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的體驗課程觀
“情感體驗”的過程。魯迅早年在推行文學教育時,特別說到了兩個例子。一是說,人們觀誦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質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訓一格言相授”。這其中講的就是文學的傾向、情感是隱含在一切可感場景中的,讀者要靠自己的體驗去獲得這一切。另一個例子是講熱帶人沒見過冰,你給他講冰形成的原理,他仍不知冰為何物。而你拿出一塊冰,“直示之”并“使之觸之”,“則冰之為物,昭然在前”。“示之”、“觸之”,這也就是體驗。所以,魯迅說,文學之用是“特殊之用”,文學之教是“非復常教”。我國專家、學者在引進國外建構主義時,已經根據我國課改的國情作了選擇改造。這就是針對過去的教育中學生參與太少、具體知識的接受性的學習太多的缺陷,重點提出了經驗、體驗、真實性(任務)。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語文課改時,也應結合自己學科的特殊性,有所強調,有所側重。
上述體驗觀在第一批出現的實驗教材中已相當鮮明地體現了。這里主要就閱讀方面說幾點看法。
選文明顯加強了趣味性。人們愛看什么文章,一般是和他以往長期的生活積累、閱讀體驗積累所形成的經驗有關。兒童的經驗世界里,趣味性更強于成人。現在,新編實驗課本都很重視這一點。比如蘇教版初中第一冊,多數篇目都能引起初一學生的閱讀興趣。其第二冊還入選了歌詞,新選了《西游記》過去未選的章節,顯得新鮮而有趣。人教版的初中實驗本,正如程翔老師的評價文章提到的,“生動有趣”的文章多了。語文社新選的《如果人類也有尾巴》等科技文,更是情趣盎然。
主題法組編是重要的突破。人們日常的閱讀,主要的注意力往往在作品內容。對文學作品的體驗,所指向也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和人物的命運。長期以來,以文體法、知識點法組編經典名文的閱讀單元,主要的問題就是有悖于這種原汁原味的閱讀,就在于趨向學科中心,偏離讀者體驗。比如《社戲》,青少年都很喜歡其中“偷豆”的情節,這里正生動表現了純樸好客的人性。但過去教材規定其教學重點是“敘事有詳有略”——按知識點系列編排其結果就會如此,這樣的知識點就可能與學生體驗、感受相悖了。
“主題法”是國外編排經典名文的較流行的做法,這正反映了他們建構主義的理論對教育的長期影響。現在,幾種實驗教材都這樣做了,突破了過去的學科中心主義視野。如蘇教版初中第一冊,分設了“親近文學”、“金色年華”、“民俗風情”、“多彩四季”、“關注科學”、“奇思妙想”等6個單元;第二冊還出現了“童年趣事”這樣主題更具體,與閱讀實際、閱讀體驗更能接軌的單元。當然,主題過于具體又可能造成與體驗沖突的先入為主。
“主題法”不是僅指主題編排。凡是作品中比較主要的東西,包括突出的表現手法、極妙的題材選擇等等(如有的教材設計的“探險”單元),都可能進入學生閱讀體驗的視野。
文前不設閱讀提示,切合日常閱讀的實際。人們的實際閱讀,尤其是消遣性閱讀,一般是沒有文前提示的。預設框框,先入為主,對學生的閱讀體驗是一種不應有的干擾。國外有過實驗,即使是正確的提示,也不是“文前”,而是“文后提示”的效果最好。這方面的變革,蘇教版、語文版實驗本做得較徹底,連讀中提示、讀中評點都不設,人教版也明顯淡化了文前的閱讀目標。當然,這不等于排斥引導和幫助,禁絕“旁注評點”。但這“助導”主要應體現在文后的練習中。
突出比較閱讀,強化了“體驗”。比較閱讀組編文選,人教社1993年版教材和2000年版教材其實一直有過,只是不顯山露水。這次,各實驗教材都突出了這一做法。如人教版的同題文章(《生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