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也有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嗎?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可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課程資源的分布情況,特別是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從目前我國中小學的一般情況來看,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課程資源的狀況比中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優越,重點中小學比一般中小學優越。大致說來,廣大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顯然沒有優勢。但從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方面看,即使是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對于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所以,目前對于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對于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一方面是課程資源特別是作為課程實施條件的課程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卻是由于課程資源意識的淡薄而導致大量課程資源特別是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被埋沒,不能及時地經過加工和轉化后進入實際的中小學課程,造成許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一些中小學甚至把教科書當成惟一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概念意識十分狹隘。其實,許多不同的材料,如果從課程實施條件的角度來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別,而如果從課程要素的角度來看,許多不同的資源在教育價值上則是同質的。
有這樣一個說法,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后開始畫蘋果。結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的像梨,第三、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只粉筆,先對全班學生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后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范,學生照著老師的樣板畫出來。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比較而言,美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費勁且不太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生活中的蘋果”“自己的蘋果”,中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輕松且很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黑板上的蘋果”“老師的蘋果”!
這個例子雖然是一個形象化的笑話,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事實,卻能折射出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兩種做法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從課程資源的角度而論,后一種做法的資源意識是比較淡薄的。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教師特別是貧困地區和那些薄弱學校的教師沒有條件發給學生蘋果。但如果用課程要素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確沒有條件發蘋果,可我們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黃土坡、茅草棚,它們的教育價值,它們對于實現課程目標以及發展學生感受和表達美的意義和功能卻是同質的,關鍵在于我們怎么運用它們。當然,這種說法絕不能成為我們拒絕改善課程實施條件的理由,而應該成為我們開發和利用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的動力。
因此,當務之急,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加強對于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澄清課程資源的概念,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于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來說,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