本校以后或了解本校以后的心情和感受。是滿意、高興、開心極了,還是不滿意、不高興?(提示學生采用描寫心情的詞語)
B. 暢談想法。
談談你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即你對進入本校的想法。
談你在新學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決心或愿望。
第二步:教師引導活動。
①教師啟發各小組同學發言,并物色在全班交流中發言的同學。
②教師主持全班交流發言:
A. 對學生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表示肯定,注意啟發發言不完整的同學說
完整。
B.對學生發言內容不作評價,但要根據其內容表示理解或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將打算、決心或愿望化為學生的動力和新的行為習慣。
C .對有負性情緒的同學,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但不強求其轉變。
第三步:小結。
補充活動2: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
活動目的:一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校園最美的一角,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活動過程 :可采用以下指引:
“你喜歡我們這所中學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校園一角畫下來或寫出來。”
補充活動3:中學與小學的不同
活動目的:進一步了解中學與小學的異同。
活動過程 :組織學生填寫表格。參考如下:
進入中學后,你感到哪些方面和小學不同?
內 容
小 學
中 學
課本有多少
課程的內容
老師講課特點
學生學習特點
作業
班主任和我們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
一、中學生活新變化 二、積極適應新生活
1、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1、同學的重新組合;
2、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2、學習科目的增加;
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3、學習任務和特點的變化;
4、校園生活多
我上中學了 篇3
課題 我上中學了任課教師AAA授課班級初一班教 具微機/黑板教材名稱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授課時間一課時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課 型授新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如何適應新的中學生活?能力目標分析中學生活的變化,培養學生獨立能力思想品德目標把握好自己的生活方向,有自己的主見,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情意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培養一專多能。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自身所見所聞的基礎上體驗嶄新的初中生活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對新的學校生活的熱愛,珍惜新起點關 鍵1、學會分析、判斷周圍的人和事。2、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學過程 基本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創設教學環境( 導入 新課)放映不同中學的校園圖片,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例舉初中生活中的趣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的興趣、好奇。從中感受到中學生活的新鮮與美好,對中學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 提出問題你們心目中的中學是怎樣?跟我們現在的學校又有那些不同呢?同學們想像中的中學生活是怎樣的?你對它了解又有多少呢?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問題和討論一下自己想象中的中學的模樣和討論一下自己要參加那些有益的校園活動?(學生討論5分鐘) 分析問題針對同學的回答,分析中學生活的變化,首先:人的變化:熟悉——陌生——熟悉其次:學科的變化:少——多第三:學習難度的加深:淺——深第四:學校生活的變化:單一——多樣跟著教師一步一步地去剖析中學生活,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從中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樣做。 解決問題對于這些變化,我們的學生應該怎么做呢?1、 自學遵守規章制度。2、 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通過學習慢慢地了解、認識新的中學生活,從而不斷地去適應它,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方法方式,并學會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 布置作業 1、 寫好的的計劃。2、 好好想想,自己還要如何,適應新的中學生活。課后繼續加強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寫教后感
我上中學了 篇4
1.1
課 題
我上中學了(七年級上冊第一課)
版 本
粵教版
執教者
解讀
理念
通過創設情境、協作、會話,實現意義建構,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為素養,外化為行動,體會生活、感悟生活、勇于探索、勇于創造。
解讀
教材
內容標準
本課以課標“我與他人關系中”中的“交往與溝通”的前五點和“交往的品德”的第1.5 、“我與集體、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第2、第4點為依據實施本課內容。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積極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中樹立自己的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快進入中學生的角色。
能力目標
能夠正確處理中學學習生活所面臨的新變化,積極適應新的環境
知識目標
步入中學學習生活上的變化、及如何適應。
教學資源
課本、自身及學生資源
教學難點
如何積極適應新生活
教學重點
如何積極適應新生活
解讀
學生
對于此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剛剛告別小學生活,對初中生活還不能馬上適應,常常還會以處理小學學習生活的方式來處理初中的學習生活。
解讀
方法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準備
通過報刊、網絡搜集影像及查閱資料并整理
教學
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目標達成
預習反饋
1、對課本中陳杰和李輝的境遇你怎么看?
2、李輝為什么會覺得孤單、失落?你能幫助李輝嗎?
