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引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下分別簡稱為新課標、新教材)都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和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全面提高語文教育質量必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對語文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現在看來,這種觀念不能適應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語文素質的要求和學生對語文學習廣泛麗豐富多樣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開發利用語文課內課外課程資源,必將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舉措。對于長期習慣于傳統的課程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教師,這將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對此,我們必須作好觀念、心理的調適和素質、能力的準備。
一、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新課標的新視點
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更是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和開發利用的廣闊途徑。
(一)語文課程資源的內涵及其開發途徑
如果把新課標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稍加對照,我們會發現新課標中所融注的現代課程理念。課程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問題,在以往的教學大綱中沒有給予明確的定位和足夠的重視,而在新課標中卻有具體明確的表述: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2.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3.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4.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5.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視角
語文課程資源并非可以直接成為語文教育課程,它還只能是備選材料,因為只有在經過教育學加工并付諸有效實施時才能成為課程。從課程理論上講,至少要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篩選才能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價值。一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體現社會發展需要。就語文學科而言,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學生學習的內容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三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的現實水平相適應。由此可見,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鑒別其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的標準,是國家教育目標、個人發展需要、教師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機統一。(1)在實際開發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查,跟蹤和預測社會需要的發展變化動向,以便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所給與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相應的素質;第二,審查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尚需哪些知識、技能及素質,以確定課程開發的重點和主導方向;第三,了解對當地社區課程資源的條件與分布狀況,如自然環境、名勝古跡、經濟文化狀況、文化名人(物)、民俗風情、節日文化等,以備有選擇地開發利用。
(三)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技術、策略
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具體策略的運用主要受四個因素的制約:社會發展水平與需要;學生發展水平與需要;學校、社區的資源條件;教師的觀念、素質與風格。這四個因素水準及其協調程度構成了課程開發利用的質量。在實際運作中,這四個因素又不是簡單地呈現和平鋪,而是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地起著作用。事實上,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從具體而微的問題、課題、情境等人手的,也可以說,是以某一問題、課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而開展的。
1.從問題角度看: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開拓由課堂教學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引發開去,探尋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外學習資源中得到解決或再認;可以由書本知識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延伸,讓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獲得新的生長點和生命;也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拓展開來,上升到更高層面進行探討等。
2.從課題角度看;可以以社區發生的重要事件為背景和對象,把它們納入課程學習的視野,進行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以國際國內發生的包括現代傳媒技術所呈現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課題,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網絡進行深入探討;可以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重要議題特別是“綜合性學習”設計的課題為研究主題,調動、發掘校內外可資利用的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3.從學習情境看;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語文學習資源;可以到家庭中發掘語文學習資源;可以到校園、社區中這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場所和活動中獲取學習資源;還可以以專家、學者、教師為語文學習的課程資源,各行各業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的生命載體。
二、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新教材的新理念
教材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但無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它不僅本身是課程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它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導作用。
(一)新教材對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視和引導
依據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充分考慮到語文課程特點,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具體表現在:
1.在“引言”和“閱讀提示”中加強對課外語文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引導。在七年級上冊“寫在前面”的一段引言中,編者把語文學習比作“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
“在旅行中,你將看到,語文的含義豐富了,語文的外延擴大了。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要在生活中學語文。”
“在旅行中,你將看到,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語文課本中,語文與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在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一定能找到語文的‘絲縷’。”
“在旅行中,你將看到當代信息社會的‘投影’。課本將提醒你借助各種媒體,廣開語文資源,搜集語文信息,并學會與人共享。”
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7課《看云識天氣》閱讀提示寫道:
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風云變幻,氣象萬千。天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天氣的變化自有它的征兆。現在,請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飄浮的云彩,這大自然的文字,這天氣的“招牌”,該怎樣解讀?
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9課《老王》閱讀提示寫道: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像老王這樣生活艱難的人。他們不被人重視,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你體悟到這些人的善良了嗎?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閱讀這樣的提示,讓我們感到:課本再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點燃生活體驗的火苗。人間萬象、大干世界、人生感悟可以盡收語文課程的視野。
2.在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注意將課文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文《化石吟》(七年級上冊)后共有三道“研討與練習”,其中的兩道是這樣的: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根據自己的條件,課外請教老師、專家,或觀看專題片、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課文《鄧稼先》(七年級下冊)后有這樣一道“研討與練習”:
從圖書館查找、從網絡上檢索關于鄧稼先等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分別為他們寫小傳,然后全班出一期題為“星光閃耀”的墻報。
課文《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上冊)后有一道這樣的“研討與練習”:
下邊兩題中,任選一題。
(1)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采。
像這樣的“研討與練習”既是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提高,更是語文課程資源的再開發和再利用。
3.設置“綜合性學習”單元,提供語文課外學習資源,并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鋪路架橋。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次綜合性學習的課題為“這就是我”。在這一綜合性學習中,同學們“可以運用圖片、音像資料、個人作品展示等多種形式展現自己的風采。”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從“自我”中發掘自我教育的課程資源,并與同學共享。第二次綜合性學習的課題為“漫游語文世界”,其主要活動內容是“根據各人的興趣愛好,分成不同的小組(也可以單獨一人),在家庭里、校園里、社會上,學習、運用語文。”不難看出,這樣的活動實質上就是語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活動。七年級上冊中的“感受自然”“我愛我家”“探索月球的奧秘”“追尋人類的起源”等綜合性學習課題,均是把語文學習的“觸須”伸向人生、人類,家庭、社會,科學、自然等。再如,七年級下冊中的“成長的煩惱”“黃河,母親河”“我也追‘星”“戲曲大舞臺”“漫話探險”“馬的世界”以及八年級上冊中的“說不盡的橋”“蓮文化的魅力”“怎樣收集資料”等綜合性學習單元,或給予課題的導向,或給予方法的引導,或提供研究開發的路徑包括提供網址和工具書等,其根本指向都是為了推助師生開發利用語文課內外學習資源,充分發揮課內外語文資源的課程教育功能。
