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旁逸”思維
樂清市大荊鎮第一中學 林方雄 郵編325615
【摘要】正在實施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現代語文教學應該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目前語文教育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旁逸、語文、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教學過程 中,大部分學生在認真聽課,忙于摘筆記,卻有學生突然提出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引起同學們哄堂大笑。于是教師勃然大怒,批評該學生。這樣的學生,在有些老師的眼里看來,就是故意調皮搗蛋,破壞課堂紀律,對于他提出那異想天開的問題,覺得與所學的課程毫不相干,就像樹杈一樣“旁逸斜出”,就稱之為喜歡“插嘴”、“打諢插科”,甚為反感。
其實,這恰恰反映出這些教師傳統的狹隘的“實用主義”教學思想:凡是考試規定的“基本篇目”就教,而且要“教深教透”,于是課內課外翻來覆去都是“基本篇目”,顛三倒四,不管學生愛不愛聽;至于學生,只能讀應試必考的書,想“正統”的問題,絕不容許有半點“旁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語文失去了興趣,怕學語文、語文難學的思想就會產生,這樣何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呢?
事實證明,沒有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量”的積累,學生即使把“基本篇目”全背下來,也很難保證考試的“質”。因為從近幾年中考的試卷看,“基本篇目”的分數只占20%左右,大多數還是開放性的“活”的知識,所以關鍵還是要靠能力和智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該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智力,也就是通過“量”的增加達到“質”的飛躍。
學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發問是求知欲的表現,是他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表現。雖然有些問題可能提得很幼稚,離題萬里,但卻反映了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的實際狀況,清晰地呈現出學生的思維流向。對于學生課堂上的“旁逸”問題,教師必須學會準確判斷,因勢利導。如果教師輕率地否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勢必會挫傷求知的積極性。
例如,《口技》一文,開頭和結尾有一句類似的話:“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寧鴻彬老師有一次正在講述這樣寫的好處是“反復強調,首尾呼應,突出了口技人技藝的高超”時,一個學生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這個學生認為:“只要在結尾處寫‘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就行了,開頭可以不寫這句話。”寧老師因勢利導,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口技》一文原來采用的是首尾呼應、反復強調的寫法,或者采用你提出的設置懸念的寫法,表達效果也很好。這就說明,學習課文,不可死學,而要活學,創造性地學。就是說,在深入領會課文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不同于課文的、具有創造性的正確見解。這樣學習,收獲會更大。”
寧老師的處理非常巧妙,他不是唯教材是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見解,而是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想,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見仁見智”的培養,使教學放出了藝術的火花。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在這里,寧老師最可貴的是“順其勢而導之”,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更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一個最大的特點:豐富的創造性。
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正確處理好學生提出的一些“節外生枝”的問題,有時自己還要故意“旁逸斜出”,適當地“灌輸”給學生一些有用的知識,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知識的“量”。
近來有媒體報道了一位原青島市二中的語文教師,他創造的一套新的語文教學方式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們驚奇:“語文課竟然能這樣上!”因為在他上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他的講課,可以任意反駁他。他教導學生不唯書,只唯實,比如課本中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的結尾說:“多可愛的小生靈啊……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美的生活。”他對此大有質疑:“小蜜蜂是在為人類釀蜜嗎?你去取它的蜜試試!”
這種教學方式怎能不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增?教師創造了有利于學生探索求異創新的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取決于教師本身的專業修養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尤其像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涉及面非常之廣。要很好地駕馭教材,教師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外,必須在其他諸多學科,如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美學、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有相應的知識,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搜集相關資料。當然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課堂上要準備隨時處理難以預料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講課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瀟灑自如,變被動為主動。這樣,學生自然就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發他自己主動去探索、去創新。
總之,在課堂上,適時適當地巧妙地“旁逸”一下,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極為有利的。
參考文獻:《學生能力培養與訓練實用全書》(人們中國出版社)
《中小學課堂教學技能訓練》(當代世界出版社)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語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