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活動教學初探
【內容提要】活動教學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特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中學語文中進行活動教學為當前語文教改走出死胡同,探索新路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廣闊的天地。
【關鍵詞】
活動 發展 活動教學 課外活動課程化 課堂教學活動化
當前,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主體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在我看來,這種改革有兩個明顯的趨勢:其一是課外活動課程化,其二是課堂教學活動化,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活動。何為活動?它與發展是何關系? 中學語文如何進行活動教學?這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什么是活動教學?
“活動”是活動教學的核心概念,要研究活動教學,必須首先明確教育學意義上“活動”的特定內涵。
何謂活動?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是通過對周圍現實的改造實現人的需要或目的的過程。就其教育學意義來說,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 中學生自主參與的,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變革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
從以上對“活動”的界定中,可以給活動教學下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活動教學,主要指以在教學過程 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二、為什么要進行活動教學?
活動教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導下,充分挖掘和吸收了杜威、皮亞杰和前蘇聯心理學家的主動活動思想及其理論的精髓,借鑒了活動教育教學的豐富實踐經驗,同時賦予了時代發展的新理念而誕生的一種教學觀和教學形式。活動教學的提出對當前素質教育的深化,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活動教學提出的“以活動促進發展”的主張,促使學生改變被動活動的處境,成為學習的主體, 從機制上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必然要求重視學生的活動的獨特價值,強調依靠學生積極主動的活動去推動他們自身素質的形成,可更好地糾正以往教學對于人發展的偏向,回歸到人的全面的、整體的發展上來。
主要表現在:
1.促進兒童生理發展。活動,可使他們身體得到自由和解放,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進一步激發對活動的需要和興趣。
2.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操作、體驗活動,學習具有了主動探索的意義,學生可以了解知識獲得過程,經歷知識價值生成過程,從而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而不是機械接受和背記知識結論。
3.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動的結果。活動中,學生常常需要自主地思考和采取行動措施,獨立面對新的環境和解決新的問題,學會與同伴合作相處,因此,活動教學對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的養成和提高尤有特別的意義。
4.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個性又稱為人格,個性的結構即是“主體的活動整體的特殊結構”, 換言之,人格培養陶冶惟有通過人的多種主體活動、踐行、體驗,才能形成鞏固和完善。 活動教學對于學生人格發展完善有著決定性作用。
三、中學語文如何進行活動教學?
(一)、語文課外活動課程化
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但是,課外活動常常缺乏系統的目標、內容,常常難以有序進行,許多學校僅僅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甚至作為學校教育的點綴,因而往往難以落實,難以堅持。只有把語文課外活動列入語文課程,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語文課外活動課程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二課堂→第二渠道→活動課程。1992年國家教委頒發《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將活動與學科并列納入課程設置中;1994年,國家教委在《貫徹執行國務院頒布的新工時制全國普通中小學今秋將實行調整后的教學計劃》中,規定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1996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中明確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活動類課程包括閱讀活動、寫作活動、聽說活動等。要有計劃地開設,選用優秀教材,因地制宜,講究實效。可以組織讀書報告會、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會,還可以組織各種語文小組和文學社團,豐富學生語文活動內容。
開設語文活動課程的具體做法:
1.時間安排
目前,很多學校在試用主次與并列關系安排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如“511制”,即五天上學科課程,一天全部活動,一天休息;“半日制”,即半天上學科課程,半天活動,各年級統一。一般來說,年齡越小,活動比例越大,年齡越大,活動比例減少,但活動水平相應提高。
2.地點安排
依據學校自身實際,可在校內也可在校外,可在課堂內也可在課堂外。
3.組織形式
語文活動課通過教師的統一安排,學生以興趣愛好自愿結合組成活動小組參加語文活動,打破了原來固定的班級單位,使小組成員獲得了一種認同感,通過目標一致的努力和奮斗,使彼此之間感情融洽,親密合作,從而產生舒暢的心境,提高學習的效率。
4.活動方式
根據活動課程的性質和特點,采用主題活動為基本的設計思路較為適宜。主題活動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鮮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決的課題,利用多種知識、多種能力、多種手段指向問題解決,使教學過程 時空交錯,充滿立體感,發揮整體效應。主題活動可有三種模式:
A.主題深化式
活動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分成若干個階段,將主題逐步推進、深化,如下所示。
主題 主題 主題
階段A——階段B——階段C——……
B.主題輻射式
圍繞著一個主題,開展與主題相關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如圖所示。主題輻射式活動課程設計的特點是和主題相關的活動之間是并列的,獨立的,不存在順序先后和邏輯關系。
…… 渠道A 渠道B
渠道E 渠道D 渠道C
C.主題立體式
確定一個主題,將之分解為若干個子主題,子主題還可以繼續分解為若干個次子主題。學生從中自由選擇一個次子主題,自行完成。主題的分解是由師生共同完成的,以學生的提議為主,教師進行補充和歸納。如圖所示。
主題
子主題A 子主題B 子主題C ……
次子主題a … 次子主題b … 次子主題c … …
主題立體式的特點是主題是一個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它涉及多種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為了解決這一課題,需要將主題分解、細化,層層鑲嵌,呈現出立體的姿勢。
