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課程——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
新課程自2001年在全國開始實施以來,已經實驗一年半。一線教師普遍感覺到,新課程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這里,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要適應新課程,教師必須在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要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各科課程標準及其解讀是必學材料。另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的《走向新課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是專門探討和研究這次課程改革的,這兩本書專為一線教師而作,文字風格追求淺顯易懂、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可供教師學習時參考。
所教學科的知識結構要及時更新。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相比之下,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的現象就顯得十分突出了。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現代社會中的科技新成就與新問題,如基因、克隆、人類基因組計劃、瘋牛病等,如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55頁“資料分析”專欄中的“小羊多莉的身世”。語文新教材的選文更新力度極大,五分之四的選文是新的,不僅強調文質兼美,強調名家名篇,而且進一步加強了時文的比例。從新教材注明的選文出處看,不少選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書籍中,選文內容和主題富有時代氣息。政治教材的更新力度更大,初一新設心理素質教育,高一的經濟常識大量增加了財政、稅收、儲蓄、債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市場經濟的具體知識和相關的政策。
新教材中大量新內容的出現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巨大挑戰,要求教師平時就要注意通過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媒體、集中進修和培訓、參加研討會等各種渠道不斷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近來許多出版社相繼推出多套叢書,供教師自學。如《中學地理教師相關地理知識專題叢書》《初中物理專題分析叢書》《高中物理專題分析叢書》等,都可以有選擇地閱讀。
增加跨學科綜合知識。新教材強調課程綜合化,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而傳統師范教育體制培養的教師在素質結構上往往專業化有余、綜合素質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修養,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同時把學生視為接受教育的一個完整的人。課程綜合化,就是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地強調各個領域的區別和界限,從而防止各個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的一種課程設計思想和原則。在課程綜合化的思想指導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綜合。
如人教版語文新教材中第四單元是“科學”單元,生物新教材第89頁生物學與文學欄目是“寄予植物的情懷”。化學新教材在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后出了一道習題,先呈現一首古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題目是“猜一猜詩中說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據你對該化合物的認識,對詩中的描述作出解釋。”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改變自己原來的觀念,不要以為自己僅僅是一名物理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學習物理學知識。實際上,你是一名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名物理教師,負責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而不僅僅是他們物理學方面素質的發展。有些教師在實踐中面對綜合化的新教材設計,指責說哪些哪些是語文教師的事,哪些哪些是生物教師的事,不是我份內的責任,我不管。應該說,這是一種學科嚴格分野的陳舊觀念,應該拋棄。
掌握一些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新教材強調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而我國目前學校條件參差不齊,師資中掌握、擅長并在實踐中真正充分運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的人并不多。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快我國學校信息化水平,而教師則首先要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關的網站,引導教師和學生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學習渠道和領域。如講到“天氣與氣候”,可以從互聯網上隨時獲得天氣預報和氣象知識。有條件的同學,可以進入‘中國氣象在線(china weather online)’網站,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氣象知識。這些,都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并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新技術。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