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絡語言來得更猛烈些吧
樂清市大荊鎮一中 林方雄
“昨晚,我的GG(哥哥)帶著他的恐龍(丑陋的)的GF(女朋友)到我家來吃飯。在飯桌上,GG的GF一個勁兒地對我媽咪PMP(拍馬屁),他那醬紫(樣子),真是好BT(變態),7456(氣死我了),我吃了幾口飯,我就跟他們886(拜拜羅)!边@是出自一個11歲學生之手。這就是網絡語言,讓很多人看不懂的網絡語言。其實,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這樣的語言比比皆是。有的學生開口“哇噻”閉口“酷斃”的,讓人不知所云。最近幾年,由于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語言已經從虛擬的網絡空間走向了社會,走進了校園。
網絡語言如此迅速地“入侵”校園,主要是由于網絡語言本身具有的特點。
網絡語言是作為網絡的伴生物相應而生的,在使用過程中初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1.創新
同傳統的書面語言相比較,網絡語言由于減少了外來的束縛,發揮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構思上更為巧妙,往往語出驚人、令人瞠目,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匯上: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語的創造。例如:“恐龍”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動物,網絡語言中則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網民;“青蛙”是指網上的男性公民;“貓”是調制解調器modem的漢譯縮略語;“菜鳥”,指初上網的新手。構成網絡新詞語的詞素大多是語言中固有的,它們利用比擬、比喻、諧音等手法構成新詞。
2.簡便
網絡語言一般用字非常節儉,并盡量突破原有書寫符號的局限、改變現有語言中某些詞語形音義方面的約定俗成,創制了新的形音義的結合體,如字母詞:GG(哥哥)、MM(妹妹)、PMP(拍馬屁);數字詞1314(一生一世)、88(拜拜),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模式,并且靠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
3.幽默
在網絡語言中,“恐龍”“斑竹”“菜鳥”“東東”“美眉”“大蝦”,這些另類詞語在一般人的眼中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但是對于那些經常上網的人來講,卻是耳熟能詳。同樣的,對于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學生來講,耳濡目染之下,這些詞語便成了他們的常用語,并開始逐步進入他們的學習生活中。于是,在一些學生的作文中,女孩子成了“恐龍”,男孩子成了“青蛙”,別人都是“菜鳥”,自己總是“大蝦”。他們的作文總是帶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讓人讀來忍俊不禁。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網絡語言本身并不是一種成熟的語言。從這些語言的生成方式來看,它的標新立異很多來自于諧音、別字,也有一些來自于港臺方言、外來詞語,有時甚至中英文混用。對于鑒別能力有限卻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中小學生而言,很喜歡模仿這種形式,在作文中加入了幾個比較另類的詞語,卻只是得其形,不得其意,反而成了另類詞語的堆砌,或者只是一大堆語無倫次的話。
針對上述情況,有些語文教師一開始就表現出了過分地擔憂:網絡語言的泛濫會影響正規語言的使用。對年紀更小的孩子來說,在未掌握語言規范之前就過多地被不規范語言所熏染,這對其今后的成長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于是紛紛采取對策,采用了“堵”的方法,禁止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常常告誡他們“有話好好說”。更有甚者,視網絡語言如洪水猛獸,恨不得一棍子全部打死,儼然成了一個語言警察,眼里容不下一個不規范表達的詞語,這種辦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網絡語言本身并不是一種“壞”語言,它只是現代人掌握的無數種語言表達方式之一,這只是語言的運用問題,好比文言文和白話文、書面語和口頭語甚至普通話和方言等,只是運用時的環境不同而已。任何語言都是活的、變化的、一直處于發展中的。網絡上冒出的新詞匯主要取決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就可以接受。畢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網絡時代的反映,同時,它也能豐富中國的語言文字。而對于一些沒有生命力的詞,最終必將被社會所淘汰。比如前幾年大家都把手機叫作“大哥大”,但是現在大家卻都叫手機,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門沒有規定說“大哥大”不能叫,也沒用行政力量來強制執行。但大家覺得“大哥大”這個詞不好聽,帶點黑社會的性質,F在手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沒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這個詞就被淘汰出局,中間還不到兩三年的時間,這就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新詞的誕生更多的是靠約定俗成,大家共同認可,它就有生命力,《現代漢語詞典》要收錄的也就是這一部分新詞。網絡語言的發展將來也會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樣自生自滅;另外一部分將從網上走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語言需要社會的檢驗,社會的公認程度越高就越有生命力,網絡語言只有經過檢驗才能在大眾流行,除此以外,它的流行范圍非常有限,不會對正規語言的教育構成威脅,因為它有固定的使用環境和使用者。我們完全不必視其為洪水猛獸。
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是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此,學習語言要從大語文觀中去學,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貼近人民、貼近生活,去發掘各民族的語言精髓,去追溯漢語言的本源,去領略現代漢語的魅力和風采。對于網絡語言,關鍵是看我們怎么引導學生去對待。正確加以引導,對網絡語言應保持寬容多元的態度,只要不產生歧義,不影響信息傳遞,完全可以作為一種交流手段。在引導的同時,鼓勵學生多讀優秀的課外讀物,培養他們的語感。對于老師的擔憂,我認為,網絡世界的語言有自身的游戲規則和發展規律,現在的不協調現象是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應該會走上更良性更規范的軌道。我相信,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吸取精髓,去其糟粕,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必定會走進我們的生活,從而更加豐富我們祖國的語言寶庫。而那些經不起檢驗的語言,自然會被我們這個社會所淘汰。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被這些語言所嚇倒。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