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回答老師的提問。
明確面對新環境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正課
中學生活新變化
1.談一談對新學校的了解及印象(學校基本情況……)
2.對比中學與小學學習生活的不同之處有哪些?(環境、學習內容、生活方式、人際圈、心理……)
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理解回答
1.了解新學校是適應初中生活的第一步。
2認識到中學生活的變化,更好的適應新的生活。
正課
積極適應新生活
在新的環境中……
你的憂慮是什么?
你的期望是什么?
你將如何適應這些新的變化?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思考并回答
剛涉入新的環境,往往會有某種憂慮,同時也會有某種憧憬和期待,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積極適應新生活
結尾
活動實踐環節
1. 透視自我:完成相關對學校新環境適應的測試。
2. 制定一個適應中學生活的計劃
學生思考完成
1.了解自身適應能力的狀況
2.養成動手、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效果預測
引導學生積極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中樹立自己的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快進入中學生的角色。
我上中學了 篇5
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我上中學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校新集體中,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減少不適應產生的負面影響。
1·1 我上中學了第一課時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包括同學、老師、環境、課程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
認識中學的學習環境,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校園情況知多少”以及“出謀劃策”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中學和小學的差異,對因為不適應造成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找出解決方法。
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新學期、新面貌”的活動,更深入地思考怎樣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并與同學分享。
通過閱讀思考“閱讀與感悟”中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感悟學會適應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教學方法】
談話法、活動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認知法、操作法、行為改變法相結合。
教學對象的分析
認知結構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中學的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他們并不了解中學和小學的不同之處,不知道要適應中學的生活必須度過一個工長或短的過渡期。總之,他們對中學新的學習生活的心理準備是不充分的。
情感方面,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們,一方面他們對一切感到新鮮與好奇,渴望了解新學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學與小學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煩惱。
生活背景方面,走進中學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里他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所以,這也是每個青少年人生中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選擇人生的方向,為將來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事業打下根基。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人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過本課的內容加以引導。
教學內容分析
1、中學生活新變化
中學與小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學生的重新組合、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校園生活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給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盡快了解這些變化、適應變化是十分重要的。
2、積極適應新生活
由于中學與小學相比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認識了這些具體變化之余,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上。教材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
①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②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③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的總體設計
依次呈現的活動
活動目的
心靈導航
認知過程
總體設計思路
出謀劃策
新學期新面貌
校園情況知多少
悟讀《<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
認識新學校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中學生活新變化
感性體驗
首先展現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然后為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供幾條指導性建議
通過分析陳杰與李輝的不同境遇,明白必須盡快適應中學的新生活
中學生活新變化
理性分析
學以致用,為盡快適應新生活付諸行動
積極適應新生活
踐行
感悟人要善于適應環境的道理
積極適應新生活
再認識
一、活動指南
活動一:校園情況知多少
準備工作
因為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課,學生又是七年級新生,所以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提供介紹學校情況的資料,學生在觀察學校和閱讀資料后完成此題,可相應作以下準備:
①準備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風等資料,并編成若干競猜題。
②了解學生入學后的思想動態。
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寫好“我愛學校,愛我學校”的贊美詩詞。
④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規章制度的比較可讓學生課前準備。
(3)過程指導
第一步:“新學校知多少”競猜活動。
競猜活動的規則:
①必答題由本小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充或糾正。
②搶答題由老師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或糾正。
③對認真回答競猜題的同學,大家要給予掌聲鼓勵。
競猜題目:(可根據各地學校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必答題:
①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長是誰?
②我校有哪些光榮傳統?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
③我校的校風是什么?你以我校老師和同學有何印象?
④我校的辦學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是哪幾位?
⑤我校的環境有什么特點?有哪此新的教學設施?
