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聆聽訓練的幾種課型
老一輩學者曾經有“語文乃口耳之學”的說法。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語文學習要重視“誦讀”和“聆聽”,要通過習見習聞,耳濡目染,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聆聽就是學習者要關注別人說話,注重別人朗誦,聽別人演講辯論,包括聽廣播和電視播音,從中領悟不同類別的文章時不同的語速和語調,把握說話者或演講者表達的表層和深層意思。
聆聽即仔細注意地聽。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聽有所不同:“聽”只注重對信息的接受,強調聽的過程;而聆聽除了注重對信息的接受過程以外,還強調對信息接受的認真仔細,在聽的同時還包含著對信息的理解、判斷、領悟和前瞻。
在傳統語文教育中,特別是先秦時代,就很重視聽說教學。比如,孔子重視“聆教”和“言語”;孔門四科,其一就是“言語”。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不言,誰知其志”。孟子也說:“予豈好辯哉,不得已也。”有“言”“辯”,便必有“聽”,“聽”“說”自古就連在一起,自古就受到重視。歷史上很多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都把耳聰目明、能言善辯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把符合這樣標準的人提到安邦治國的重要地位,好交游、懂外交、善辭令、巧策辯就是那個時候重視聽說能力培養的表現。
聆聽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在現代語文教學中仍然顯示著很強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聆聽訓練對發展學生智力具有特殊的意義,重視聆聽能力的培養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需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師生頻繁用說話傳輸信息,用聽話感知口頭語言,交流情感,聆聽活動在這一系列的交流中貫串始終,思維的準確、敏捷、周密起決定作用。學生需要不斷地集中注意力,認真接收信息,并隨之進行加工,通過解釋、分析和判斷,聯想和推理,做出反應,用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語言的內化和外化頻繁交替進行。聆聽訓練從本質上說也就是思維的訓練、智力的訓練。
其次,聆聽訓練在現代教育中,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也有著十分豐富、深遠的內涵:一是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聆聽,人的生存、發展、創造都必須有較強的聽力。二是聆聽能誘發人的情感體驗,人的人際關系情態、思想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素養、精神品質人格,都可以從聆聽中得到形成和培養。三是聆聽體現的人際關系最密切,最易產生合作、互動的誘因。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人們學會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成功、共同發展,聽和說一樣在這方面最具生命感和價值量。有禮貌地聽,相互尊重地聽,彼此支持地聽,可以升華社會道德,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代際關系和區際關系,創造并追求健康、美好、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不斷“調整、調適、調優”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兩大主線關系的基礎上,使人類社會真正走上理想、合作、互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聆聽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從幾年前開始就進行了聆聽訓練的嘗試,經過摸索,我總結了幾種自認為有效的聆聽課型:
1.常規性訓練:與課堂教學結合的聆聽訓練。因為我們現在仍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聆聽訓練也不能離開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用現行的語文教材作為我們進行聆聽訓練的材料,能夠最直接地進行聆聽訓練,因為在教材中,只要我們利用,每一冊都分布著一些聆聽的訓練點,比如教材中的課堂聽講、回答問題、復述課文、講故事等。我就以這些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在學會課本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聆聽能力。在這種課堂上,首先要針對本課課文設計聆聽內容,特別是一些基礎知識,如字詞、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其次,還可以通過誦讀、講解、提問、回答、小組討論、課前發言等形式進行聆聽訓練。第三,單元知識聽測。以前側重讀寫教學的時候,每學完一個單元,往往都要搞一個小測驗,這種方法可以引用到聆聽訓練中。每次訓練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考察對陳述性知識把握的生字、解詞、填空、判斷正誤以及考察程序性知識的理解、短文聽答等,在這個過程中,聽測的難度逐漸加大。這種課型主要是對學生對話語的辨別、判斷能力進行訓練,在這樣的聽辨訓練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并發揮聯想、想象,聯系自己所學知識解答各類題型,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開闊性、靈活性可以在訓練中得到極好的鍛煉。