以上三種模式的使用應針對具體內容而定,一般而言,主題深化式適合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分階段地進行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轉化。主題輻射式適合于與文學藝術有關的主題。主題立體式適合于與自然社會有關的主題。這三種模式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組合使用。
5.操作模式:
確定活動主題→設計活動方案→評選活
動方案→執行活動方案→評價活動成果
(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成功的語文課外活動對照當今流行的語文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在語文教壇上,有不少不符合人的語文能力習得規律的東西。語文課堂上往往缺少的就是 “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我們語文教師為什么不考慮一下,課外活動的這些特點,能不能也用到語文課堂中去呢?如果我們在課內也增加活動的因素,不折不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自主地、開放地去創造、去實踐,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比過去生動活潑,成效也一定會好得多。
1.語文活動教學內容。
活動教學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形式,必然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活動教學是側重以問題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識為基本學習內容的教學。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將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有關“是什么”的知識,它通過教師的講解就可為學生所掌握或記憶,因此這類知識通常又被稱為記憶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有關“為什么”和“怎么辦”的知識,主要涉及概念、規則、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解決問題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體驗等。這類知識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個體性和活動性,客觀上要求必須以活動的方式來實現知識的內化。
聯系到中學語文課,活動可有這樣兩類:
(1) 配合單篇課文的活動
如《我的老師》課后面“積累、聯想”練習中,要求“想想作者回憶的七件事,聯系實際討論,舉一兩件使你感動的事實,口頭介紹你的老師(中學或小學的)”;《第二次考試》課后練習三,要求學生口頭復述課文。這是教材所要求的,教師也可自己設計活動。如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教師可給學生列出朱自清的主要作品篇目,然后布置學生在課外讀一篇或幾篇朱自清的散文。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內容可分“作品梗概”和“我的看法”兩部分,然后組織一次“朱自清作品賞讀會”,活動內容主要由學生交流讀書筆記,這樣既廣泛介紹了朱自清的散文,又可就一篇作品各自不同的看法展開了討論和爭鳴。又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閱讀書報上發表的有關評論《紅樓夢》的主題、人物和藝術特色的文章,由每位學生摘抄其中一篇,并理出文章觀點和材料,然后再課外組織一次題為“怎樣認識古典名著《紅樓夢》”的討論會,從各個角度評析《紅樓夢》。
⑵結合單元教學的活動
在教學散文單元后,可以發動每個學生摘錄報刊上發表的短小雋永的散文佳作若干篇,組織題為“當代優秀散文欣賞會”,由學生朗誦自己摘錄的散文佳作,并作精要分析,談出自己最深的一點感受,然后按選文質量和朗誦水平、分析水平評出優勝者,并給予獎勵。 在教學說明文單元后,也可按上述作法,組織“知識小品賞析會”或“怎樣寫好說明文”討論等活動。
這些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個性,在實際操作中學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成功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
2. 語文活動教學方法
活動教學方法既吸收了近代科學的觀察、實驗方法,又引進了現代科學的假設方法、證偽方法、以及模式變換和群體交流的科學認識方法,形成經驗一活動法、目的計劃法、問題解決法、理論建構法、評價表達法等教學方法,使完整的科學認識方法成為教學方法體系的基礎,發展學生全面的認識能力,培養現代科技社會所需要的人材。運用語文活動教學方法,則使課堂氣氛頓然“活”了起來。在形式結構上,它可是競賽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組一大組一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競賽形式,既緊張又熱烈;它可是沙龍式的,全體同學圍繞某一專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親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講式的,或某位同學主持做“小老師”,或同學們輪流上臺發表見解;它可是模擬式的,創設各種生活場景,讓同學們進入特定的角色,如一答記者問”“即席采訪”;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課本劇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燈”,制作圖書卡片;它還可是開放式的,帶同學們到校園一角,觀察思考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帶同學們到圖書館,回顧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的發展歷程…… 活動課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此階段的語文學習任務而精心組織進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
3.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學生提
出方案——學生解決問題——師生總結方法
總之,在中學語文中堅持“以活動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將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個性,在實際操作中學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學語文中進行活動教學必將為當前語文教改走出死胡同,探索新路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廣闊的天地,這恰恰是我們語文教師和廣大學生所期盼的。
參考文獻:
①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編著《活動教育引論》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② 李臣之著《活動課程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③ 宋寧娜著《活動教學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④ 賓敬主編《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⑤ 張定璋:《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的構想》,載《教育研究》,1996年第12期
⑥ 陳估清:《素質教育之活動教學觀探析》,載《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第5期
⑦ 黎紅明《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有效途徑——語文活動課》《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