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教材 走進新課堂 思考新問題
語文怎么教?語文怎么學?換句話問:語文教學如何搞?對于這個問題,近百年來,無數先輩同仁不知進行了多少次探討,經歷了多少次演變。但不論哪次變革都不免有所偏頗,甚至有走極端的傾向。
近來,教育界又提倡“注重人文關懷,張揚個性”“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教育教學理念。幾番風云變幻,幾次潮漲潮落,語文教學一直處在探索發展的源頭活水之上。
由過去的知識型、能力型發展到今天的素養型,教育者清醒地認識到:學科教育在于培養健全人格,張揚鮮活個性,實現人的自身價值。可以說,新課改是人們對教育規律的更深一步的認識。
通過一學期的嘗試實踐,我們對新教材有了較為深刻而全面的認識,總體而言,新教材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語文的含義豐富了,外延擴大了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從真正意義上闡釋了這句至理名言。
從教材中可看出,不論是課文的選編,還是課前預習,課后練習以及課外閱讀卡片,都展開了無限廣闊的生活畫面。語文新教材要求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緊密結合,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絲絲縷縷的聯系。
二、突出人文性,強調張揚個性
新教材強調人文關懷,所以不論是課文選編,還是練習的設計都體現了強烈的人文色彩,充滿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其中一、二單元的主題是珍愛生命,三單元熱愛大自然,四單元科學世界,五單元濃濃親情,六單元想像世界,所有文章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芒,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短小精美的課文,無一不是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課改把人放在首位,這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當為新教材的第二大特點。
三、增加了綜合性學習的新內容。
綜合性學習,把聽說讀寫融于一體,把口語交際、社交采訪、上網查錄,融于一體,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綜合性學習借助語言語實踐活動的手段,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學科內外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它比已往的研究性學習更強調活動的內容的豐富性及探究的深入程度,綜合性學習的擬定實現了一次語文學習方式的大變革。這當為新教材的三大特點;
邊學邊教,邊教邊改,我們對語文新課改的具體做法有以下五點:
一、根據教材特點,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學語文,其它學科上用語文,生活中用語文,培養學生語文無處不在的理論。
二、開設閱讀課,讓學生廣泛涉獵各種課外名著及報刊雜志。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要求學生帶足課外書,集體閱讀做好筆記,必讀書目有《愛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另外,大多數學生還積極閱讀大量其他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傳》等。
三、建立一種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豐富人言語素養,提高語文能力,互相切磋學問,不斷砥勵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了善于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改進教法,力爭堂堂有新意,節節求發展。給學生教一些先進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如余映潮先生的“三步讀書法”,魏書生老師的“四環節”讀書法等等,同時,面對考試,不敢放棄傳統的東西,新舊并進,扎實教輔。
五、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教師上網查錄,擴大知識面,了解同學們的新的教改動局:
通過以上實踐活動,語文課堂上死板的問答模式,被破除了,代之而起的是形式靈活多樣的自主、合作、探索的活動;機械反復地死記硬背之風衰減了,代之而存的是充滿靈性的理解運用;簡單粗暴地教育方式不見,代之而行的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濃濃情味……但在我們大膽嘗試,銳意于新教改的同時,也存在多方面的困惑和思索,下面是我們對新課改中幾個教學關系的辯證思考:
一、“收”與“放”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呼喚開放的課堂,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關系,強調“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越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實踐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的提問漫無邊際,有時連老師也無法回答;學生的討論發言有時會不自覺地偏離討論的中心;課堂辯論容易鉆入牛角尖……課堂開放是正確的、先進的,但這種開放到何種程度合適,應該有一個“度”的底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是在打漁,撒下的是一張無形的網,收獲的是一個個充滿靈性的思想,關鍵是既要“放”得開,還要“收”得攏。該干涉的要干涉,該糾正的要糾正,該限制的要限制,該主宰要主宰,教師不能獨霸課堂,但教師將課堂完全“歸還”給學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種極端。因為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是教學的主要計劃者和安排者,而教學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的有計劃又有目的的活動過程 ,如果課堂任由學生決定就是一盤散沙,只能放任自流。
二、“創新求異”與“價值取向”的關系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一個重要的要素即創新精神,新課程、新教材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許多文章的后面都附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練習:或多角度探究問題,或重擬標題,或續編課文,或換位思考,或評議人物,或品味優美的語句……且“教師教學用書”中明確指出“答案不強求統一,言之成理即可”,怎樣才算“言之成理”?當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時,教師能全部肯定、認同嗎?也許學生的想法很有新意,很有創見,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東西。如《皇帝的新裝》一文中學生對騙子的看法就有分歧,有人說這兩個騙子貪婪狡詐,罪不可恕,當殺;也有學生認為這兩個騙子很聰明,他們善于揣摩世人的心理而將其玩弄于手掌之上,確實了不起。“聰明”還是“狡詐”;這里顯然有一個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得問題,不能一味地鼓勵,對那些不健康的消極的看法必須否定,把學生的見解引導到正確的價值方向上來。
三、知識本位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新課標把語文學科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要求一切教學活動必須“立足人的發展”。新課標呼喚人文主義的回歸,但當把人文提到一個高度來認識的時候卻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無論是課前的“預習提示”還是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教師教學用書”中也明確提出,不要過多地涉及文體知識,語法知識、文學常識,修辭知識,對這些內容只作簡單的了解即可,如果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如過眼煙云,浮光掠影,那么圍繞課文所作的拓展與延伸也只是裝點了課堂的熱鬧而己。所以,我們認為,新課標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應該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該講的還是要講,該練的還是要練,要工具 人文并重,不能由“頭輕腳重”走向“頭重腳輕”,如果不這樣,那必然是語文教學的另一種悲哀。
四、合作探究與自我感悟的關系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給了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因此我們經常能看到課堂上學生積極合作、熱烈討論的場面。但我們應該知道,學生發展是有差異的,這種合作討論的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也有一部分懶于思考,懶于實踐,充作另一部分學生忠實的聽眾,這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的。所以我認為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宜過多地采用合作討論的學習形式,應該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作獨立的思考。在自我感悟的基礎上去作交流這才是平等的。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的火候,即要注意合作中的平等交流,也要注意獨立思考后的個性張揚;既不能因為合作使學生產生依賴他人的心理,也不能因為一味讓學生自我感悟而忽視了相互交流的作用,應做到有“放”有“收”,有“散”有“聚”,把使用探究與自主感悟辯證地結合起來。
五、改革創新與功利思想的關系
教學革新需大膽嘗試,勇于創新,但改革途中定會有挫折,有失敗、有困惑,但相對滯后的考試制度,尤其是步履緩慢的命題方式,造成了評價機制,升學、就業等因素,給教育教學工作印上了鮮明的功利色彩,面對改革,面對個人利益。許多人教師顯得進退維谷,無可適從,因此,如果我們不具備無私無畏的先鋒姿態,有人將會走到教學復辟的老路上去。我們只有放遠目前,勇于奉獻,才能使這次教學改革沿著健康正確的方向順利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