(二)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1.處理好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的關系。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要搞好課內課外結合,使語文課內課程資源得以增殖,使課外學習資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要使二者互補共效,相得益彰。新課標和新教材關注并重視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非由此而輕視課堂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教育價值。校內外課程資源對于課程實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們在性質上不是有所區別的。就其義務教育階段來說,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該占據主導地位,校外課程資源在大多數情況下起到一種輔助作用。課堂教學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主陣地的地位不能動搖,只是以往我們忽視了對于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在應該加以足夠的重視,但決不意味著在整個基礎教育范圍內從根本上改變了校內為主、校外為輔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策略.事實上,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并非對立的,而是統一的,課內教學資源特別是教科書的開發利用可以成為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依據,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可以成為課內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化和補充,甚至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由課外到課內的相互轉化、對接與融合。既要發揮課內課外資源的各自優勢,更要盡可能地使二者有機結合,實現教育功能的整合與提升。
2.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在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中,學生將會更多地直接接觸實際生活,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和直接經驗,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這些感性知識、直接經驗加以總結、歸納和提升:在關注學生參與實踐、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間接經驗的指導作用和引領價值。掌握了經過反復檢驗的間接經驗,就可以避免直接經驗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大大簡化“嘗試錯誤”的過程。就學生學習而言,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不能因重視課外學習或在實踐中學習而輕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和課堂教學。
3.處理好知識、智力、能力培養與興趣、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的關系。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學語文,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這種學習方式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其學習內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我們從上述“綜合性學習”單元中不難發現,幾乎每個綜合性學習課題,都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而是關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兩個方面。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課本中的學習資源或開發課外學習資源時,應該時時關注兩者統一,努力做到求知、啟智、練能的過程,也即學習習慣、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過程,反之亦然。
三、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素質與角色的更新
課程改革的成敗最終取決于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必然地,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人們也將把關注和期望的目光聚焦到教師身上。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師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教學組織能力,教材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等。而現代語文教師,還應具備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以及相應的素質.
(一)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教師要樹立三種觀念
1.課程資源觀。在課程開發與利用中,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對課程資源及教育價值的認識,我們需要有更為深遠的視界。例如,教科書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常常誤以為教科書是惟一的課程資源,一提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就想到要訂教科書、編教科書,進口國外教科書。事實上,教科書只是隨造紙印刷術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一種課程資源。僅以教材而論,教科書也只是教材之一種,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音像、網絡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成為教材,卓然走進教育教學的各個場所。在傳統的課程觀念中,教師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識的傳聲筒”“課程計劃”執行者與“教學內容”完成者,而忽視了教師作為一部“生命的經典著作”的課程價值。實際上,教師也是課程資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創造性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建設中,教師不是作為被動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課程設計和課程創新的主體.
2.系統優化觀。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是一個學習中的各因素的組合、配置和優化的過程,任何一種因素發揮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體效果。所以,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注意課程資源的系統優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協調運作,相互支持,實現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高效。所謂優化,主要是指優先性、優效性和適切性。優先性要求在眾多資源開發利用中分清輕重緩急,先后有序,形成遞進序列;優效性要求開發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適切性要求科學合理地對待現有條件,應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差異等不同的學習需求,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
3.潛課程觀。潛課程又稱“隱蔽課程”,它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伴隨著正規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的那些內容。通常包括滲透在課程、教材和教學活動中的被人忽視的各種因素,以及班級氣氛、人際關系、校園文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等(2)。以往,我們在談到課程及其實施時,只注意到“顯課程”,而忽視了伴隨其間的潛課程。潛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就已存在,而在課程開發與利用中將會表現得更加突出,尤需我們注意。比如,在開發家庭學習資源時,可能引發學生對家庭親情、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關注和思考,增強學生的體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觸及學生家庭生活的創傷、甚至傷害了學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對社會上學習資源開發利用時,良好的社會環境會對學生學習產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導功能,但其中的消極因素也會潛移默化地產生負面影響。教師在設計課程和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潛課程因素,使顯課程和潛課程互相補充、互促共效,發揮潛課程教育的積極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當然,潛課程中大量的內容是無法預先計劃的,只能在隨機出現時因勢利導,相機為用。
(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語文教師要具備三種能力
1.遴選、鑒別的能力。現代語文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于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語文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語文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善于發現、果斷取舍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在滿眼是“資源”的時候,就要學會取舍,體現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優越性、優先性與適切性;在資源相對貧困的時候,就要善于發現和發掘,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在課程資源相對單調的時候,要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2.組合、變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態”的、散見的語文課程資源化為語文課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語文教師課程開發的基本功。一般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零散的課程資源(個人、家庭、社會、自然、媒體中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教育的針對性、目的性;第二,對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和激活,使之具有現代教育價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對現有的已利用過的課程資源進行變通、嫁接,使課程資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生長點,等等。
3.協調、溝通的能力。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是學生傳統語文學習方式的現代轉換與超越,同時也是教師語文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生活;要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語文學科走進其他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與社會、家庭、其他學科教師以及文化場所取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學科,并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以上從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師三個維度探討了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問題。這三個方面構成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樞紐工程,也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根本性問題。當然,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將會迎來更多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或課題,不斷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或課題,就能把語文教育改革不斷推向嶄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
(13[美]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頁。
(23白月橋著;《課程變革概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頁。
[1]