通過這種課型,我們不僅可以鞏固提高讀寫課堂的學習效果,還可以在一個比較基礎的層次上提高學生的聆聽能力,畢竟這些內容都是為學生比較熟知,對他們而言,也相應重要的
2.提高性訓練:閱讀賞析課上聽評。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陶冶學生身心,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只靠語文教材上那少得可憐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應該向學生推薦那些有著豐富的人格因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我開設了一種“美文共讀”的課,以求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種課型要求每個學生在課下通過閱讀尋找一篇自己認為值得欣賞的文章,在課堂上向大家推薦,而且要聲情并茂地朗讀,大家聽后對文章進行評點,并當場寫下自己的評論,最后由推薦者向大家宣讀自己的簡評文章。這樣通過朗讀、聽評、評點、寫作幾個環節的訓練,聽說讀寫幾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好地鍛煉。有一次一個學生向全班同學推薦了舒婷的《不忘露珠的寂靜之味》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哲理散文,同時又包含著濃濃的詩意,這位學生朗讀的時候,聲情并茂,強烈地吸引了其他同學,大家都積極地進行評論,踴躍地發言。最后,當推薦人把自己的簡評文章讀給大家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雖然不可能像陶淵明那樣超脫,但當我們偶得閑暇,還是可以暫時擺脫開塵世的喧囂,‘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把我們的心胸與大自然緊緊擁抱,去盡情感受陽光的溫馨,去盡情感受春風的柔美,去精心體味露珠的寂靜之味。”把文章和學過的詩文聯系在一起,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樣的課型可以使學生在訓練中聆聽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聆聽評價和進一步的創造,實際上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一直在進行思考,在進行創造,大家共鳴的過程就是對材料理解領會并進行深加工的過程。
3.應用性訓練:交際課上演練。每周我都會給學生提供一節口語活動課——交際課。這節課大約有一半時間是用來練習聆聽的。一般由我先設計好一個言語情境,由學生參與表演,在實際的環境中訓練他們的聆聽能力和說話能力,實驗證明,效果還是很好的。比如有一次,我給他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訓練:
相傳蘇軾一次游莫干山,深感疲倦,便到山中小廟休息。廟中主持和尚見其衣著樸素,就冷冷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兩人坐定交談后,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才華橫溢,料想此人來歷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后,老和尚滿臉堆笑地說:“請坐!”又對小和尚道:“敬茶!”再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大學士蘇東坡,老和尚連忙打躬作揖地引蘇軾進了客廳,迭聲不休地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臨別,老和尚請蘇東坡題對聯留念,東坡含笑揮毫: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請大家聽完故事對故事內容進行自由評判。有的學生說:“主持和尚,看人下茶,說明他攀龍附鳳。”有的學生說:“主持和尚對蘇東坡的態度不斷變化,說明他畢竟敬仰蘇東坡。”有的學生說:“主持和尚十分敬仰蘇東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生各抒己見,評判各有道理。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聽懂對方的話,并非聽話活動的終結,而是要在聽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材料的人物、觀點等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4.拓展性訓練:課外時間演練。現實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我們的課堂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課堂,作為實踐性最強的聆聽訓練更應該是開放的。課堂固然是聆聽教學的主陣地,但課外更是學生聆聽訓練的廣闊天地,所以,我們還應該將我們的聆聽訓練向課外延伸。我給學生布置課外聽力的訓練作業 ,讓他們收聽新聞,聽記故事或聽別人講述一些其他的事件,第二天再到學校講給大家聽;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電教手段,從廣播、電視、網絡上收集資料,制成聆聽教學的課件,放給學生聽,將課外的內容引入課堂。這樣做,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是聆聽材料更為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聆聽訓練材料的不足。我們也可以在課外開展聽記、復述、聽后表演、辯論會等多種競賽性的活動。或將聆聽訓練與參觀訪問游覽等活動結合起來,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聆聽訓練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