⑥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
⑦我校的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⑧我校的心理咨詢室、衛生室、圖書館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⑨……
第二步: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給予引導和鼓勵同學發言。
第三步:開展競猜活動,教師主持小組之間的競猜活動,鼓勵同學提問和回答;教師選擇問題向同學提問,并引導和補充同學的回答。
第四步:教師小結。
第五步:組織學生圍繞“中學與小學的差異”分小組討論。
第六步:指導學生著重從“開設的課程、上課時間、學習特點”等方面探討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4)評價指導
補充活動1:“表心情,談想法”交流活動
活動目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
活動過程 :
第一步:教師解釋活動內容和步驟。
①步驟:先在小組內與同學暢談交流,然后自愿與全班同學分享,最后老師小結,全班同學集體表達自己的心聲。
② 發言內容:
A. 表示進本校以后或了解本校以后的心情和感受。是滿意、高興、開心極了,還是不滿意、不高興?(提示學生采用描寫心情的詞語)
B. 暢談想法。
談談你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即你對進入本校的想法。
談你在新學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決心或愿望。
第二步:教師引導活動。
①教師啟發各小組同學發言,并物色在全班交流中發言的同學。
②教師主持全班交流發言:
A. 對學生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表示肯定,注意啟發發言不完整的同學說
完整。
B.對學生發言內容不作評價,但要根據其內容表示理解或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將打算、決心或愿望化為學生的動力和新的行為習慣。
C .對有負性情緒的同學,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但不強求其轉變。
第三步:小結。
補充活動2: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
活動目的:一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校園最美的一角,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活動過程 :可采用以下指引:
“你喜歡我們這所中學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校園一角畫下來或寫出來。”
補充活動3:中學與小學的不同
活動目的:進一步了解中學與小學的異同。
活動過程 :組織學生填寫表格。參考如下:
進入中學后,你感到哪些方面和小學不同?
內 容
小 學
中 學
課本有多少
課程的內容
老師講課特點
學生學習特點
作業
班主任和我們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
一、中學生活新變化 二、積極適應新生活
1、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1、同學的重新組合;
2、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2、學習科目的增加;
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3、學習任務和特點的變化;
4、校園生活多
我上中學了 篇6
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
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我上中學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校新集體中,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減少不適應產生的負面影響。
1·1 我上中學了第一課時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包括同學、老師、環境、課程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
認識中學的學習環境,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校園情況知多少”以及“出謀劃策”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中學和小學的差異,對因為不適應造成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找出解決方法。
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新學期、新面貌”的活動,更深入地思考怎樣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并與同學分享。
通過閱讀思考“閱讀與感悟”中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感悟學會適應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教學方法】
談話法、活動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認知法、操作法、行為改變法相結合。
教學對象的分析
認知結構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中學的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他們并不了解中學和小學的不同之處,不知道要適應中學的生活必須度過一個工長或短的過渡期。總之,他們對中學新的學習生活的心理準備是不充分的。
情感方面,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們,一方面他們對一切感到新鮮與好奇,渴望了解新學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學與小學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煩惱。
生活背景方面,走進中學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里他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所以,這也是每個青少年人生中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選擇人生的方向,為將來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事業打下根基。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人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過本課的內容加以引導。
教學內容分析
1、中學生活新變化
中學與小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學生的重新組合、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校園生活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給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盡快了解這些變化、適應變化是十分重要的。
2、積極適應新生活
由于中學與小學相比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認識了這些具體變化之余,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上。教材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
①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②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③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的總體設計
依次呈現的活動
活動目的
心靈導航
認知過程
總體設計思路
出謀劃策
新學期新面貌
校園情況知多少
悟讀《<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
認識新學校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中學生活新變化
感性體驗
首先展現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然后為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供幾條指導性建議
通過分析陳杰與李輝的不同境遇,明白必須盡快適應中學的新生活
中學生活新變化
理性分析
學以致用,為盡快適應新生活付諸行動
積極適應新生活
踐行
感悟人要善于適應環境的道理
積極適應新生活
再認識
一、活動指南
活動一:校園情況知多少
準備工作
因為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課,學生又是七年級新生,所以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提供介紹學校情況的資料,學生在觀察學校和閱讀資料后完成此題,可相應作以下準備:
①準備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風等資料,并編成若干競猜題。
②了解學生入學后的思想動態。
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寫好“我愛學校,愛我學校”的贊美詩詞。
④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規章制度的比較可讓學生課前準備。
(3)過程指導
第一步:“新學校知多少”競猜活動。
競猜活動的規則:
①必答題由本小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充或糾正。
②搶答題由老師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或糾正。
③對認真回答競猜題的同學,大家要給予掌聲鼓勵。
競猜題目:(可根據各地學校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必答題:
①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長是誰?
