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樂章——看于永正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和 諧 的 樂 章
——看于永正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江蘇省鹽城師范學校 夏如湘
十月十七日上午,我們小學語文新課程國家研修班學員,來到巴蜀小學,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研究閱讀課《圓明園的毀滅》。大家看了于老師這兩節課,耳目一新,感觸頗多,對新課程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對這兩節課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應該是一個什么關系?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也就是說,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組織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促進學生不斷發展提高,不斷生成創造,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而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合作關系。這些新的理念,我們許多老師都認識理解,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真正落實。
于永正老師這兩節課,對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進行了形象的詮釋。他把自己當作小學生的大朋友,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特別是平等對待班級中的所謂差生。課堂上他眼中看到的是學生,教學中他心中想的是學生。課前談話,目的是活躍氣氛,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更重要的是用他的語言和行動,來宣傳師生平等的民主思想。他自嘲自己,和學生開著善意的玩笑,讓學生直接喊他的名字,都是為了營造一種輕松、自由、和諧的民主氛圍,和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于老師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朗讀、發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學生學習的每一點成績都加以肯定表揚。我們發現于老師對學生的每一次贊揚都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其它公開課上看到的形式上的,讓人肉麻的夸獎。他摸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對學生做一個贊賞的表情,讓學生感到于老師是那么親切和藹、可敬可親,是那樣讓人信賴、可以接近。課堂上他總是替學生著想:“看得見嗎?”“聽得清嗎?”對學生提出要求,也是用商量建議的口吻:“能不能讀得更響亮一些?”“我建議把這一段背下來。”
我認為,于永正老師之所以能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起這種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主要是他對學生充滿了愛。他在他寫的文章中這樣說:“教育事業,說到底就是愛的事業”,“我是真正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子女,當成了自己的弟妹。”正因為于老師對學生如此關愛,課堂上對學生才能如此地贊賞、如此地寬容,如此關注學生點點滴滴的進步,也才能有如此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和諧的情感氛圍
于永正老師雖然六十開外,但顯得很年輕,他的心理也很年輕,平時總喜歡穿紅襯衫,或畫襯衫、白襯衫,而今天卻穿的是一件黑襯衫。平時于永正老師在課堂上總是風趣幽默、妙趣橫生,今天卻是那樣嚴肅莊重、不茍言笑,原因就是今天所教的課文是《圓明園的毀滅》。
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損失,更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我相信于永正老師在備這篇課文時,一定被課文內容深深震撼了,一定被課文中那種婉惜、憤怒、憎恨的情感深深感染了,所以他才不經意間選擇了那件黑襯衫,才在不經意間,以自己的情緒感染了學生的情緒。
閱讀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對話,教學過程 ,就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交流,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與文本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鳴。如何促進學生與文本的交流,這里教師的思想情感就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
寫下課題,于老師讓學生讀一遍課題,然后神情凝重地說:“我發現同學們讀了這個課題,表情立即變了,我知道這是為什么?”使學生立即感到老師和我們的感情是相通的。又叫學生自讀一遍課文,讓學生讀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在黑板上板書“怒!”“恨!”寫的是行書略草,不是通常正楷,而且在字的后面重重地書上感嘆號。于老師說:“我不這樣寫,就不能表達我的感情。”同學的交流,老師的表白,又使師生情感得到再次交融,于老師指導學生一遍一遍地讀課文,讓學生讀中認識、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直接地、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同時于老師又不時加以點拔:“你讀這一段心里是什么滋味?”“你讀哪一段,心里最恨?”“如果圓明園沒有被毀滅我們應該怎么讀?”有時則是直抒胸臆,“一八六O年十月六日,這是我們民族恥辱的日子,同學們,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一天!”“帝國主義毀滅圓明園,我們要永遠記住圓明園。”老師與文本的情感共鳴,促進了學生與文本、與老師情感的共嗚 。同時老師的深刻思想,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思考,生成創造出新的東西,“帝國主義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引導他們的軍艦開到中國的領海,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制造成槍彈、炮彈轟開中國的大門,用中國人發明的紙張強迫中國政府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一定有很多想法,同學們也一定有很多想法。”得到老師的啟發鼓勵,學生個個躍躍欲試、不如不快。
由于于老師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文本情感的深切體會,在課堂上營造了和諧的情感氛圍,使學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鳴,在這種和諧的情感氛圍中,學生不僅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也進行了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和諧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與技能,又要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過去,我們語文教學只抓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不及其余。新課程實驗中,我們許多教師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只注意在總體上的把握課文的內容,進行創新教育,價值觀教育,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基本訓練。于永正教師這兩節課,為我們形象地解釋了“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系。
于永正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以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壯大,從而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而這些思想教育決不是脫離具體的語文學習進行空洞說教,而是在具體的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染。
教學過程 中,于老師又以讀為主要手段,讓學生把課文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讀正確,把課文讀流暢,這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任務。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句子與句子的關系,把握各自然段的內容,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通過討論交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讀寫結合,訓練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創造運用能力。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每一點訓練都落實到實處,并取得了一定實效。
在訓練過程中,于老師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然后再指名讀,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說一說,然后再讓學生站起來講,寫之前,先讓學生理一理思路,寫好后,讓學生自己改一改,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記憶的技巧,寫字注意寫字姿勢。于老師這樣做,就是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展提高自己。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 一,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使“三維”目標得到和諧落實?就是要象于永正老師那樣,要讓學生寫好每一個字,又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寫好字,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堂堂正正寫字,做堂堂正正的人。”
聽于永正老師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因為于老師的課是一曲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