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引導學生可持續發展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命題思路
課程改革有一年多了,從一年前的課改試卷命題時的迷茫,到一年多來不斷的學習、反思,我堅定了一年前參加“晉江市課改優秀試卷”命題時的思路。現在到了八年級,如何在七年級課改試卷的命題思路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呢?這是我參加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的命題工作時遇到的一大難題。
下面談一下這份試卷的命題思路:
一、 試卷評價的目標: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考試,不應只為了考察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的程度,也就是說,不應僅僅是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次考試,能夠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在七年級的基礎上,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因而,在總體思路上,我認為應該突出甄別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現在重過程,重體驗,重調整將來語文的學習方向;而淡化選拔的功能,淡化成績總分的絕對值,突出整體安排。期末考試(期末評價)是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著重培養的學科共通能力(探究能力、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應成為期末考試(評價)的重要內容。我在設計新課程的語文期末試卷時,指導思想仍然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一方面自覺地把這些基本的要求融入到試題中去,一方面也要體現考試的甄別功能。
在這一思路下,我仍將語文的試卷總分定為100分,其實卷面成績是有120分。120分的試卷,卻只算100分,是否會引起混亂呢?我認為不會。學生在語文答題中,通過已獲知識的分數,來彌補未得知識的分數,作為日常性的評價而言,應該是要被允許和鼓勵的。而“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課標》要求,更是引導我們要更多關注學生的“三維度”的發展。淡化總分絕對值,拓展語文試題范圍,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方向,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也就是讓試卷更注重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既保留課程評價的甄別功能,又充分發揮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實踐的功能。
期末語文考試,應更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幾年前中考的考試方向,已經漸漸地不再專考課內知識技能,而更注重能力的遷移運用。那么我們就應發揮考試這一“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學生朝有利于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方向發展,而不再是局限于教科書的狹窄范圍。因而,必要的大膽的題目設計,才能為我們這些習慣于被動學習的農村校的學生,指明了將來語文學習的方向。這種通過考試,引導學生語文素養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正是符合《課標》中所說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比如試卷的第四大題:鼓勵增分題的第4小題:八年讀書,你了解了多少中外作家、作品呢?請調動你的記憶力,回憶自己印象中的中外作家作品。這個題目,就是回應去年課改試卷中的“拓展加分題”第1小題: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你能否寫出它們的名稱、作者、產生的朝代?并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的語文觀念,應朝更寬廣的語文接觸范圍去思考。
而“鼓勵增分題”的第1、2、3題,取自于八年級《語文》上冊的課后“附錄”部分。選擇《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這三部小說的題目,是要引導學生關心課外優秀文學作品,更是通過在試卷中的體現課外文學作品的試題,引導農村學生一定要開拓視野,面向更廣闊的文學天地,才能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而不是除了語文書之外,再沒有優秀文學作品的思維惰性。
二、試卷整體的構思:符合課文安排,突出文體組元
八年級的試卷,我認為應開始有意識地擺脫七年級那種注意中小學銜接,更多引導學生進入課改狀態的命題思路,應該開始回歸語文本身的學科特點。正如八年級開學之初,泉州市組織的語文課改培訓會上(在晉江市組織的全市范圍的八年級語文課改培訓會上也是持相同觀點),語文出版社編委之一,江南大學吳教授說到:“語文版八年級《語文》教科書最大的特點,是按文體組元設計教材。文體組元,是按文章體裁組織單元,它更體現語文課程的本質規律,能夠培養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能力。在提倡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工具性,要堅持語文的工具性。文體組元便于安排梯度,文體組元使知識明朗化。”
正是和這一種教材設計思路相吻合的,我在試卷中的閱讀部分集中體現了文體組元的因素。第二部分:“閱讀與理解”的第一大題“漁王的兒子”屬于記敘文,第二大題“北極洋的海冰”屬于說明文,第三大題“狐假虎威”是文言文,第四大題“儲蓄人生”屬于議論文。
試卷的結構,和傳統試卷一樣,第一部分為“積累與運用”,第二部分為“閱讀與理解”,第三部分為“寫作”,同時增加第四部分為“鼓勵增分題”。
三,試卷思路的創新:溫馨的關注,體現人文關懷
我認為,課改思路下的試卷內涵,也一定要有創新。考試不應只是為了得分數,也應該讓學生在考試中得到一種樂趣,一種參與的樂趣,一種回憶以往學習過程的樂趣。為此,我在試卷的前后幾個部分,設計一定的情境,拉進與學生的距離。
為消除學生對考試習慣性的恐懼感,我在考卷前精心設計了一篇“卷前寄語”,讓學生能以一種放松、愉快的心情參與考試。“卷前寄語”上既有對同學們的勉勵,體現師長對學生的期待,又讓學生倍感親切,讀后躍躍欲試。“卷前寄語”如下:
卷前寄語
親愛的八年級同學:
當你拿到這份試卷時,你是否忽然發現,一年多的課改,給我們帶來了充滿活力的學習生活,竟使我們忘卻了時間在飛逝。
回想過去的半年,相信你的各方面的素質又提高了許多吧!半年耕耘,一朝收獲。同學們,請將你半年來的積累,半年來的所看、所感、所思,在這份試卷的答題中大膽地呈現吧!請將你的收獲時的喜悅,和你的朋友、老師、家長一同分享吧!