②我校有哪些光榮傳統?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
③我校的校風是什么?你以我校老師和同學有何印象?
④我校的辦學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是哪幾位?
⑤我校的環境有什么特點?有哪此新的教學設施?
⑥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
⑦我校的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⑧我校的心理咨詢室、衛生室、圖書館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⑨……
第二步: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給予引導和鼓勵同學發言。
第三步:開展競猜活動,教師主持小組之間的競猜活動,鼓勵同學提問和回答;教師選擇問題向同學提問,并引導和補充同學的回答。
第四步:教師小結。
第五步:組織學生圍繞“中學與小學的差異”分小組討論。
第六步:指導學生著重從“開設的課程、上課時間、學習特點”等方面探討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4)評價指導
補充活動1:“表心情,談想法”交流活動
活動目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
活動過程 :
第一步:教師解釋活動內容和步驟。
①步驟:先在小組內與同學暢談交流,然后自愿與全班同學分享,最后老師小結,全班同學集體表達自己的心聲。
② 發言內容:
A. 表示進本校以后或了解本校以后的心情和感受。是滿意、高興、開心極了,還是不滿意、不高興?(提示學生采用描寫心情的詞語)
B. 暢談想法。
談談你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即你對進入本校的想法。
談你在新學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決心或愿望。
第二步:教師引導活動。
①教師啟發各小組同學發言,并物色在全班交流中發言的同學。
②教師主持全班交流發言:
A. 對學生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表示肯定,注意啟發發言不完整的同學說
完整。
B.對學生發言內容不作評價,但要根據其內容表示理解或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將打算、決心或愿望化為學生的動力和新的行為習慣。
C .對有負性情緒的同學,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但不強求其轉變。
第三步:小結。
補充活動2: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
活動目的:一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校園最美的一角,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活動過程 :可采用以下指引:
“你喜歡我們這所中學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校園一角畫下來或寫出來。”
補充活動3:中學與小學的不同
活動目的:進一步了解中學與小學的異同。
活動過程 :組織學生填寫表格。參考如下:
進入中學后,你感到哪些方面和小學不同?
內 容
小 學
中 學
課本有多少
課程的內容
老師講課特點
學生學習特點
作業
班主任和我們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
一、中學生活新變化 二、積極適應新生活
1、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1、同學的重新組合;
2、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2、學習科目的增加;
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3、學習任務和特點的變化;
4、校園生活多
我上中學了 篇7
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
第一單元設計了“走進中學”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安排了“我上中學了”、“認識新伙伴”和“融入新集體”三個關系密切的主題,旨在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的學習方法和人際關系特點,融入到新學校新集體中,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減少不適應產生的負面影響。
1·1 我上中學了第一課時
【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自己所在的學校,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包括同學、老師、環境、課程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
認識中學的學習環境,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校園情況知多少”以及“出謀劃策”等活動,觀察、分析、思考中學和小學的差異,對因為不適應造成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并找出解決方法。
在輔之以理論指導的基礎上,通過“新學期、新面貌”的活動,更深入地思考怎樣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并與同學分享。
通過閱讀思考“閱讀與感悟”中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感悟學會適應的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展現在自己面前的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教學方法】
談話法、活動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認知法、操作法、行為改變法相結合。
教學對象的分析
認知結構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中學的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他們并不了解中學和小學的不同之處,不知道要適應中學的生活必須度過一個工長或短的過渡期。總之,他們對中學新的學習生活的心理準備是不充分的。
情感方面,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們,一方面他們對一切感到新鮮與好奇,渴望了解新學校的一切;另一方面由于中學與小學差異的客觀存在,必然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惑或煩惱。
生活背景方面,走進中學是每個適齡兒童的必經階段,在這里他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最后階段的學習。所以,這也是每個青少年人生中必經過程。在這一過程,他們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選擇人生的方向,為將來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事業打下根基。能否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對于他們的人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有必要通過本課的內容加以引導。