同學們,動筆吧!仔細審題,冷靜做答。愿你們在答題中有一種輕松的心緒漾動,我們也期待著和你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
祝你成功!
你的語文老師
2004年1月8日
在試卷第一部分“積累與應用”的第1題,安排了一題考查識字寫字能力的寫字題;對于寫字內容的設計,也頗費一般功夫。最后確定的第1題的幾個字“自信自強,迎接挑戰;認真思考,把握關鍵;發揮優勢,注意時間;祝你成功,排隊萬難。”通過它告訴學生要以良好的心態答卷,掌握答題方法,把握答題時間,同時表達對學生的良好祝愿。這仿佛是進考場前老師的親切叮嚀,不能不讓學生心頭一熱。
在試卷的最后一行,加入以下語句:
“友情提示,成功在即,更須仔細;檢查全卷,補偏救弊;雖無加分,會添驚喜!”
通過一句溫馨的關注的句子,既增強學生做完試卷的信心,又善意地加以提醒:檢查試卷,也很重要。
以上的卷前卷后的處理,正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關注。我相信,就是一份冷冰冰的期末試卷,也不應該吝嗇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語文試卷應該比其它學科更具有人情味。
四、試卷題型的設計:出課外題目,考課內知識
我認為,一份具有課改精神的語文試卷,應該能反映出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水平,應該能反映出語文科目的自身特色。根據本校是農村校的特點,試卷要面向全部學生,又要體現出個體差異。在試卷題型的設計上,不應摒棄傳統題型,但還是要選擇一些符合《課標》要求的題型。
《課標》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根據這一要求,我大膽地在傳統的試卷結構上,穿插設計了考查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題型。做到出課外題目,考課內知識。使試卷試題在《課標》指引下,題目課內外的相互融合。比如:
1、課文的第二單元是“新聞單元”,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在試卷的第一部分“積累與運用”的第3小題,設計了一個新聞題,題目說到:“今天,是晉江市統一進行2003年秋季初中、高中期末考試的時間,請你以晉江日報社記者的身分,為這次考試寫一篇新聞報道,字數不少于60個字。(請注意新聞結構的完整)”。這個題目,將能持續發展學生在這學期校運會上得到的新聞寫作能力。同時,這題目也和第二單元的“口語交際:當一回小記者”;“寫作訓練:寫一則本地或本校的消息”的練習相結合。
2、課文的第三單元是議論文單元,學生剛接觸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設計題目進行議論能力的考查,也是可行的。題目的設計,我結合時事,從“神舟五號”這一提升民族自豪感的事件出發,配以那個以訛傳訛的“在外太空能肉眼看到長城”的故事,引發學生對于事情真象的思索,引發學生追求真理的心理準備,從而告訴學生,我們的思維,要有獨特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思維慣性。這點正如《課標》上所說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4、《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說到:“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同時結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訓練”和“綜合性學習”“旅游資源調查”,我設計了第一部分的第5題:“綜合實踐活動:我來當一回導游”,即為考查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探究能力的題目。這種能反映獨特的地域特色的試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應該越來越多地得到命題老師的關注。
5、試卷的第6小題,是一個很特別的題目,學生一看,就感覺很象是數學題。試題要從題目內容中提取信息,并提建議。為什么要這么設計?《課標》上說到:“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跨學科的學習,學科能力的遷移,將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多關注“知識能力、過程方法”這二個維度。
6、試卷第二部分“閱讀題”就是考查閱讀能力的題目。對于閱讀題的選文,我選擇能考查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度的文質兼美的文章進行設計,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舉第四大題“儲蓄人生”來說吧,文章由日常生活儲蓄聯想到人生儲蓄,聯系自然貼切,合情合理。接著敘說人生要儲蓄親情、友情、學識……,最后點出文章的主旨:“儲蓄人生,就是要儲蓄人生中那些最寶貴、最精致的部分,儲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從而使剛邁開人生之路的初中學生懂得人生儲蓄的重要性以及應儲蓄什么,怎樣儲蓄的人生哲理,做到了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寓教育于考查之中。
7、第三部分“作文”是考查寫作能力的題目。作文題目的設計,是將“閱讀與理解”的第四大題“儲蓄人生”這樣一篇哲理性議論文與寫作相結合。寫作結合閱讀給考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一命題,面向全體學生,貼近生活實際,強調“自我”意識。提供的閱讀材料和作文題前的導語 ,不僅給學生以教育啟迪,還體現人文關懷,引導、鼓勵學生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命題形式,避免了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可套范文的弊端,給所有學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結束語:
一份試卷,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力爭將對課改精神的理解,通過這份小小的試卷來體現。它可能邁開的步伐太大,弊端與之俱來,但《課程標準》的精神,不僅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包含著教師們也要有創新意識。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更不應該成為考試的奴隸,以至于一成不變。
七年級,我們提倡“考試,讓學生愉快地參與”,一年過去了,讓我們進一步朝這一目標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