教學內容分析
1、中學生活新變化
中學與小學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學生的重新組合、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校園生活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化等方面。對于剛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各種變化可能給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能否幫助他們盡快了解這些變化、適應變化是十分重要的。
2、積極適應新生活
由于中學與小學相比的變化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認識了這些具體變化之余,更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上。教材提出了三個具體要求:
①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②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③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教學的總體設計
依次呈現的活動
活動目的
心靈導航
認知過程
總體設計思路
出謀劃策
新學期新面貌
校園情況知多少
悟讀《<誰動了我的奶酪>啟示錄》
認識新學校的方方面面,了解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中學生活新變化
感性體驗
首先展現中學生活的各種新變化,然后為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提供幾條指導性建議
通過分析陳杰與李輝的不同境遇,明白必須盡快適應中學的新生活
中學生活新變化
理性分析
學以致用,為盡快適應新生活付諸行動
積極適應新生活
踐行
感悟人要善于適應環境的道理
積極適應新生活
再認識
一、活動指南
活動一:校園情況知多少
準備工作
因為這是本冊教材的第一課,學生又是七年級新生,所以教師可事先為學生提供介紹學校情況的資料,學生在觀察學校和閱讀資料后完成此題,可相應作以下準備:
①準備本校的校史、校貌、校風等資料,并編成若干競猜題。
②了解學生入學后的思想動態。
③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寫好“我愛學校,愛我學校”的贊美詩詞。
④中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規章制度的比較可讓學生課前準備。
(3)過程指導
第一步:“新學校知多少”競猜活動。
競猜活動的規則:
①必答題由本小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充或糾正。
②搶答題由老師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答完后可以補或糾正。
③對認真回答競猜題的同學,大家要給予掌聲鼓勵。
競猜題目:(可根據各地學校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必答題:
①我校建于哪一年?首任校長是誰?
②我校有哪些光榮傳統?我校校友中有哪些杰出人才?
③我校的校風是什么?你以我校老師和同學有何印象?
④我校的辦學特色是什么?我校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是哪幾位?
⑤我校的環境有什么特點?有哪此新的教學設施?
⑥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有多少教室、實驗室和辦公室?
⑦我校的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⑧我校的心理咨詢室、衛生室、圖書館分別在哪一幢樓、哪一層?
⑨……
第二步: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給予引導和鼓勵同學發言。
第三步:開展競猜活動,教師主持小組之間的競猜活動,鼓勵同學提問和回答;教師選擇問題向同學提問,并引導和補充同學的回答。
第四步:教師小結。
第五步:組織學生圍繞“中學與小學的差異”分小組討論。
第六步:指導學生著重從“開設的課程、上課時間、學習特點”等方面探討中學與小學的不同之處。
(4)評價指導
補充活動1:“表心情,談想法”交流活動
活動目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
活動過程 :
第一步:教師解釋活動內容和步驟。
①步驟:先在小組內與同學暢談交流,然后自愿與全班同學分享,最后老師小結,全班同學集體表達自己的心聲。
② 發言內容:
A. 表示進本校以后或了解本校以后的心情和感受。是滿意、高興、開心極了,還是不滿意、不高興?(提示學生采用描寫心情的詞語)
B. 暢談想法。
談談你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即你對進入本校的想法。
談你在新學校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決心或愿望。
第二步:教師引導活動。
①教師啟發各小組同學發言,并物色在全班交流中發言的同學。
②教師主持全班交流發言:
A. 對學生發言的主動性、積極性表示肯定,注意啟發發言不完整的同學說
完整。
B.對學生發言內容不作評價,但要根據其內容表示理解或給予適當的鼓勵,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將打算、決心或愿望化為學生的動力和新的行為習慣。
C .對有負性情緒的同學,在表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啟發引導,但不強求其轉變。
第三步:小結。
補充活動2: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
活動目的:一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校園最美的一角,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活動過程 :可采用以下指引:
“你喜歡我們這所中學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校園一角畫下來或寫出來。”
補充活動3:中學與小學的不同
活動目的:進一步了解中學與小學的異同。
活動過程 :組織學生填寫表格。參考如下:
進入中學后,你感到哪些方面和小學不同?
內 容
小 學
中 學
課本有多少
課程的內容
老師講課特點
學生學習特點
作業
班主任和我們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
一、中學生活新變化 二、積極適應新生活
1、自覺遵守中學的規章制度; 1、同學的重新組合;
2、盡快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2、學習科目的增加;
3、主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3、學習任務和特點的變化;
4、校園生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